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郴障科技有限公司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上海書評︱徐沖:近三四十年北魏史研究的新動向

徐沖
2017-03-07 09:14
來源:澎湃新聞
? 上海書評 >
字號

【編者按】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自2005年啟動以來,2013年推出了第一部修訂本《史記》,2015年修訂本《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在上海書展首發,2016年修訂本《遼史》出版,今年3月,修訂本《魏書》又將與讀者見面。值此機會,《上海書評》組織了北魏專題,由六位學者帶領我們從不同角度審視北魏時代的歷史。本文為專題的第一篇。

夾在漢唐兩大“盛世”之間的魏晉南北朝,向來不是國史研究中的顯學。而北魏在其中更是位居邊緣。在魏晉南朝和周齊隋唐兩大歷史脈絡的錯位夾擊之下,北魏的歷史像更接近于銜接或者對比其他宏大敘事的配角。然而,自1980年代以降的三四十年來,伴隨著政治語境和社會思潮的起伏,北魏史研究反而保持了持久活力,今天甚至已經可以視為中國中古史諸領域中的學術高地之一。本文對中國大陸、中國臺灣、日本及美國史學界1980年代以來的研究動向做一粗淺介紹。需要強調的是,因筆者學力識見有限,對學界成果的敘述不免掛一漏萬,甚至理解多誤。不妥之處,尚乞大方海涵。

中國大陸

與中國古代其他斷代史領域類似,1949年后大陸學界關于北魏史的研究,也在唯物史觀的整體覆蓋之下,圍繞歷史分期、土地所有制、農民起義、民族融合等熱點展開。其中有幾個傾向值得注意:一、在以平城為都的前期北魏國家和以洛陽為都的后期北魏國家之間,輕前重后。二、以“漢化”為基調研究北魏歷史,尤其是孝文帝改革。三、以“階級矛盾”而非“民族矛盾”為基調研究北魏末的“六鎮起義”。類似研究在1980年代以降的北魏史研究中當然仍有很多,但已難言“基調”,北魏史乃至北朝史研究呈現極為多元的面貌。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近三四十年北魏史研究的活躍,與新史料的發現與整理關系密切。其中尤以墓志為大宗。趙超《魏晉南北朝墓志匯編》,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為集大成者。也有如《邙洛碑志三百種》《洛陽新獲七朝墓志》《晉陽古刻選》《北朝藝術研究院藏品目錄·墓志》《墨香閣藏北朝墓志》等,各自匯集洛陽、太原、大同、安陽等北朝重鎮所出墓志,方便利用。張金龍的十冊巨著《北魏政治史》幾乎每一部分皆有利用墓志之處,正是這一狀況的反映。

以平城為都的前期北魏國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一方面,學者圍繞平城政權引入的華夏政治資源,考察北魏國家的成長過程。田余慶《拓跋史探》所收諸文重點討論了拓跋部和道武帝如何通過處理姻戚部落力量來建立穩定的君主權力。何德章《北魏國號與正統問題》等系列文章以漢化與反漢化的視角為主,深入解讀從北魏開國到東西魏分立的重大政治事件。李憑對北魏平城時代政治與制度的研究也具有類似傾向。近年樓勁更傾力發掘了北魏“開國史”時代對傳統王朝文化資源的利用和發展。

田余慶《拓跋史探》

另一方面,前期北魏國家中的“非華夏”因素也被揭示出來。嚴耀中較早從事北魏前期政治制度的探討。其后新出史料的增加促使更多研究出現。圍繞文成帝《南巡碑》所見的獨特職官,張慶捷、羅新、張金龍、黃楨續有考釋。殷憲在平城出土墓志的整理與研究方面貢獻尤大,多收入《平城史稿》。孫靖國則揭示了平城所在的桑干河流域農牧交錯的環境特點。羅新《中古北族名號研究》與《黑氈上的北魏皇帝》所收諸文圍繞名號制度及即位禮儀,系統揭示了北魏國家與內亞文化的密切關聯。榮新江研究新出吐魯番文書所見闞氏高昌送使文書,王素研究新出清張庚摹本《諸番職貢圖》,也對我們理解北魏所處的國際環境提供了新見。

