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
- +199
7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三國前夜

《三國前夜:士大夫政治與東漢皇權的崩解》
張向榮著,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書是青年文史作家張向榮的歷史非虛構作品,主要講述被新朝洗禮過的“第二漢朝”是什么樣子,儒學在培養“哲人王”的道路上失敗后怎樣延續自己的文化生命。全書重點關注東漢后期桓、靈二帝近五十年的執政生涯,同時全面系統地還原黨錮之禍的始末,細致考察黨錮中人的心態、目的、行為,解讀儒家在其中到底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士大夫政治”如何定型,為什么從輔佐漢朝走向了輔佐三國。

《文學三篇:一個政治哲學視角》
洪濤著,上海三聯書店
本書是一部基于政治哲學視角的文學評論集,作者選取了三部文學經典作為切入點來討論現當代政治哲學問題。作者認為小說伴隨著現代而誕生,記載了現代個體的希望、恐懼、苦難和偉業。透過小說這扇窗戶,對現代之本質及其所面臨的問題能有一種深入的了解。作者為本書撰寫了一篇九萬余字的代前言《小說與個體》,提出以想象作為克服個體的彼此殊異性的新途徑,以抵抗技術主義對人性的吞噬,產生一個“同情”“共情”,甚至“友愛”的世界。

《北宋的改革與變法》
梁庚堯著,東方出版中心·時刻人文
北宋的政治史基本上以兩大問題為中心,一是對外關系,二是改革運動,而這兩大問題又相互牽連。在對外的情勢上,北宋承受著遼、夏強敵的威脅,當外患進逼時,讓人警覺到內憂。由于華夏對外一向有“修德來遠”的主張,北宋在取得對外和平的同時,也可能進一步從內政上反省致弱的原因,把“修德來遠”的意義從維持和平的消極態度,轉化為改革內政的積極要求。本書主要爬梳北宋慶歷改革與熙寧變法的緣由、實施內容及其施政阻力與偏失,進而探究熙寧變法與北宋晚期黨爭激烈化之間的關系,以及新法對于南宋歷史的影響。

《愛有差等:先秦儒家與華夏制度文明的構建》
李競恒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本書圍繞華夏制度文明,回溯儒學的源頭,深挖先秦儒家思想精髓。全書分為“政論”“經濟”“文化”三大部分,從孔孟原典出發,融合多學科知識,歸納并闡述先秦儒家對國家治理的各項制度主張,全面剖析了原始儒學在政權組織形式、刑罰、稅收、資源分配以及社會福利等多維度的制度構建。作者認為孟子的愛有差等是文明社會的基石,不僅深入挖掘了儒家文化的精神內核,還特別強調家庭、家族和社區在文明社會建設中至關重要的地位,揭示原始儒學在鑄就現代文明制度方面的深遠影響和滋養現代文明精神的重要意義。

《陽明學再讀》
吳震著,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
“陽明學”,既指王陽明個人的哲學思想,也包含陽明后學或后世學者有關陽明學的思想詮釋與理論發展;而“再讀”,指重新解讀和思考,也涵指不盡同于以往學界的相關研究而略有新的看法。全書由問題所牽引,討論的內容呈多點散發,最終聚焦于廣義陽明學的思想和歷史。主要關心的問題有兩大類:第一類關于陽明心學的理論結構及其特質,第二類關于“后陽明”時代的思想演進及文化現象。兩篇附錄則將視野擴大至“東亞陽明學研究”的領域,探索陽明學在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中,所發生的各種思想轉化。

《〈黃帝內經〉通識》
劉鵬著,中華書局·上海聚珍
《黃帝內經》被視為“醫家之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它不僅是中醫學專業的必修書,也是其他領域了解、認識中醫的一個窗口。本書涉及《黃帝內經》的成書、主要內容、版本流傳與影響,以及其與現代中醫的關系等方面。作者提煉了《黃帝內經》中一些容易引起共鳴的、與傳統文化關聯密切的內容,如中醫有解剖嗎、什么是經絡、如何盡終天年等,還將艱深的中醫理論與古代小說、詩歌、出土醫藥文獻與文物,甚至是日常生活體驗相互印證。

《扎布讓的黃昏:1630年古格王朝的危機及其滅亡》
黃博著,巴蜀書社
古格王朝(10-17世紀)是中國歷史上的吐蕃王室后裔在西藏阿里地區建立的地方政權。1630年古格在內憂外患下覆滅,后來整個王朝隨著王城扎布讓的荒廢而被世人遺忘。坊間傳聞曾經創造了燦爛的古代西藏文化的古格“一夜消失”了。本書利用并詳細釋讀了古格亡國前后形成的藏文史籍、耶穌會傳教士的信件和報告,嘗試重構17世紀前后西藏西部地區的歷史地理空間及其地緣政治背景,深入討論西藏阿里地區與西喜馬拉雅地區的各種政教力量的交互關系,揭開古格內部政教關系的結構性矛盾,及其對西藏歷史進程的重要影響,剝洋蔥式地辨析古格面臨的“外患”和“內憂”,從史料的縫隙中揭秘古格亡國的真相。

