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 +1
余承東卸任車BU,或是華為造車模式跑通了
余承東減負不減責。
近段時間,華為官網更新了余承東的個人介紹信息,其現任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不再包含“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僅出現在“歷任”履歷里。同時,其個人微博和抖音等認證信息也同步刪除了相關職位的描述。

對于這個調整,社交媒體上出現不少“多度解讀”,大致分為兩類:一部分認為華為此舉是在壓制余承東,將其降職邊緣化,不讓大嘴再亂說話;還有一類更為離譜,小米SU7出事,鍋要華為來背,都怪華為夸大了“智駕”的概念。
無論是哪一種,都是陰謀論。原因很簡單:余承東卸任除了是正常的工商變更需要,也意味著華為跑通了“造車”模式,在汽車業務的路線更加明確了。
這里有兩層意思:一層是“華為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的承諾,將在未來數年繼續強化并被堅決貫徹。還有一層是華為汽車業務進入“雙駕馬車”模式,余承東不是不管汽車業務,而是更加聚焦華為終端與鴻蒙智行。
前者與華為車BU主體變更有關,也就是深圳引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深圳引望”)完成工商變更,車BU業務已通過深圳引望實現獨立運營。
天眼查信息顯示,深圳引望法定代表人變更為徐直軍。華為持股深圳引望的比例由100%調整為80%,新增阿維塔科技(重慶)有限公司和賽力斯汽車有限公司兩大股東,持股比例分別為10%。
深圳引望管理層方面,董事會選舉徐直軍為董事長,余承東和朱華榮為副董事長。白熠、靳玉志、卞紅林、張興海任董事。其中,朱華榮是長安汽車董事長、阿維塔科技董事長,而張興海是賽力斯董事長。
目前,華為官網上徐直軍的職務是公司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等職務,未顯示引望相關信息。這意味著車BU主體不再是“華為旗下”。
此次工商變更后,意味著華為車BU主體已經正式裝入引望公司,車BU從內部研發部門轉向市場化解決方案供應商,通過開放合作擴大技術輸出范圍。
深圳引望的成立是“華為不造車”戰略的外顯,華為希望打包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下稱“車BU”)的技術和資源,成為一個股權多元的技術開放平臺。
簡單點理解,華為希望車BU從單一的技術方案供給方,轉變為“需求+供給”的融合共同體,也是引望定位的“汽車產業共同參與的開放平臺”,將技術和能力開放給整個行業共享。
需要補充的是,自2019年首次提出“不造車”戰略后,華為通過多次公開聲明強化這一立場,比如2024年賽力斯收購問界商標事件,其目標是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而非直接參與整車制造。
平安證券研報認為,華為車BU獨立運營后有望成為智能車時代的“博世”,華為車BU業務達到成熟狀態時的營收規模將在1275億元—1650億元之間,假設凈利率15%,則對應年凈利潤在191億元—248億元。
鴻蒙智行則是華為主導的智能汽車技術生態聯盟,旨在通過ICT技術賦能車企,推進汽車智能化升級,提供智慧出行解決方案。其核心戰略為“聚焦終端業務,不造車但深度參與汽車智能化。
目前,鴻蒙智行為合作伙伴提供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駕控、軟件定義汽車四大解決方案,以高“含華量”打造了獨特的汽車生態應用場景。
在此此前,華為通過三種模式發展汽車業務:第一是零部件供應模式,即給車企供應零部件;第二是Hi模式,即與車企合作,華為提供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車云等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第三是鴻蒙智行模式(原名為“智選車”),此種模式下,華為與車企深度研發、銷售、宣傳汽車等,華為參與度較深。
這三大模式歸屬于不同業務部門旗下,其中零部件供應模式與Hi模式歸屬于華為車BU,而鴻蒙智行則歸屬于華為終端BG,也就是消費者熟知的華為手機、電腦、平板、耳機等各類面向終端消費者的部門。
深圳引望完成工商變更后,余承東的職務也隨之得到調整,他與徐直軍的分工也更加明確,鴻蒙智行與引望也開始承擔起不同的使命。對應著,華為造車路線也明確為“雙駕馬車”的格局:既有拳頭產品打市場,又有開放生態擴版圖。

任正非曾詮釋華為的決策機制:從“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到“讓聽得見炮聲的人決策”。
實際上,最近一年多,余承東的職務多次發生變化。從車BU CEO轉任董事長,終端BG CEO升為董事長,每次調整都是“減負不減責”,用一位前華為資深人士的話說便是,余承東是做事的人,“實實在在地做出了一些事情”。
這體現在華為財報上便是扎實的數字。比如余承東擔任車BU董事長的一年半時間內,鴻蒙智行出現了銷量大爆發。2024年全年,鴻蒙智行累計交付新車44.5萬輛,位居中國汽車品牌市場成交均價第一名。
受此推動,2024年華為車業務營收263.53億元,同比增長474.4%,是華為年報中增長最為顯著的業務板塊。據孟晚舟透露,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已經首次實現當年盈利。這比余承東此前承諾的,還要早上一年。此前,在華為內部會議上,余承東表示車BU要在2025年實現盈利。
對余承東來說,他未來承擔的“攻城略地”的任務并不會減輕。但他也需要從此次小米SU7爆燃事件中得到一個啟示,企業家IP或者說企業家做網紅,其流量是把雙刃劍:能夠助推營銷賣出更多產品,也會遭到反噬,被踩到谷底。

當公眾對“人設經濟”祛魅,流量退潮時,唯有產品安全和對生命的敬畏,才能驗證企業的“良心”。這也是余承東所言,"安全才是最大的豪華,所有的成本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是唐辰同學,關注互聯網科技及商業故事。原創內容,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唐辰同學」
鈦媒體、36氪、老虎財經熱榜
澎湃新聞2024年最澎湃創作者
老虎財經2024年度優秀專欄
河南日報·頂端新聞2024年度影響力作者
界面新聞優質榜單
老虎財經2024年度優秀專欄
騰訊新聞年度優質熱問答主
2023搜狐新聞年度優質創作者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23年度優秀作者
2023網易新聞年度內容合伙人
界面、36氪、鈦媒體、澎湃、藍鯨、老虎財經等平臺專欄認證作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