羅新《黑氈上的北魏皇帝》

關于遷都洛陽的后期北魏國家,取代以往的均田制、農民起義等主題,制度史研究蔚為大觀。如祝總斌研究宰相制度、閻步克研究官階、梁滿倉研究禮制、樓勁研究法律、張金龍研究禁衛武官、高敏研究兵制、牟發松研究行臺、張鶴泉研究都督制和爵制、戴衛紅研究考課、毋有江研究政區地理等,皆有系統成果。不同于過去主流的“漢化說”,近年頗有學者肯定后期北魏國家的主體性。羅新指出孝文帝的廟制改革和爵制改革皆有自我標榜“華夏”正統的意圖。閻步克則揭著北朝位階體制之于南朝的先進性,論證北朝因重振帝國體制活力而成為通往隋唐時代的“歷史出口”。這一北朝認識迥異于唐長孺、牟發松主張的“唐后期南朝化說”。

洛陽城研究因考古工作的進展而頗受關注。宿白《北魏洛陽城和北邙陵墓》是這一領域的奠基之作。其后孟凡人、段鵬琦、錢國祥、張金龍等圍繞北魏洛陽城的外郭、里坊、佛寺等方面續有研究。《洛陽伽藍記》和新出墓志中對洛陽里坊的記載為學者所注目。相對來說,北邙陵墓區在宿白的經典研究之后,雖然考古工作方面有不少新進展(如孝文帝長陵、宣武帝景陵、元懌墓等),更有巨量墓志提供的空間信息,但尚未出現系統研究。李曉杰主編的《水經注校箋圖釋?渭水流域諸篇》則為《水經注》研究奠定了新典范。

得益于新出墓志多以家族為單位呈現,士族研究成果繁多。繼承唐長孺關于孝文帝“定姓族”的研究思路,劉馳和陳爽的研究都強調了政治權力對士族地位的塑造作用。另一方面,何德章與仇鹿鳴則揭示了在胡族高門與漢人大族兩方皆存在身份的偽冒與制作。韓樹峰致力于南北對立下淮漢迤北邊境豪族的研究,魯西奇探討了西魏北周時代“山南”豪族與新生國家權力的互動過程,范兆飛則結合士族個案與區域史對中古太原士族群體進行了考察。

在更為基層的社會史方面,新史料和新視角更為引人注目。侯旭東從“大代持節豳州刺史山公寺碑”所見碑陰題名出發,探討北魏境內的胡族政策,與馬長壽的經典研究遙相呼應。而他利用造像記題名考察北朝基層社會的信仰與生活的系列研究則更具開拓性和理論色彩。尚永琪、邵正坤在這一主題上續有進展。

對以《魏書》為代表的北朝“正史”,1970年代唐長孺主持點校時已利用墓志等做了大量訂史、補史工作。近年學者對《魏書》中所包含的政治意圖與歷史書寫續有討論。姚大力在田余慶的基礎上,對《魏書·序紀》進行細致解讀,指出其中包含了道武帝時代對拓跋先世史的重構。陳勇認為南朝史書所載拓跋“匈奴說”來自于北魏內部的政治成長過程。羅新則否定了嘎仙洞石刻祝文作為拓跋部起源地的記錄性質,將其解讀為太武帝向東北亞擴張影響力的政治措置。胡鴻在揭示北魏初期爵位制度特性的同時,主張《魏書·官氏志》所記天賜官品制度為北魏后期史臣進行“華夏化”書寫的結果。聶溦萌探討了《魏書》的列傳結構與北魏后期紀傳體國史的關系。

