- 18
- +121
牛頓和愛因斯坦錯了嗎?為此,科學家們上天入地尋找暗物質

11月30日,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公布了首批科學成果:目前國際上精度最高的電子宇宙線能譜。基于能譜的一些異常,科學家們發現了暗物質粒子可能存在的新跡象。
“悟空”的火眼金睛,試圖穿透現代物理學的兩朵烏云之一,讓真相現形。這兩朵烏云,就是暗物質和暗能量。它們圍繞在萬有引力和廣義相對論的上空,已經接近一個世紀。
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將天體的運行規律歸納在簡潔的公式中,根據一系列參數的設定,科學家們就能模擬出整個宇宙。
然而,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隨著觀測視野的拓寬,萬有引力和廣義相對論的計算在星系到宇宙的尺度上開始“跑偏”。
比如,根據牛頓萬有引力的計算,太陽圍繞銀河系中心的運行速度應該在160公里每秒左右,然而,科學家們實際觀測到的運行速度達到了240公里每秒。以這樣的速度,太陽應該直接被“甩”出去才對。
愛因斯坦和牛頓,錯了嗎?
除非……銀河系的實際質量,要比目前人類所知的大上10倍!銀河系“謊報體重”!
換句話說,銀河系的大部分,是由我們看不到的神秘物質構成的,它們提供了太陽與銀心之間額外的引力,吸住了高速運行的太陽。這些暗物質和暗能量,仿佛一團暈,籠罩在整個銀河系。
同樣的“懸案”也衍生到了宇宙的整體布局上。若非還有神秘的不可見物質發揮了引力作用,科學家們難以解釋星系們是如何從大爆炸后開始不均勻地分布、遠離,形成如今的狀態。
此時引用柯南道爾的名言,或許恰到好處:排除了一切的不可能,剩下的不管多么難以置信,一定就是真相。
這些不可見的“暗物質”,雖然和人類已知的粒子性質完全不同,但若要捍衛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科學家們不得不接受這個全新的假設,上天入地,撒網尋找。隨著新的觀測結果不斷證實,暗物質理論從一開始被斥為“旁門左道”,逐漸登堂入室,成為主流認知。
“悟空”善捉妖,這臺望遠鏡,擁有世界最高探測精度的“火眼金睛”,正是在捉拿挑戰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妖魔鬼怪”。
那么,“妖魔鬼怪”究竟長什么樣呢?
暗物質是什么樣的?
根據估計,我們只能見到宇宙的5%,而不可見的暗物質大約占27%,暗能量大約占68%。
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比重如此之大,可以說我們隨著地球,穿行在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海洋里。每秒鐘就有上億個暗物質粒子穿過我們的身體。
然而,人類對它們,實在知之甚少。
目前,暗物質只留下了很少的線索,留待科學家們偵探:
它們的壽命很長,宇宙演化初期就已存在;
在四種基本相互作用中,它們不參與強相互作用和電磁作用,否則,我們就會看到;
它們有質量,參與引力作用;
它們可能參與弱相互作用。
以上就是人類對暗物質的全部認知,可以說少得可憐。根據這些模糊的線索,科學家們給暗物質描繪過不同的“嫌疑犯畫像”:軸子、惰性中微子、引力微子等等。
而目前最主流的答案,是WIMPs(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這個模型假設,暗物質粒子內部具有弱相互作用,大質量則是相對氫原子而言更重。
暗物質怎么找?
要怎樣找到看不見的WIMPs?科學家們真可謂是上天入地。
可行的方案有三種:加速器產生、空間探測、地下探測。
若能量足夠高、流強足夠大,粒子通過加速器對撞,理論上可以產生暗物質。如果WIMPs粒子具弱相互作用,且質量小于35TeV,就可以在世界上最強大的對撞機——歐洲核子中心的LHC上產生。
地下探測,則是為了減少宇宙射線的噪聲,等待每天經過地球的不可見暗物質,能有一些撞飛可見的原子,以此找到暗物質。
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等團隊就在四川錦屏山下2400米深處建立了地下實驗室,守株待兔,甄別高純鍺和液氙原子被“撞飛”觸發的光電信號,尋找暗物質經過的證據。
“悟空”采取的空間探測,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假設的基礎上:就像電子、夸克等粒子具有對應的反物質,WIMPs也應該有對應的反WIMPs。WIMPs和反粒子相互碰撞、湮滅,或者自身發生衰變時就會放出能量,而這些能量多以伽馬射線和高能電子的可見形式釋放出來。
銀河系的中心,理論上是暗物質最稠密的地方。“悟空”本質上是一臺望遠鏡,在500公里高的地球軌道上,守望遙遠的銀心,捕捉并甄別從那里放射的粒子。
“悟空”每天傳送回500萬個粒子信息,其中,有用的電子不到千分之一,而目標光子只有十萬到百萬分之一。最復雜的時候,需要匯集7萬多路電子學信號通道,才能還原一個粒子的信息,就如7萬個盲人摸象。
暗物質已經成為科學界最熱門的“通緝犯”。所有上天入地的團隊,包括國際空間站上,由諾獎得主丁肇中領導20余年的阿法磁譜儀,雖然都在不斷找到新的跡象,但始終沒有得到最終的證據。
所幸的是,與阿法磁譜儀等國際競爭者比起來,“悟空”具有3個世界之最的硬件優勢:最高的能量分辨本領、最寬的觀測能段、最強的高能粒子鑒別本領。“悟空”何時能捉妖成功,尚不得而知。但它的火眼金睛,每天都在一點點拓展人類認知宇宙的邊界。
宇宙觀的刷新
回到文章最初提到的比喻:暗物質和暗能量被許多人稱為現代物理學的兩朵烏云。這顯然是對開爾文勛爵著名烏云比喻的致敬。
19世紀的最后一天,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威廉·湯姆森(開爾文勛爵)發表了著名的新年致辭:物理大廈已經落成,所剩的只是一些修飾工作。只是,動力理論“美好而晴朗的天空卻被兩朵烏云籠罩了”。
當時這兩朵烏云是“光以太”和“黑體輻射”。為了解決這兩朵烏云,后世出現了兩大學說: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
上海交通大學在錦屏地下實驗室的暗物質項目PandaX負責人季向東曾告訴澎湃新聞,很多人會問,找到暗物質有什么用。而他想說的是,找到暗物質,是對人類宇宙觀的顛覆性刷新。這樣的刷新,自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以來,也沒有幾次。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悟空”的成果發布會上,同樣以“烏云比喻”的例子回應“暗物質對人類社會有什么影響”:沒有廣義相對論,人類就不能發展航天技術;沒有量子力學,半導體、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都無從談起。可見物質只占到宇宙密度的不到5%,暗物質和暗能量,是我們認知宇宙的全新窗口。






- 习近平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 世贸组织就美国关税政策发表声明
- 加拿大:对美汽车加征25%关税

- 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开盘跌0.4%
- 日经225指数跌破34000点,为去年8月7日以来首次

- 京剧伴奏乐器中的主要弦乐器,又名胡琴的是
- 连接地中海与红海,属于亚非分界线一部分的人工水道是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