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
- +113
哲學新書聯合書單|生命感受:何以成人?

《從故事到知識:政治社會學觀察》
張靜 著,東方出版中心·象形文字,2025年2月
《從故事到知識:政治社會學觀察》匯集了張靜教授近年來的研究精華,反映了她以中國實踐為基礎構建普遍化社會學方法的學術探索。在本書中,中國經驗不再是某種通行理論的例外,而是具有一般意義的知識起點。中國的社會變遷不僅折射出本土的文化、歷史和政治特征,更揭示了值得嚴肅對待的社會學知識。作者強調,問題的提出是研究的關鍵,“做什么”比“如何做”更重要。書中的多個案例研究,深刻展示了她的政治社會學觀察視角:燕京社會學派的獨特性、個人與組織關系的隱性變化、基層政府對微觀制度環境的影響、互不信任的民間群體的合作等。這些分析不僅反映了中國社會的復雜性,更為普遍化的社會學知識奠定基礎。因此,本書是閱讀中國的一扇理論窗口,為中國故事進入全球社會科學知識體系提供了嶄新可能。

《青年們,讀馬克思吧Ⅲ:馬克思和美國》(若者よ、マルクスを読もう Ⅲ アメリカとマルクスーー生誕200年に)
[日]內田樹 石川康宏 著,鮑憶涵 譯,東方出版社,2025年2月
內田樹與石川康宏獨辟蹊徑,以書信的形式對馬克思經典著作、馬克思和美國的關系、馬克思主義為什么沒能在美國扎根、馬克思一直以來是一個怎樣的存在、青年們為什么要讀馬克思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多角度的解讀。行文流暢、通俗易懂;體裁別具一格,富有創意。本書為我們呈現了一個不為人知的馬克思形象,讓我們以輕松愉悅、快樂自由的方式品讀馬克思,了解馬克思。

《批判理論與政治經濟學批判:顛倒與否定理性》(Critical Theory and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On Subversion and Negative Reason)
[英]維爾納·博內菲爾德 著,孔智鍵 蘇振源 馬燦林 譯,南京大學出版社·折射集,2025年1月
本書主要闡述了批判理論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當代前沿問題,力圖將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傳統和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重新結合在一起。作者博內菲爾德不僅揭示了從阿多諾到新馬克思閱讀這一法蘭克福學派長期被忽視的線索,而且為我們重新思考價值、階級和國家等馬克思主義基本概念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書嚴肅討論了作為社會批判理論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可能性與可行性,指明了作為批判理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不僅是對社會經濟形式的批判,更是對社會政治形式的批判,在討論資本主義及其批判方面邁出了一大步。

《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德]瓦爾特·本雅明 著,莊仲黎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啟真館,2025年3月
本書是本雅明代表作的全新譯本。本雅明的文字,無論置于哪個時代都歷久彌新,而其身為哲學家、文學、藝術評論家、左派思想家和譯者的多重身份,更讓他的作品被各個領域奉為經典。本書分為美學理論、語言和歷史哲學、文學評論三個部分,收錄了本雅明最具代表性的十篇作品,像是《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攝影小史》《巴黎,一座十九世紀的都城》《譯者的任務》《說故事的人》等,讓讀者得以從各個面向理解其思想理路,一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心靈。

《墨家之謂教:墨學“宗教性”抉微》
黃蕉風 著,中西書局,2024年12月
本書圍繞“墨家之謂教”這一核心問題,從墨家的宗教思想、墨家涉及的宗教倫理辯難、墨家的宗教形態以及墨家與基督教之間的對話四方面探究墨家的“宗教性”。首先分析了《墨子》書中的《法儀》篇,作為墨家判斷言論、事理之效能、效用的“三表法”,以及“天志”“明鬼”“非命”三論,深入探究墨家思想的宗教維度。在此基礎上,嘗試從宗教的角度對墨家所面臨的一些經典質疑給出新的回應,如反乎人情(非禮非樂、節葬節用)、陳義過高(兼愛不可能)、邏輯不自洽(尊天事鬼卻又非命)等。然后運用宗教學的研究方法推測墨家的宗教形態,就墨家之特性、信仰中心、神論模式,墨子作為“教主”的人格特征,以及墨家的建制組織,分別展開研討。最后考察近代以來中國基督教徒關于“墨教”的論述,呈現作為“墨教”的墨家與基督教之間的對話成果。本書以宗教之維介入墨學研究,有利于創造性地詮釋千年絕學墨學,開創當代墨學研究的新路徑。