面對以墓志為代表的石刻史料在中古史研究中的大規模應用,近年也出現了若干頗具方法論色彩的新作。陸揚在為《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所作書評中,明確提出要“從墓志的史料分析走向墓志的史學分析”,對墓志所包含的歷史信息進行更為全面的解讀。筆者圍繞“異刻”現象考察了北魏后期墓志的“生產過程”,強調墓志文本生產的公共性,并據此展開個案研究。陳爽則從格式分析入手,辨析出墓志中包含的士族譜牒內容,進一步證成了墓志文本的多元性。仇鹿鳴關于唐代藩鎮德政碑的系列研究揭示了石碑在當地的“政治景觀”效應,對于北魏史研究來說也富有啟發。

中國臺灣

中國臺灣學界在1949年后未如中國大陸和日本一般受到唯物史觀的統治性影響,而是在延續大陸遷臺學者學術脈絡的同時,因應時代思潮變動,呈現出獨特面貌。1980年代之前,臺灣的北魏史研究除卻嚴耕望在地方行政制度和交通地理方面的經典研究之外,有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和孫同勛《拓跋氏的漢化》兩部專著。此外毛漢光與何啟民關于六朝士族的研究也有涉及北魏的部分。近三四十年來,臺灣中國中古史研究群體漸趨壯大,北魏史研究也涌現了不少成果。以下略依時間順序,分四個主題簡單敘述。

受日本學界“征服王朝論”影響,鄭欽仁的北魏制度史研究注重截取北魏國家中的北亞因素,在當時頗具前瞻性。他與李明仁編譯有《征服王朝論文集》,譯介日本學者相關理論。蔡幸娟關于北魏內官與女主的研究,呂春盛關于北齊、北周統治集團的研究,都能看到鄭氏的影響。而康樂《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提出“代人集團”概念,強調拓跋集團的內部認同。王安泰近以《南巡碑》為材料考察了北魏前期爵制。

康樂《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

在注重量化方法的《中國中古社會史論》之后,毛漢光以“核心集團與核心區”理論發展了陳寅恪的政治史研究手法,考察北魏至五代的歷史演進,結集為《中國中古政治史論》。王德權則相繼對許倬云和毛漢光的“核心區”理論進行了深入梳理與回應。相對而言,雷家驥對十六國北魏至隋唐間軍制的系列考察仍圍繞“胡化/漢化”主題展開。張繼昊、宋德熹以家族個案形式考察了拓跋國家與關隴集團的權力結構。

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

在政治史視野之外,廣義上的“文化史”研究是臺灣史學界近二十年來的“顯學”。劉淑芬從六朝城市史轉入佛教社會史,以造像記材料考察北朝華北鄉村的佛教信仰。林富士和李貞德分別從宗教社會史和性別史角度探討中古醫療。后者在考察漢魏六朝的乳母問題時涉及到北魏的“保太后”,視角獨特。林圣智從藝術史角度對北魏墓葬有系列研究。陳識仁以《水經注》為中心討論了北魏的史學問題。廖宜方則揭示了孝文帝在中古先代帝王祭祀傳統中的開創者地位。

圍繞“冊封體制”,高明士對漢唐間的東亞世界有系統論述。甘懷真近年倡導對中古史研究的基本概念如國家、天下、朝代、士族等進行反思,構建了獨具魅力的研究體系。其中《從天下國家的觀點論中國中古的朝代》以“天下國家”的新概念討論了北魏道武帝改易國號之事。王安泰繼之考察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多種“天下秩序”。蔡宗憲對中古前期交聘制度的研究也描摹出南北朝時代國際秩序的特色。

