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天和核心艙的再生生保系統可將航天員排出濕氣收集成冷凝水
4月17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空間站建造進展情況,并答記者問。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楊宏介紹,核心艙在軌運行將近一年時間里,所有任務均是按照計劃順利實施,完成了與兩艘載人飛船和兩艘貨運飛船的交會對接,以及神舟十二號乘組3個月的駐留和神舟十三號6個月的駐留任務。同時還開展了出艙活動、機械臂轉位貨運飛船以及手控遙操作等多項專項任務。
在此期間,開展了多項關鍵技術驗證工作,主要包括物化再生生保、大型組合體控制以及大型柔性太陽電池翼及驅動技術等等,經過評估,結果符合預期,目前功能性能優于設計。舉幾個例子,神舟十二號和神舟十三號兩個乘組駐留期間,天和核心艙的再生生保系統為航天員提供良好的載人環境,滿足航天員在軌的物質代謝需求。其中,將航天員排出濕氣收集成冷凝水,尿液回收再處理成飲用水和電解質氧,整個水的回收效率優于95%,水利用效率優于83%,均滿足指標要求,通過這項技術,大大降低了通過貨運飛船上行攜帶航天員飲用水和氧氣的需求量;再有我們提到的大型柔性太陽電池翼及其電源技術,自去年核心艙發射到現在,持續為核心艙及其組合體提供了能源,經過評估,發電能力近10千瓦,超出了設計預期,在出艙活動、交會對接、機械臂轉位等能源需求較大的任務中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供給。
目前順利完成了4次出艙活動,涵蓋了艙外電子、機械、管路等典型設備的操作、安裝、維修,表明了整個出艙流程、出艙保障以及天地協同均滿足要求,為后續空間站建成后的長期運營期間,航天員進行艙外設施的照料、安裝和維護維修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我們還在開展能力評估,進一步挖掘核心艙潛力,提質增效。
機械臂在整個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任務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完成了航天員出艙、轉位貨運飛船以及艙外狀態巡檢等多項關鍵任務,在整個過程中表現完美。通過機械臂艙外操作,其關節運動能力、末端定位精度等功能性能均滿足設計預期;機械臂操作負載所表現出的剛度特性,表明機械臂具有執行大負載轉移任務的能力;同時,我們也獲取了在軌失重環境下機械臂運動學模型參數。這也都為今后機械臂轉位實驗艙、艙外大型載荷照料等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總之,空間站核心艙完成了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任務,達到了預期目的。

- 元首外交启新程
- 我国有政策空间应对不确定性
- 长三角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在沪举办

- 欧洲斯托克50指数期货上涨2.5%
- 日本半导体股走高,爱德万测试涨超5%

- 奥地利的一位知名小说家,代表作有《变形记》等
- 中国的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属于小米集团旗下

- 11停不下来的保洁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