《拉康式精神病主體》(The Subject of Psychosis:A Lacanian Perspective)
[比]斯蒂恩·范霍勒 著,賀罡 譯,拜德雅 | 上海三聯書店,2025年3月
本書深入探討了雅克·拉康對精神病研究的貢獻,作者將拉康的工作分為四個廣泛的時期,詳細介紹并分析了每個時期所包含的一系列核心概念和重要文本,尤其是這些概念和文本對精神病臨床實踐的影響。本書特別關注拉康對臨床案例和文學作品的討論,以及他與心理學、精神病學、哲學和語言學等相關學科的批判性對話。本書為理解精神病的復雜性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伴侶物種宣言》(The Companion Species Manifesto:Dogs,People,and Significant Otherness)
[美]唐娜·哈拉維 著,陳榮鋼 譯,光啟書局,2025年1月
賽博格理論之母最新理論成果,一場從“狗窩”開始的變革。探索人與其他物種的共生方式,徹底改變我們對愛與伴侶關系的理解!在與人類的共同生活中,狗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一同參與戰爭、殖民、狩獵、畜牧、醫療等活動。狗在歐洲征服美洲大陸的過程中充當了殖民者的恐怖工具;在電子戰爭誕生前,訓練有素的狗是最具靈性的一種武器;追蹤獵犬不僅能嚇住奴隸和囚犯,也救助了迷路兒童和地震災民……它們不是家中的“毛孩子”,而是人類進化中的重要“同伙”,我們塑造了彼此的生命和歷史。從人與狗的故事出發,哈拉維想象人類與他者合作共生的無限可能。每個伴侶物種的關系,都是自然與文化的內爆,是在愛與差異中共同發展、相互構造的過程。《伴侶物種宣言》不僅是一部關于人與動物關系的學術著作,更是一種政治宣言,是在戰事一觸即發的全球態勢中一種充滿希望的政治行為。

《現象學的心靈(第三版)》
[美]肖恩·加拉格爾 [丹麥]丹·扎哈維 著,羅志達 譯,商務印書館,2025年1月
現象學和分析哲學是否水火不容?認知科學要完全拒斥現象學嗎?現象學能否對認知科學有所貢獻,以及從中獲得靈感?人能否被還原為“缸中之腦”?面對AI、大數據、算法,我們如何為“人的存在”辯護?我們的性別、身體、民族等觀念是如何被塑造的?自然化的現象學,在何種意義上不可能,在何種意義上可能?一門結合現象學、分析哲學、認知科學的心靈哲學是否可能?……當代哲學家扎哈維和加拉格爾聯手合作,借助并結合經典現象學和認知科學一百多年來的資源,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

《法國現代批評大師(白璧德文集第3卷)》(The Masters of Modern French Criticism)
[美]歐文·白璧德 著,龔世琳 譯,商務印書館,2025年1月
通過對圣伯夫等11位法國19世紀重要的文學批評家的詳細評述,引導我們觸摸19世紀的思想內核。《法國現代批評大師》是歐文·白璧德重要的批評作品之一,涵蓋了作者對圣伯夫等11位法國19世紀重要的文學批評家的詳細評述。正如作者自己指出的那樣,研究這些重要的批評家最能引導我們觸摸19世紀的思想內核。白璧德用他凝練的寫作向讀者展示了19世紀法國思想運動的脈絡,更重要的是,他有理有據地將這些批評家活生生地帶到讀者面前,例如,他的詳細分析使一些批評家逐步擺脫了“浪漫主義”這一唯一標簽,他讓我們看到了浪漫主義包裹下的實證主義和自然主義是如何體現在圣伯夫式的人文主義之中的。白璧德在《法國現代批評大師》中的嘗試不僅為文學批評研究提供了模范樣本,更為思想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和巧妙的入思路徑。

《生命感受:何以成人?》
[德]費迪南·費爾曼 著,陳巍 王宏健 譯,商務印書館,2025年1月
本書是當代德國生命哲學家費迪南·費爾曼教授生前正式出版的最后一部學術著作,也是其代表作之一。在學術脈絡上,他精通現象學和詮釋學,曾以研究胡塞爾和狄爾泰的專著而聞名學界,但他同時始終保持著超越學科界限的視野,試圖研究事情本身。具體而言,他所關切的對象是生命本身,或者說人本身。書中,費爾曼延續了在生活哲學方向上的探索,從生活世界的不同層面出發,探討了“人之存在”這一永恒難題。例如什么是快樂,什么是不快樂;我們與他人共同生活的社會性感受有哪些;時間體驗如何塑造生命感受;數字世界的生命感受等。此外,他也結合了諸如哲學人類學、現象學、認知科學、演化論等不同的哲學和科學理論,對人的生活進行了深入的追問。