日本

與學界整體的左翼傾向同步,二戰后日本的北魏史研究圍繞均田制、身份制度、農業研究等主題展開。而1970年代新出現的兩大脈絡值得注意。其一為內田吟風、田村実造、護雅夫等從“北亞史”立場對匈奴至突厥諸游牧帝國歷史的廣泛考察。其二為谷川道雄從“共同體理論”立場考察五胡至隋唐的歷史進程,重構隋唐帝國形成史的研究。近三四十年的日本中國古代史研究,雖然因應日本社會和外部環境的變化,整體規模漸呈下降趨勢,但魏晉南北朝史研究一直保持著相當活力,北魏史研究即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重視史料整理是日本學界的優秀傳統。西嶋定生在東京大學長期組織《魏書》研究會,后于1999年出版《魏書語匯索引》。氣賀澤保規主持的東亞石刻研究中心進行了大量石刻史料信息的整理工作。梶山智史編《北朝隋代墓志所在總合目錄》收錄完備,與氣賀澤編《唐代墓志所在總合目錄》正成系列。又中村圭爾、室山留美子編有《魏晉南北朝墓志人名地名索引——〈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篇》和《魏晉南北朝墓志官職名索引——〈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篇》,室山還編有《中國墓葬文獻目錄(北朝編)》,頗便學者利用。

相對大陸學界,日本學者較早關注以平城為都的前期北魏國家,注重揭示其中的“非華夏”因素。川本芳昭、勝畑冬実、松下憲一的研究顯示所謂“部族解散”并未在道武帝時期一次性完成,也不能完全以“漢化”視之。川本《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民族問題》還對前期北魏國家帶有“胡族”性格的內朝、監察、封爵、禮儀等進行了全面考察。文成帝南巡碑的發現更促使松下憲一、佐藤賢、岡田和一郎等學者繼續對北魏內朝的討論。川本近年對東亞范圍內“內朝”制度的比較研究也值得關注。佐川英治通過對平城“鹿苑”的考察,強調了前期北魏國家介于游牧世界與農耕世界之間的定位。勝畑對北魏畿內制度的研究與松下對北魏“大代”“大魏”國號的研究也顯示了前期北魏國家的二重性。這一傾向也延續到了近年平田陽一郎和會田大輔關于北朝隋唐鮮卑系官制與軍制的研究上。

關于孝文帝改革的傳統“漢化”理解,川本芳昭強調后期北魏國家超越胡、漢而形成的“新中華意識”。近年更將視野擴大至整個東亞世界,描摹北魏國家在從魏晉南朝的國際秩序向北朝隋唐的國際秩序轉變過程中的歷史地位。川合安則指出了孝文帝官制改革對南朝官制有所影響的一面。堀內淳一從服飾史角度解讀梁元帝《職貢圖》題記所見“魯國”使者為“虜國”即北魏使者。

川本芳昭《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

以遷都洛陽的后期北魏國家為主,窪添慶文對北魏中央和地方官制進行了全面考察,近年更通過對墓志材料的龐大統計,深入探討北魏官制運作的內部機制。岡部毅史對北魏位階制度的系列研究則揭示了國家制度與社會身份間的復雜關系。金子修一對漢唐間皇帝祭祀的研究,渡邊信一郎對漢唐間朝政構造與元會禮儀的研究,皆在長時段視野中有對北魏的精確定位。渡邊信一郎近年更以《魏書·樂志》為中心考察了北魏的雅樂改革及其對隋唐的影響。山口正晃《敦煌研究院藏〈北魏敦煌鎮軍官籍簿〉》則是為數不多利用敦煌文書考察北魏軍制的作品。

窪添慶文《魏晉南北朝官僚制研究》

以洛陽為中心的都城史研究近年多有成果。佐川英治提出北魏洛陽城存在連接太極殿與圓丘的中軸線,認為這一都城理念為隋唐長安城所繼承。內田昌功則主張北周長安城為隋唐長安城的模板。鹽澤裕仁從廣域地理空間角度考察了洛陽和鄴城。關于洛陽北郊的邙山陵墓區,窪添慶文在宿白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宗室墓葬的分布范圍。室山留美子則探討了漢人官員的葬地選擇問題。窪添主持的《水經注譯注》系列目前已經出版了《渭水篇》和《洛水·伊水篇》。佐川近年對北魏六鎮展開的綜合研究也值得關注。

