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文科的困局:社會需要電焊工還是哲學家?
近年來,“文科倒閉潮”的話題頻頻登上輿論熱搜。
◎2024年3月,英國肯特大學宣布逐步淘汰6個學科領域的課程,包括藝術史、人類學、健康與社會關懷、新聞學;
◎2024年9月,哈佛本科學院取消了至少30門課程,涉及20多個系,裁撤課程主要集中在歷史、文學、藝術史等文科領域;
◎2024年12月,新西蘭政府宣布將基礎科學研究的唯一資金來源——7500萬新西蘭元的Marsden基金的一半用于“具有經濟效益的研究”,不再支持任何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研究;
◎一些國內高校也撤銷或合并了文科學部,停辦了諸如公共事業管理、電子商務、音樂學、廣播電視學、英語、傳播學、考古學等人文社科專業。復旦大學今年宣布將文科招生比例從30%-40%壓縮至20%,強調這是學科結構優化的舉措,而非“棄文從理”,未來將推動“新文科”建設,例如結合數字人文、AI判例分析等交叉領域。

來源:南方周末、極目新聞
從美國高校削減人文學科專業,到國內高校調整文科招生比例,一場關于文科價值的爭論正在全球范圍內展開。文科無用論的聲音此起彼伏,仿佛在告訴人們:在這個技術至上的時代,哲學、文學、歷史等傳統學科正在失去它們的生存空間。
2016年,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馬可·魯比奧在辯論中的一句話曾引發廣泛爭議:“電焊工賺錢比哲學家多,我們需要更多的電焊工和更少的哲學家。”這句看似直白的言論,實則折射出當代社會對職業價值的功利化認知。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馬可魯比奧 Marco Antonio Rubio
這種將職業培訓與人文價值粗暴對立的思維,恰恰暴露了功利主義教育的短視。從摩根士丹利總裁到諾貝爾獎得主,從最高法院大法官到互聯網先驅,哲學背景的精英遍布各界;哈佛醫學院教授直言,康德式的邏輯訓練為醫學研究提供了方法論根基。人文教育所鍛造的批判性思維、表達力與倫理視野,從來不是技術時代的絆腳石,而是突破認知邊界的鑰匙。
知名漢學家萬百安(Bryan W. Van Norden)在《哲學的價值:一種多元文化的對話》中就對魯比奧的那句問題進行了犀利的批駁。他以詳實的數據和深刻的分析,揭示了文科教育的真正價值。文科教育不僅是職業選擇的工具,更是塑造公民素養、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力量。

哲學的價值:一種多元文化的對話
東方出版中心2023年6月
*下文節選自《哲學的價值:一種多元文化的對話》,作者[美]萬百安。
在2016年美國共和黨的一場總統候選人辯論中,馬可?魯比奧諷刺道:“電焊工賺錢比哲學家多,因而我們需要更多的電焊工和更少的哲學家。”他所犯的不僅僅是言語上的錯誤,還犯了幾個事實錯誤。
首先,任何經濟學家都會告訴你,職業甲比職業乙的薪酬多并不意味著需要更多人去從事職業甲。甲和乙的供給和需求可能在不同的工資水平上達到彼此平衡。(魯比奧是否認為在理想的經濟中,神經外科醫生的收入與掃煙囪的人一樣?)更重要的是,一般來說,哲學專業的學生要比焊接工掙得多。研究“焊接技術”的人員的起薪中位數為每年37,000美元,而哲學本科畢業生的平均年薪為42,000美元; 工作10到20年,焊工可以每年賺取53,000美元,而哲學專業畢業生平均每年能掙82,000美元。諷刺的是,同樣的數據表明,那些擁有政治學學士學位的人(如魯比奧)和哲學專業畢業生的平均收入幾乎完全相同; 而且,在有了幾年工作經驗后,哲學專業畢業生在終身收益上平均都比政治學專業畢業生高。但是,也許我們對魯比奧的說法太過苛責。魯比奧說的“哲學家”可能只指哲學教授。即便如此,他還是錯的。哲學和宗教專業助理教授的平均起薪高達每年54,000美元,已經超過10年以上工作經驗的電焊工的預期薪資水平,全職教授每年平均可以掙86,000美元。

via pexels.com
我的觀點并不是說我們需要更多的哲學家和更少的電焊工。(與魯比奧不同,我相信自由市場體系,相信供求關系這個看不見的手會決定到底需要多少哲學家和電焊工。)而且,我肯定不會像魯比奧指責的那些沒指名道姓的群體那樣“將職業教育妖魔化”。無論是哲學教授還是電焊工,工作本身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在本章中,我將堅持論述魯比奧評論中忽略的三點:①即使從狹隘的職業角度來看,學哲學也是合理的職業選擇;②要么學哲學要么當電焊工是虛假的二分法,文科教育對民主社會的每個公民都是有價值的,對于民主本身的維持也同樣重要;③哲學為我們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哲學由于其特殊的本質,不可能過時。