《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增訂版)》
王汎森 著,理想國 | 上海三聯書店,2025年3月
關于“近代”“思想”與“學術”,原本那些宏大而牢固的論述,構成了一個強大的脈絡,既規定了歷史敘述的邊界,也限制著我們理解的視野。汎森兄讀書多、用心細、思考深,最善于重新探究歷史底層和發現隱沒資料,在“堅如磐石的堤防上鑿洞”(用他自己的話),也最善于巧妙地選擇“思想資源”和“概念工具”。在本書中,他不僅使原本有關近代思想與學術的論述“去脈絡化”,也總能通過特殊的資料選擇、別致的切入角度、清晰的文字表述“再脈絡化”,從而可能重建一個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適逢“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晚清士大夫和民國知識人的學術追求、思想世界乃至個人命運與時代劇烈碰撞,從應對“傳統學術與思想內部的危機”,到“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糾纏與徘徊”,再到建立“學術社群”的努力、學術世界主義與學術民族主義間的兩難選擇,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貫穿其間。在原有秩序已經崩解的近代中國,任何一種思想都有機會脫穎而出,同時也有許許多多的思潮在競爭,必須擺脫“后見之明”式或過度目的論式的思維,巡回往還于“史家的邏輯”與“事件發展的邏輯”之間,才能發掘其間的復雜性、豐富性及內在的張力,發現晦暗不明的思想與人物,傾聽多元競逐的聲音。

《迷宮的線團:培根自然哲學著作選》(Filum Labyrinthi:The Works of Francis Bacon)
[英]弗朗西斯·培根 著,程志敏 選編 方云箭 譯,華夏出版社有限公司,2025年3月
本書摘譯了司陪丁等人匯編的《培根著作集》中有關培根自然哲學的若干文章,包括“論事物的本性”,“論本原和起源”,“瓦勒里烏斯(解釋自然)”和“宇宙現象”等經典篇目,它們均可視作《新工具》的雛形,主要涉及培根對物質本性及其運動、自然現象及其規律和自然志及其規劃等方面的內容。作者培根認為,人類至今仍受變幻無常的物質所牽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在于沒有建立起真正的自然哲學,所以他力圖扭轉以往哲學空疏無物的狀態,重視實學,希望“借新發明的力量和成果來改善人類的生活條件”,實現知識與力量、思辨與操作的統一。概言之,重新研讀培根的自然哲學思想,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追溯西方實驗哲學在開端時的本真面貌,理解其科學應有的偉大抱負。

“人類簡史系列”白金紀念版
[以]尤瓦爾·赫拉利 著,林俊宏 譯,中信出版集團,2025年3月
“人類簡史系列”(全4冊)是怪才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的作品全集,收錄了《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今日簡史》《智人之上》共四部貫穿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思想巨著。作品以宏大視角和跨學科的洞察力,全面梳理了從人類起源至今的歷史脈絡,也對當下的緊迫問題進行了犀利剖析。從智人的崛起、文明的演進,到技術革命對人類社會的顛覆,再到全球化與生態危機的挑戰,層層遞進,揭示了歷史的深層邏輯與人類未來命運的潛在走向。作為不可不讀的經典讀物,赫拉利的作品不僅是思想精華的集結,更以其清晰的邏輯、生動的敘述和深刻的哲思,為讀者提供了理解人類命運的思想工具,啟發我們思考如何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無論是對歷史感興趣的讀者,還是關注未來的探索者,這套書都將為你帶來深刻的啟示與共鳴。

《什么是思想史》(What is Intellectual History?)
[英]理查德·沃特莫爾 著,岳秀坤 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25年2月
從事思想史研究的學者常常將自己描述為竊聽過去對話的人、不同思想世界的探索者,以及過去社會的轉譯者,而批評者時常嘲諷他們只狹隘地關注少數人的思想;不過,從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當代思想并對其做出理性評估的角度來說,思想史儼然是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在這本引人入勝的思想史導論中,作者首先考察了思想史的發展歷史,剖析了各種方法論爭論,并提出了對這一領域的清晰定義。借助廣泛的歷史案例,他向讀者展示了哲學、政治、宗教、科學、藝術的等等思想如何在其歷史背景中起源,它們如何被其所處的社會所塑造,反過來又塑造了這些社會。最后,作者批判性地審視了思想史的現狀,并簡要討論了其未來發展方向。