《朱子的哲學世界》
陳來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陳來先生是一代哲學史大家,從學之始即治朱子,《朱子書信編年考證》《朱子哲學研究》為之奠立廣泛的學術聲譽。其后,他的研究轉向陽明學、船山哲學及近現代哲學,并上溯先秦時期的宗教與倫理,考辨儒家思想的根源。近年則在古今中外的宏闊視野中嘗試構建儒學思想體系,代表作為《仁學本體論》和《儒學美德論》。本書為作者近十余年關于朱子學的文章結集,是其回歸朱子的厚積總成之作。

《和蘇東坡吃茶》
周重林著,浦睿文化|湖南美術出版社
一代文豪蘇東坡,是個琴棋書畫詩酒茶俱全的生活家。而后世論起東坡的生活趣味,多談起他的美食與酒,而對東坡在飲茶一道上的品位與情趣,少有談及。其實蘇東坡愛茶愛得緊,對茶葉、用水、茶器、同飲之人都很講究。茶是他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蘇軾的詩詞文章中也處處有茶的身影。蘇東坡的茶生活,也是宋代茶文化發展繁榮、宋人生活美學的一面鏡子。作者細細梳理了蘇東坡與茶相關的50余篇詩、詞、文章,注釋翻譯,細細鉤沉出一個精細、閑雅、充滿人情味的東坡茶世界。

《香塵滅:宋詞與宋人》
李讓眉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作者選取李煜、晏殊、晏幾道、蘇軾、李清照、陳與義、姜夔、陸游、辛棄疾、吳文英、文天祥等宋代重要詞人,從他們作品的豐富內涵入手,以詞證史,對詞人跌宕起伏的人生和細膩的主觀感知進行推敲和琢磨,為我們展開了一幅描寫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嶄新畫卷。

《技術恐懼:溯源、演變與價值》
王斌著,爾文|四川人民出版社
人類技術發展史也是人類技術崇拜史、恐懼史,隨著技術的發展進步及其對人類生活的滲透融合,技術的正、負效應也日益顯現并引起人類的崇拜和恐懼反應,形成了獨特的技術崇拜和技術恐懼。技術崇拜,崇拜什么?技術恐懼,恐懼什么?技術恐懼的心理魔障如何破解?如何科學管理恐懼、自如駕馭技術?本書以技術恐懼的歷時性過程演變、共時性形態演變和文化性演變為基礎,系統論述技術恐懼依附于技術并伴隨著技術的發展進步而不斷演變的過程,深入剖析技術恐懼的主體性、客體性和文化性三大特點。

《中華文化經典課》
郭繼承著,天地出版社
作者精選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20余部文化經典,通過對《尚書》《易經》《論語》《史記》《道德經》《孫子兵法》等經典的解讀,以及對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孫子、韓非子、荀子、司馬遷、韓愈、朱熹、王陽明、顧炎武等數十位先賢哲人的偉大思想的分析與闡釋,結合當下時代問題和自己的人生思考,總結國學經典如何提升人的修為,幫助讀者找到安身立命的方法,在復雜的社會中精進自己,提升人生的境界。

《〈紅樓夢〉中的飯局》
周嶺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從《紅樓夢》飲食文化說開去,透過虛實食單、南北食材、茶事析疑、飲具鑒真、酒與酒令等單元,品讀紅樓滋味,重溫中國傳統文化醇厚豐富的細節。

《明清小說選本研究》
代智敏著,暨南大學出版社
本書分七章進行論述。第一章闡述明清小說選本的發展階段以及不同興盛或衰落的原因。第二章為明清小說選本類型論。第三章為明清小說選本藝術論。第四章為明清小說評點論。第五章論述明清文化思潮與小說選本的關系。第六章探討明清小說選本與小說觀念的關系。第七章論述明代小說選本的價值,并分析小說選本編選所反映的明清之際文人心態。

《何以為詩:新詩文本細讀十五講》
魏天無著,復旦大學出版社
本書主要采用英美新批評文本細讀的理論與方法,同時也借鑒了中國傳統古詩文評的觀點,對中國現當代十五位新詩詩人的代表詩作展開細讀。所選詩人,包括徐玉諾、馮至、艾青、卞之琳、穆旦、曾卓、昌耀、顧城、韓東、海子、余笑忠、張執浩、劍男、雷平陽與胡弦,每人選詩一首到三首不等,通過對詩作的細致解析與串講,從而讓讀者緊貼文本,領略新詩語言與體式的獨特魅力。

《從蘭亭到鐘鼎:中國書法史探微》
莫家良著,上海書畫出版社
本書選取北宋至晚清書法史發展過程中的若干現象進行分析,反思傳統書風的繼承與演變,書法形制對創作的影響,典范的取舍,藝術風格與政治環境、社會心態、學術風氣的相互影響等議題。其中涉及到宋高宗、王寵、錢坫、江聲、鄧爾雅等書史上或隱或顯的人物在特定歷史情境下的個人實踐與創作取舍,以及《蘭亭序》《淳化閣帖》等經典習書范本在不同時期文人創作中的使用情況等。














- 与你同行666:没有没有矛盾的团队,只是被放大了
- 2025-04-07 ∙ 上海1回复举报















- 与你同行666:没有没有矛盾的团队,只是被放大了
- 2025-04-07 ∙ 上海1回复举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