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消滅學區房

在學區政策之外,許多地區還出臺了各種限制性政策,比如:不但要看孩子的戶籍是否在學區,還要看父母的戶籍;不但需要戶籍,還對房產證有要求;一套房產,五年內,只能有一個學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些要求都是違法的,卻逼得家長去買學區房,不但買,還得早買、快買,孩子一出生,就得為學區房打算。
很多人認為,學區房雖然貴,但是,買了之后,孩子可以讀到好學校,入學之后,還能轉手賣出,甚至還能賺一筆。且不說學區房要漲,其他地段的房子也要漲,重要的是,中國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隨著入學人口的減少,學區房的價值最終也會下降。雖然大家都認為自己不是接盤俠,但接盤俠一定得有人來當。
當下的中國的教育機制,是一套精密的環環相扣的體系。想有個好工作,就得上一個好大學,想上個好大學,就得上一個好高中,再之前,就得上好的初中、好的小學,甚至好的幼兒園。每一次上好學校,都需要一次競爭,每一次進入好學校,都固化了優勢。購買學區房的目的,正是為了上好學校。好學校與壞學校的差別,源于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資源不均等,與此同時,義務教育又是免試就近入學,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于是,想進好學校,家長就只能購買學區房,把孩子的戶口遷進去。
所以,學區房的根源,在于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資源不均等。
教育資源均等化,喊了很多年了。早在上世紀90年代,教育部就取消了義務教育階段的重點學校制度。不過,事實卻是,重點學校的名沒有了,在各種實驗校、中心校、示范校的名義下,重點學校的實卻加深了;義務教育階段升學考試的“名”沒了,但各種入學篩選的“實”卻加重了。教育資源不均等的現象還有待大幅度的改善。
義務教育,是國家對公民的普遍的、平等的義務,教育資源的均等化是其題中應有之意。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發展程度差異很大,要實現全國范圍內的教育資源均等化,客觀地說,并不現實。但是,在一個城市的范圍內,要說經濟發展差異大,路途遙遠,做不到教育資源的均等化,顯然,毫無說服力,誰也不會相信。更何況,很多時候,所謂菜場小學與名校,甚至只有一墻之隔。這是對義務教育的諷刺。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注意到了教育資源均等化的問題,提出:“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
破除擇校難題,是中央政策,自然也是各級政府的職責。學區房就是為了擇校,擇校之皮不存,學區房之毛焉附?所以,一個順理成章的邏輯就是,學區房的存在,是各個城市教育當局沒有做好教育資源均等化的恥辱、失職之標志。各地教育局長,都應該對學區房現象負責。當他們把教育資源均等化的工作做好了,學校之間的差別消除了,也就自然而然地消滅了學區房。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