哲學與職業培訓
哲學專業畢業生比其他人文學科的學士掙得更多。我自己的學生在醫藥、中學教育、社會工作和執法部門等眾多領域取得了成功。對于那些準備學法律的人來說,值得一提的是,在法學院入學考試中,哲學專業本科生的平均成績高于其他任何專業。(就在我寫這些話的時候,有三個從前的學生考入名牌法學院:一個在哥倫比亞法學院,一個在紐約大學法學院,還有一個在密歇根大學法學院。他們的父母肯定在想:“哦,要是他們學電焊就好了!”)就研究生考試的GRE語言和GRE分析寫作的平均成績而言,哲學專業考生的成績也最高。在商學院入學考試GMAT中,哲學專業考生也是成績最高的專業之一。也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哲學專業畢業生考入醫學院的平均概率高于包括生物和化學在內的任何其他專業!管理醫學院入學考試的機構美國醫學院協會(AAMC)的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達朗·科赫博士在本科時讀的就是哲學專業,對此我們不應該感到驚訝。
那些主修哲學的人還能做些什么呢?哲學畢業生可以成為摩根士丹利的總裁羅伯特·格林希爾、對沖基金的創始人和經理唐·布朗斯泰恩、投資大亨喬治·索羅斯和卡爾·伊坎、美國著名購物網站Overstock.com的首席執行官(我的斯坦福大學同學帕特里克·布萊恩)、時代華納的首席執行官杰拉爾德·列文、貝寶的聯合創始人彼得·蒂爾、最高法院法官斯蒂芬·布瑞耶爾和大衛·蘇特爾、維基百科的聯合創始人拉里·桑格、洛杉磯市長理查德·賴爾登、美國教育部部長威廉·貝內特、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主席希拉·貝爾、政治活動家(左翼斯托克利·卡邁克爾和右派帕特里克·布坎南)、加拿大總理小保羅·馬丁、捷克共和國總統瓦茨拉夫·哈維爾、網絡電視記者斯通·菲利普斯、普利策獎獲獎作者斯特茲·特克爾、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伯特蘭·羅素、讓·保羅·薩特、阿爾貝·加繆和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阿爾伯特·史懷哲和昂山素季、圖標游戲類節目主持人阿列克斯·特里貝克、喜劇演員/演員/制作人瑞奇·熱維斯和克里斯·哈德威克、獲獎的電影制作人伊坦·科恩、美軍四星上將杰克·基恩、參與二戰中法國抵抗運動的戰士斯蒂芬·赫塞爾、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的聯合作者張彭春和查爾斯·馬利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對德國納粹主義的殉道者索菲·斯庫勒、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和本篤16世,以及劃時代的人類學家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和克利福德·格爾茨。只是略舉若干例子而已。
哲學學科的實際價值還在于哲學課程通常特別擅長講授人文教育“三R”:閱讀、寫作和推理。哈佛醫學院教授大衛·希伯威格(David Silbersweig)博士解釋說,他的本科專業是哲學。
哲學已經告知并提供了我所做一切事情的方法論。如果你可以理解康德的一個句段,把所有的想法和條款羅列在你的頭腦中,那么你就可以弄懂絕大部分問題了。如果你會提取和概括,提出潛在的假設或上級原則或論證論據的含義,那么你就能識別和解決無數領域的問題。它對我從哲學到醫學學術生涯的道路上提供了無法估量的幫助,這表明魯比奧對教育存在嚴重的誤解。
在閱讀、寫作和推理教學中,哲學在人文學科中并非獨一無二的,但是哲學課通常特別強調表達的清晰性、闡釋的精確性和論證的說服力,這些都是其他學科較為缺乏的。
我當然不是說多數人都應該主修哲學(當然我也不會說多數人都應該成為電焊工)。但是,哲學課程獨有的對閱讀、寫作和推理技能的訓練對于各種不同專業來說都是十分有價值的。我認識一位工科生在讀本科時對我說過一句話,幾乎每個文科教授都聽到過,“為什么要求工科生必須去學文科課程,而不是去學另外一門工科課程來幫助他設計一座不會垮塌的橋梁?”
