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1144
西風不相識︱大西洋變窄了嗎(一):秋波與倡議
國際秩序的新劇幕漸開之時,老霸權國內的秩序調整,具有系統性影響。2020年底的美國大選,因其微妙、關鍵而為全球所矚目。縱觀全球各玩家,要論對美國大選反應之明朗、堅定,少有出歐盟之右者。
在賓州選票結果出臺后,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便緊張協調歐盟各成員國立場。歐盟及成員國官員紛紛對美大選結果表示歡迎,視其為重大機遇,展望合作前景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當然,愛沙尼亞內政部長海爾姆(Mart Helme)與斯洛文尼亞總理揚沙(Janez Jansa)發表挺特朗普言論而狼狽收場,波蘭、匈牙利政府對拜登的祝辭略顯言不由衷,也是其中插曲。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歐盟“外長”)博雷利(Josep Borrell)發表博客《讓我們充分利用歐美關系新篇章》,露骨表示“能再次與不視吾人為‘敵人’、不視歐盟為‘占美國便宜’的美國總統合作,我們歡迎之至”。歐洲各大報章媒體,雖坦言美歐合作或仍不易,也紛紛表示如釋重負。再考慮到大選前后歐洲民調皆指支持拜登,說歐洲多國朝野同賀白宮易主,當大略符實。
美國大選塵埃落定后,歐洲多次表達與美合作意愿,甚至提出了許多具體建議。米歇爾在11月23日與拜登通話時,邀其出席明年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特別峰會。十年前,奧巴一度取消出席美歐峰會,令美國對歐盟的“興趣缺缺”大白于天下;繼任總統特朗普更是巴不得歐盟解體。如此一來,拜登“重返歐盟”,有特殊意義。進一步講,此峰會還有與明年計劃舉行的中歐“全家福峰會”爭輝之意。12月2日,歐盟委員會發表《歐盟-美國應對全球挑戰的新議程》供歐盟及各國領導人在10-11日開會討論,為新時期美歐關系定調之余提出明確合作建議,為明年會面拜登作鋪墊。
在歐洲向美國伸出的“橄欖枝”上,所謂“中國問題”點綴其間。歐盟“外長”博雷利表示:“可以預見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有興趣與歐洲在中國問題上進行緊密合作……制定統一的、堅定的中國立場是華盛頓的頭等大事,美國兩黨對此已有共識。我們(歐盟)已經為此做好了準備。”法德外長發文《拜登讓跨大西洋團結成為可能》,內稱“我們必須共同努力以有效應對中國……但這要求美國和歐洲相互協商以協調我們的做法”。荷比盧三國外長發文《振興跨大西洋合作》,其中在多邊改革部分提及了“中國和其他地緣政治競爭對手”。歐委會在《歐盟-美國應對全球挑戰的新議程》中指出,“在一個威權主義強權試圖顛覆民主的世界,一個野心家們試圖動搖地區與制度穩定的世界,一個封閉經濟體利用我們社會建基于其上的開放的世界,我們共同的承諾誠不可缺。”
拜登新班子還要待明年1月20日方走馬上任,故難以像歐方一樣頻頻提新倡議。但目前看,拜登方面與歐洲的“隔空互動”十分良好。
12月2日,《紐約時報》刊出對拜登的采訪。拜登一改競選時態度,稱任后不會立即撤銷對華關稅,也不會立即撤銷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拜登表示,他將先咨詢亞洲與歐洲的傳統盟友,再制定連貫的對華策略。他說:“我認為最好的中國戰略,是與我們的每一個盟友——或至少曾經是我們的盟友——一致的戰略。這將是我出任總統頭幾周首先要處理的重要問題,要讓我們重新與盟友站在一起。”
在拜登提名的首批內閣成員名單中,“歐洲派、國際派、多邊主義派”的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赫然在目。布林肯青年時期旅居法國,父親及叔叔都是美國駐歐大使,可算“半個歐洲人”。歐方十分認可這一提名,認為有助于重振美歐關系。同時,布林肯也稔熟中國事務,他曾創辦地緣政治和政策咨詢公司,業務之一是在“戰略競爭時代管理和中國相關的風險”。在今年7月的一個智庫活動上,布林肯曾表示:“中國認為盟友是美國實力的核心資源,而中國自己是沒有這樣的資源的。”