《永久的歡樂:羅斯金政治經濟學三論》(A Joy For Ever:Ruskin's Three Essays on Political Economy)
[英]約翰·羅斯金 著,董志剛 譯,上海三聯書店,2025年4月
本書是羅斯金關于政治經濟學講座的合集,包含三大講座:《永久的歡樂,及其在市場上的價格(藝術的政治經濟學)》《給那后來的:政治經濟學要義》《微塵的贈禮:政治經濟學原理六篇》,內容涉及藝術、商業、政治、倫理等方面,作者基于國民福利與勞動者尊嚴的立場,全面重釋了政治經濟學的根基與原則問題。其中《給那后來的》對圣雄甘地產生了極大影響,促使他在南非和印度開辦烏托邦性質的田園勞作場所。羅斯金反對經濟上的功利主義,堅持勞動者的平等地位,主張同工同酬,強調商業中的責任與義務,堅信唯有生命是財富。這生命,包括其所有愛的能力、歡喜的能力和贊美的能力。他認為,養育最大數量的高貴而幸福之人的國家,才是最富有的;最大程度地完善自己生命之職責的人,才是最富有的。在羅斯金這里,關于這些事情的每一個問題,最終都歸到了正義這個重大的問題當中。

《知識本性與懷疑論問題》
陽建國 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4年12月
知識論的主要目標就是弄清楚我們究竟能知道些什么。徹底懷疑論者憑借一些頗具直覺合理性的論證給出了完全否定的回答,即我們不具備任何知識。如果要表明我們確實具有知識,我們就必須直面懷疑論。回應懷疑論的一種方式是通過分析知識的概念,說明知識的本性,以此揭示懷疑論論證的荒謬所在。本書在重新審視懷疑論論證結構的基礎上,批判性評介從知識本性視角來克服懷疑論問題的各種嘗試,并為某種基于安全論的新摩爾主義提供辯護。

《周易十講》
孫勁松 口述,湖北人民出版社,2025年1月
《周易》作為群經之首,在以陰陽、八卦等基本范疇闡釋宇宙萬物變化的同時,“推天道以明人事”,詳細論述君子在修身齊家治國過程中處理具體問題、進德修業的方法。本書由孫勁松教授為武漢大學國學班開授“《周易》導讀”課程的講稿整理而成,以程頤注《周易程氏傳》為主要參考材料,講述《周易》的基本概念和卜筮原理,并選取乾、坤、屯、蒙、泰、否、頤、咸八個卦進行詳細講解,輕卜筮而重哲理,將儒家易學或說經學之《易》與術數之《易》區分開,發揮義理易學之精義,闡述其中所蘊含的格物致知之理、修齊治平之道,有助于讀者了解《周易》中蘊含的傳統智慧,從而在認知和思維方面獲得啟迪,對為人處世均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當代自由意志導論》(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to Free Will)
[美]羅伯特·凱恩 著,徐向東 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大學問,2025年2月
是誰主導我們的選擇?誰為我們的行為負責?我們是自由的人,還是被操縱的人偶?這是一本適合所有人閱讀的自由意志導論,它向我們介紹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激烈爭論,展現了關于自由意志的智慧交鋒。全書圍繞自由意志和決定論是否相容這一問題,通過展現兩種不同立場的辯證角逐,詳述了當代有關自由意志的爭論以及各家學者的主要觀點。作者通過彌爾頓《失樂園》、赫胥黎《美麗新世界》等經典文學作品,以及選擇入職哪家公司、幫助別人還是按時參加重要會議等現實生活案例,來引入和闡述自由意志問題,使得這本書通俗易懂,讓讀者能夠盡情感受智慧火花的碰撞,享受頭腦風暴的樂趣。

《萬民法 公共理性概念再探》(The Law of Peoples With "The Idea of Public Reason Revisited")
[美]約翰·羅爾斯 著,陳肖生 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守望者,2025年3月
面對全球性的戰爭、饑荒、貧困和不正義侵害,羅爾斯在《萬民法》中突破國際關系理論中的現實主義,以人民這個道德概念而非傳統國家為關注點,通過契約主義程序把自由主義的域內正義原則擴展至全球萬民社會,并制定了作為人民間彼此相處及全球公共討論的公共準則的萬民法八原則。通過這些理論努力,羅爾斯把一個具有現實可能性的正義、和平的人類世界的圖景揭示給人們。這本書是繼康德《永久和平論》以來對世界和平秩序如何可能的最重要哲學論著,激發的討論延續至今,包括中文哲學界關于“新天下觀”的討論。

《控制論與科學方法論》
金觀濤 [美]華國凡 著,廣東人民出版社·萬有引力,2025年3月
《控制論與科學方法論》是金觀濤與華國凡合著的一部跨學科作品。本書以控制論為核心,融合系統論、信息論等多學科知識,深入探討了科學方法論的相關內容。全書通過大量生動的中外經典實例,詳細闡述了控制、反饋、信息、思維、系統、黑箱等關鍵概念及其在各領域的應用。該書為讀者提供了全新的思維視角,啟發讀者用正確可行的科學觀指導并處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