首先,一個工科生若是少學一門課程,他設計的橋梁就會垮塌的話,那他離能夠畢業還遠得很。我期望我的橋梁起碼要由遠遠超過最低技能水平的工程師來設計。更重要的是這樣一個事實:當你學習專業技術時,最先進的知識是在不斷變化之中的。你總是要使用在大一或大二的基礎課程所講授的概念。此后,您學習的課程內容通常會在畢業幾年后就被淘汰或者與您最終從事的工作無關。雖然你能從課程中學到一些東西,但更多的是“像工程師(或商人、計算機科學家或其他職業)那樣思考”的實踐。這當然是有價值的。然而,無論你最終選擇什么職業,你都需要大學學位,你的部分工作就是閱讀具有挑戰性的文本材料,寫出清晰和有說服力的文章。如果你以后升任高管職位,你的工作可能涉及理解和討論與倫理學有關的知識性議題。
我怎么知道這些?因為剛剛提到的這個工科生在專業領域有了多年工作經驗以后,親口對我承認的。
讓我們提醒自己,美國獨特的高等教育體系是令世人羨慕的。自二戰以來,它要求大多數學生都學習人文課程,而且越來越多地對所有社會階層的人開放。令世人羨慕,這一點兒并不奇怪,因為這個要求自然科學家學習詩歌和哲學的高等教育體制制造了核電、計算機、超音速飛機、脊髓灰質炎疫苗、激光、晶體管、口服避孕藥、音樂CD、互聯網、電子郵件和核磁共振成像(MRI),并第一個把人類送上月球。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的文科教育正逐漸遭受指責,中國、印度、日本、新加坡和韓國政府都試圖在自己的國家重新創立人文教育模式,因為他們認識到這是美國取得技術和經濟優勢的關鍵之一。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或許我們需要的不僅是更多的電焊工,更是能夠定義“為什么焊接”的哲學家。或許,文科的未來并不在于與技術競爭,而在于為技術提供靈魂。正如歷史的長河中,哲學、文學、歷史等人文學科始終是人類文明的燈塔,它們不僅塑造了我們的過去,也將照亮我們的未來。文科的價值,不是簡單的“有用”或“無用”,而是它讓我們成為更完整的人。
推薦閱讀:漢學家萬百安談多元文化 | 從好萊塢到西方大學哲學系


《哲學的價值:一種多元文化的對話》
Taking Back Philosophy: A Multicultural Manifesto
[美]萬百安 著
吳萬偉 譯
定價:68.00元
東方出版中心2023年6月
ISBN:9787547314852
內容簡介
知名漢學家萬百安教授在此書中倡導走出西方中心主義的藩籬,開啟多元文化主義的對話。他以論辯式的書寫,揭示、批判了西方高校中哲學教育所蘊藏的美國沙文主義、種族主義,主張平等地看待中國哲學、印度哲學、非洲哲學中的價值,因為在每種文化的最優秀哲學中,都能發現同樣的價值觀;同時結合了美國反智主義、精英主義的背景探討了哲學在人文學科中的特殊角色,以及哲學高等教育之于現代社會的價值不僅局限于教授學生追逐利潤、掌握更好的職業技能。如其所述:“哲學就像冰川:它移動得非常緩慢,似乎哪兒也沒去,但從長遠來看,它會徹底改變你生活的世界。”
作者簡介
作者萬百安(Bryan W. Van Norden),國際著名中國哲學學者,現任美國瓦薩學院(Vassar College)詹姆斯·門羅·泰勒哲學講席教授(James Monroe Taylor Chair in Philosophy)與哲學系主任,兼任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講席教授、武漢大學比較哲學與文化戰略研究中心聯合主任;至今已出版了十本關于中國哲學與比較哲學的著作,其中包括《中國古代哲學導論》(Introduction toical Chinese Philosophy),與田史丹合著《后子學時代中國哲學讀本:從漢代到20世紀》(Readings in Later Chinese Philosophy: Han to the 20th Century),與艾文賀合著《中國古典哲學讀本》(Readings inical Chinese Philosophy),以及最近出版的《給每個人的文言文:一本初學者指南》(Classical Chinese for Everyone: A Guide for Absolute Beginners)。
譯者吳萬偉,武漢科技大學外語學院教授,翻譯研究所所長;已出版的翻譯作品有:《行為糟糕的哲學家》《分配正義簡史》《大西洋的跨越》《儒家民主:杜威式重建》《圣境:宋明理學的當代意義》等。
名家推薦
我并不是在說我們的哲學同行個人擁有種族主義觀點或據此觀點行事。在此意義上,世界上很多地方尤其是美國的專業哲學研究恰恰有種族主義特征。將亞洲、非洲、印度和美洲土著存在的所有哲學都排除在哲學課程之外,而且在研究中忽視它們,就是在傳達一種觀點——不管是不是有意的——其價值遠遠低于歐洲文化中產生的哲學,或更加糟糕的是,傳達一種印象——不管是不是自愿的——其他文化都不能產生哲學思想,這就是種族主義的觀點。正如萬百安在本書中指出的那樣,這種現狀顯然需要改變。
——[美]杰伊·加菲爾德,史密斯學院人文學科教授
目錄
中譯本序言
前言
自序
第一章 多元文化哲學宣言
什么是多元文化?
次善之策
質量論證
本質的民族中心主義
哲學民族中心主義的歷史
避免思想帝國主義
我們從此走向何處?
第二章 對話中的傳統
形而上學
政治哲學
倫理學
意志薄弱
其他觀點
第三章 特朗普的哲學家
美國政治中構筑種族隔離墻
筑墻保護西方文明
耶利哥墻
第四章 電焊工與哲學家
哲學與職業培訓
哲學與民主公民素質
哲學對文明的價值
第五章 孔子與蘇格拉底之道
哲學在人文學科中的特殊角色
那么,哲學是什么?
復興孔子與蘇格拉底之道
譯后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