此外,雖然美國大選選情膠著,暗示拜登今后執政恐將受共和黨掣肘,但是共和黨“聯歐制華”的態度已日益鮮明。11月18日,由共和黨參議員里施(Jim Risch)主持的美國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發布報告《美國與歐洲:跨大西洋合作對華的具體議程》,呼吁美國與歐洲的盟友緊密合作應對中國威脅。
拜登上臺后,最容易的美歐合作領域當屬氣候變化。拜登已多次表示要重返《巴黎協定》。何況雖然特朗普口口聲聲表示氣候變化是騙局,美國國內的綠色技術和綠色產業在過去四年仍不斷發展。美歐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合作并不直接傷及中國利益。
歐方力倡的歐美抗疫合作,同樣容易得到拜登的回應。相比寧可感染病毒也不戴口罩的特朗普,拜登顯然與歐洲的價值觀更為接近;相比將疫情“地緣政治化”的特朗普,拜登也許更愿意將疫情作為全球治理的合作點。類似的,歐美抗疫合作也并不直接傷及中國利益。
相反,氣候變化、抗疫等全球性議題,有望成為中美歐三方攜手合作的領域。
在北約及軍事合作問題上,美歐顯然也很容易修補關系。一則拜登重視盟友,態度溫和;二則歐洲人早已接受美國“戰略東移”,對美國的軍事保護傘期待值有所降低。德國總理默克爾在11月9日祝賀拜登當選時表示,歐洲已準備好“承擔更多責任”:“美國……希望我們出力更多,這種希望是有道理的。我們正在努力。”而英國則在11月19日大幅提升軍費(是冷戰以來的最大幅提升),預計到2024年軍費開支預算達65億英鎊,占GDP 2.2%。
由于歐方已明確指出中國不是軍事威脅,故歐方對參與亞太軍事沖突興趣很小。繼法國之后,德國于今年9月推出了印太戰略,這據悉將成為歐盟明年推出的印太戰略的藍本。但德國的印太戰略,重商而輕兵,欲廣交朋友而不獨看中國,與美國的印太戰略有本質不同,最多只能說與其“相互補充”。
然而,美歐關系緩和將直接導致北約成為活躍的“協調對華”平臺。在特朗普時代,由于美歐交惡,美國主要依靠英語國家組成的“五眼聯盟”和美日印澳“四方對話”作為遏制中國的推手。12月3日,北約發布醞釀了近一年的60多頁改革報告《北約2030——聯合應對新時代》,提了138項改革建議。這份報告提到中國有82處之多,而且經常將俄羅斯與中國并提為威脅。報告指出:“北約必須在評估中國的國家能力、經濟實力以及其領導人既定的意識形態目標的基礎上,投入更多的時間、政治資源和行動來應對中國帶來的安全挑戰。它需要制定一種政治戰略,以應對到2030年中國將變得日益重要的世界。聯盟應在現有結構中注入應對中國挑戰的因素,考慮建立一個協商機構以討論盟國與中國有關的安全利益的各個方面。”
但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還是美歐在貿易與技術領域的協調。貿易與技術已沾染了濃厚的地緣政治色彩,既是美歐關系中的難點,也是中歐關系中的難點,更是中美關系中的難點。如果美歐在貿易與技術領域協調一致,將對中國將產生即時的沖擊。歐委發布的《歐盟-美國應對全球挑戰的新議程》中提到了一條具體建議,即建立“跨大西洋貿易與技術理事會”,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
-----
作者黃境,系“澎湃”特約撰稿人。



- 白宫争吵后首度碰面
- 新版国家卫生监督抽查计划发布
- 广西:6月30日前交代问题从宽处理

-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AI推动金融生态变革
- 新高教集团:2025财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6%,就业服务中心扩展至川渝地区

- 中国的一部传统儿童启蒙读物,第一句是“人之初”
- 上海的一所985高等学府,是中国的“建筑老八校”之一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