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
- +11076
浙江省發改委發言人詳解:世界級的浙江省大灣區如何建成
繼粵港澳大灣區之后,又一大灣區規劃雛形初現。近日,浙江省發改委公開詳解謀劃中的浙江大灣區,涉及目標定位、建設原則、空間布局、主要任務和推進機制等。

8月5日,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新聞發言人、副巡視員謝曉波在參加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的《有請發言人》節目時稱,浙江省大灣區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完全有條件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打造對外開放的高地。
總體布局:“一環、一帶、一通道”
5月28日,浙江省發改委對外披露該省大灣區建設戰略。浙江省大灣區建設提出目標:到2022年,灣區經濟總量達到6萬億元以上,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47%以上;到2035年,高水平完成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
據謝曉波介紹,浙江省大灣區將多層面優化生產力布局。為了推動項目落地,將成立大灣區規劃建設領導小組,組建大灣區建設院士專家顧問團和知名企業家圓桌會,建立大灣區研究中心和數字中心,編制大灣區空間規劃,分解落實各項具體任務。
宏觀層面,即整個大灣區,總體布局是“一環、一帶、一通道”,即環杭州灣經濟區、甬臺溫臨港產業帶和義甬舟開放大通道。中觀層面,即環杭州灣經濟區,這是大灣區建設的重點,將構筑“一港、兩極、三廊、四新區”的空間格局。
“一港”:高水平建設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爭創自由貿易港。
“兩極”:增強杭州、寧波兩大都市區輻射帶動作用,帶動環杭州灣經濟區高質量發展。
“三廊”:加快建設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寧波甬江科創大走廊、嘉興G60科創大走廊。
“四新區”:著力打造杭州江東新區、寧波前灣新區、紹興濱海新區、湖州南太湖新區,將新區建設成為產城融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區。
微觀層面,即發揮現有產業優勢,瞄準未來產業發展方向,整合延伸產業鏈,打造若干世界級產業集群;推進產業集聚區和各類開發區整合提升,打造若干集約高效、產城融合、綠色智慧的高質量發展大平臺。

放眼全球,世界上最著名的灣區經濟體目前有三個,分別是東京灣區、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此前已進入具體規劃階段的粵港澳大灣區的目標,是建成世界第四大灣區經濟體。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將出臺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
浙江的大灣區與粵港澳大灣區相比有什么不一樣?言及兩者的區別,謝曉波稱,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呈現一國兩制、三關(稅)區、四核心城市的多元格局。比如香港是自由貿易港,所以香港和珠三角等內地城市之間的經驗可以互相借鑒,共同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
謝曉波介紹說,浙江省大灣區處在中國沿海和長江經濟帶,一個T字型的黃金交匯處,地理位置非常獨特同時極具優勢。浙江省大灣區把環杭州灣經濟區作為重點,并謀劃了“一二三四”(“一港、兩極、三走廊、四新區”)的空間布局。具體而言即:
“一港”:建設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爭創自由貿易港。目前,寧波舟山港是全球第一大港,也是全球首個貨物吞吐量超過10億噸級的超級大港,港口條件非常優越。
“兩極”:浙江在充分發揮杭州都市區和寧波都市區的集聚、帶動作用時,還要大力推動杭州寧波一體化發展。
“三走廊、四新區”:作為七個戰略平臺,要高起點規劃,要有世界眼光,要有國際標準。

根據浙江大灣區建設全省整體部署規劃,除了金華、衢州和麗水外,各地市都囊括其中,尤其是沿海一帶的城市。但湖州不靠海,如何規劃?謝曉波解釋稱,湖州是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城市群中一個重要節點城市,同時它也在杭州都市圈的范圍內,杭嘉湖區域的聯系非常緊密,所以把湖州納入到大灣區的范圍。
而金華、衢州、麗水雖然不在大灣區的規劃范圍內,但和大灣區聯動依舊緊密。特別是金義都市區,作為義甬舟開放大通道的一極,跟寧波舟山連接,從這里出海。金義都市區作為一個腹地,可以向衢州、江西方向輻射,雖不在大灣區地理概念范圍之內,但與整個大灣區緊密相連。
浙江省大灣區建設覆蓋該省多個地市,如何打破不同地域之間的行政區域劃分進行統籌管理、放大協同效應?
據謝曉波介紹,從省級層面,浙江建立了全省大灣區規劃建設領導小組進行統籌。
第二個層面是都市區。如杭州都市區、寧波都市區、溫州都市區,浙江要發揮都市區的協調作用,對區域里跨行政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布局進行協調。
還有平臺內部的“三走廊四新區”,是由很多不同的平臺整合而來,需要統一的管理主體來進行協調。
節目中有人提問,世界三大灣區歷史上都曾經發生過環境污染問題。浙江大灣區的建設最有可能發生什么污染問題?如何規避?
謝曉波回應說,浙江在謀劃大灣區的時候就提出要建設美麗灣區。具體舉措包括:嚴格控制圍填海,要對重要的港口、重要的海灣,劃定海洋生態區域,某些區域禁止圍填海;加強沿海岸線的生態修復;通過海陸聯動推動污染的治理;要提高產業準入的標準。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