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上海評優質學校不以考分衡量,提升所有學校實力減少盲目擇校

位于南昌路的上海市黃浦區巨鹿路第一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占地面積不大,但位列網傳的“菜場小學”的行列。所謂的“菜場小學”,是坊間對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集中的學校的統稱,網上甚至有流傳甚廣的“上海菜場小學全名單”。
為了避免過度擇校,打造”家門口的好學校”,上海市教委從2011年4月開始啟動了“新優質學校集群發展”項目,至今已完成兩批共93所新優質學校。然而,仍有許多質疑聲稱,“新優質學校就是菜場學校改造的,換湯不換藥”。
上海的“菜場小學”真實模樣究竟如何?里面的孩子和老師的真實狀態是怎么樣的?2015年11月12日,應上海市教委《家門口的好學校》走進“新優質教育”的專場活動,黃浦區巨鹿路第一小學大門敞開,向媒體和專家展示了真實的“菜場小學”。

學校的目標是“守護童心”
巨鹿路第一小學有著知名的“慧教學”,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觀摩了“慧教學”現場課:一(1)班的李嘉駿小朋友在老師顧文文的指導下,學起了《20以內數的排列》,“挺簡單的,老師跟我們邊做游戲邊學習,我喜歡。”
二(1)的小朋友們則跟著自然常識老師黃慶一起在課堂上做起了餅干、蛋糕,目的是了解《加熱帶來的變化》。
最別致的課程要數四(2)班的《古詩誦讀》,沈文華老師引導學生們對于古代詩詞作家和人物之間的關系進行穿越式的想像,學生們在捧腹之余,也記住了朗朗上口的古詩。
“我們讓孩子玩語文、玩數學、玩英語,通過多樣的集體活動,讓他們有所收獲。” 巨鹿路第一小學校長樓海鳳說,學校的目標是“守護童心”。
通過大量實踐,樓海鳳發現:無論教育者主觀愿望和出發點多么得好,如果提供的教育沒有在孩子的心靈中產生振動,這種教育一定是低效的。應架起師生間心與心交流的橋梁,讓師生都能“遇見最好的自己”。
“我不介意別人叫我們‘菜場小學’,如果我們能讓沒錢的窮苦孩子享受一流的教育,我們就是成功的。” 巨鹿路第一小學的全國模范教師沈文華說,“這些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這些學習有困難的孩子,讓我意識到了做老師的價值。”
沈文華曾經教過一個名叫偉強的學生,他的父母都是收廢品的,由于學習困難,留了兩級,這樣的孩子,別人會覺得頭疼,但是沈文華卻讓他找到了自信,“孩子沒錢,就是用塑料袋也可以做表演道具,他們照樣也能成為學校活動舞臺上的名角。”

“學會了各種新奇、高級的玩”
“菜場小學”的學生一定不如名牌小學的學生?
現在正在重點高中向明中學讀高二的沈笑凡,就是巨鹿路第一小學的畢業生,他的經歷印證了“菜場小學”的學生后勁也很足。
“我最難忘的是小學老師們讓我學會了玩——各種各樣新奇、刺激、高級的玩!”沈笑凡說,小學給了他勇于嘗試新玩意兒的自信。“小時候,或許我們都傻乎乎的,感覺好玩,就會上心,就會削尖腦袋,想怎么怎樣才能更好玩,玩得更爽。即使進了初中,我依然傻乎乎的,沖著班里一些來自所謂名牌小學的同學顯擺:這個玩過伐?那個玩過伐?”
沈笑凡初中和高中都當了班長,明年寒假將去尼泊爾參加支教活動,回望小學生活,他說:“在玩中,老師把舞臺交給了學生,把課堂交給了學生,這一切其實都源于老師對孩子的相信。”
家長會不會因為讓孩子進了“菜場小學”而自怨自艾,處處覺得低人一等?巨鹿路第一小學2014屆畢業生安宇泊的媽媽不這么認為。
她的孩子在小學時既不是“三條杠”,也不是“兩條杠”, 2009年入學的時候,是一個羞怯內向的孩子,更是個容易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孩子,上課走神,不積極舉手發言。
然而,就是這樣的孩子,卻因為巨鹿路第一小學有“慧教學”的課堂,有一批善于傾聽,并且像孩子一樣好奇的老師,“所以他內心豐富的想法沒有被忽略,沒有被錯過。” 安宇泊的媽媽說,“作為家長,更打動我的是,巨一師生之間那獨特的話語系統:‘預習發現‘叫’智慧面包’,分享讀書筆記叫‘玩快樂大轉盤’;小組合作學習叫‘教學游戲’”。
安宇泊的媽媽感嘆:“感謝老師沒有錯過孩子的所思所想所愛,盡管他是那么普通、不起眼。”

又有150所學校申報“新優質學校”
“我們推出新優質學校的政策,不是片面地追求升學率,而是真正地為學生服務,回歸教育本原。”上海市教委基教處調研員朱蕾告訴澎湃新聞,上海的新優質學校不是搞新的評比,入選的新優質學校不命名、不掛牌,學校是否優質不以學校的大小、生源、辦學歷史、分數與升學率來衡量學校是否優質。
“我們要辦‘有溫度’的教育,關注學生的差異化,讓師生形成合作伙伴的關系。教好每一個學生,成就每一個老師,辦好每一所學校,這是上海教育改革的風向標。”朱蕾說。
上海市新優質學校研究所所長胡興宏介紹,目前上海共有市級層面的新優質學校兩批共93所,現在各個區縣都在積極申報,目前已新申報了150所。
進入新優質學校集群發展項目的學校,由于所處的地段不同、學生家庭的經濟條件和文化背景不同,學校的辦學傳統不同,學校在辦學規模、生源狀況、辦學特色等方面呈現出不同的具體特點。
上海市教委希望通過新優質學校的集群發展將校際差異作為一種資源,通過協作、互動、分享成功經驗,進一步提升每一所項目學校的辦學水平,通過集群效應的發揮,擴大影響,引導社會逐步形成符合教育公平和素質教育目標的新的教育價值觀和評價標準,提高廣大居民對家門口好學校的認同,減少盲目的擇校行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