佐川英治《中國古代都城的設計與思想》

與大陸、臺灣類似,日本近年北朝區域社會史研究多利用造像記史料展開。佐藤智水在這方面有開拓性的成績。佐川英治對北齊標異鄉義慈惠石柱所見鄉義與國家關系的研究是對這一著名史料的最新考察。北村一仁和兼平充明則通過造像記對北朝地域社會有若干個案研究。

近年“史料論”研究的興盛在北魏史方面也有突出表現。關于文獻史料,佐川英治梳理了從北魏國史到北齊《魏書》的演進過程,指出《魏書》編纂背后的政治意圖。前島佳孝和山下將司的研究揭示出所謂西魏“八柱國家”是唐初誕生的稱號,意在抬升唐朝先祖李虎的歷史地位。會田大輔關于《周書》所見人物形象的系列研究也有類似的問題意識。另一方面,圍繞北魏遷都洛陽后墓志的起源,窪添慶文、梶山智史先后進行了討論。室山留美子則對利用墓志研究時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了闡述。

美國

與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和日本不同,美國學界對魏晉南北史的研究起步較晚。1980年在斯坦福大學召開的“中國中世紀早期的國家與社會”會議是第一次以這一時期為主題召開的學術會議,丁愛博(Albert Dien)主編的會議論文集于1990年出版,討論重心是中古世族的政治與社會角色。丁愛博研究西魏北周軍事體制的論文也收入其中,他此前還曾研究過孝文帝的姓族分定詔令,并于近年出版了包括北朝內容在內的《六朝文明》一書。

《中國中世紀早期的國家與社會》

1996年在西華盛頓大學召開的學術會議論文集于2001年出版,題為《文化與權力:200-600年華夏世界的再建》。編者裴士凱(Scott Pearce)、司白樂(Audrey Spiro)、伊佩霞(Patricia Ebrey)在“導論”中強調了近年學界在文化史方面的轉向。其中司白樂考察了北魏后期佛教雕塑中的文化融合,裴士凱考察了《周禮》在北朝后期的政治應用。而裴士凱關于孝文帝的新著將綜合政治、民族與文化多方面的研究。陸威儀(Mark Edward Lewis)所著通史《帝國之間的中國:南北朝時代》也將大量篇幅置于社會與文化的轉變方面。

《文化與權力:200-600年華夏世界的再建》

艾安迪(Andrew Eisenberg)《中國中古時期的王權》是為數不多研究北魏至唐代政治體制的著作。他在《唐研究》發表的新作討論了北魏后期的政治斗爭如何導致政權崩潰。葛德威(David Graff)《中古中國的戰爭》一書也有相當篇幅涉及到北魏的軍事體制與戰役分析。澳洲學者Jennifer Holmgren圍繞《魏書·序紀》對拓跋先史有系統研究,也討論過北魏的女主權力。

艾安迪《中國中古時期的王權》

【上海書評︱北魏專題】

    校對:張亮亮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新葡京百家乐官网现金| 博狗足球开户| 大发888官网用户登录| 百家乐官网分路单| 大发888游戏平台 df888ylc3403| 百家乐官网大赌场娱乐网规则| 百家乐分| 网上百家乐官网赌博犯法吗| 百家乐深圳广告| 百家乐官网椅子| 大发足球| 老虎机游戏下载| 永利博百家乐现金网| 关于百家乐官网概率的书| 赌片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立即博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新葡京百家乐官网娱乐城| 香港六合彩挂牌| 澳门百家乐娱乐城送体验金| 乐陵市| 威尼斯人娱乐城是真的吗| 百家乐官网QQ群娱乐| 百家乐官网赌场作弊| 大发888直播网| 百家乐博赌城| 澳门百家乐21点| 百家乐官网分享| 乐安县| 大发888 ber娱乐场下载| 百家乐发牌盒子| 金沙城百家乐大赛规则| 百家乐官网评测| 投注平台网| 千亿娱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扑克桌布| 百家乐路的看法| 百家乐官网娱乐网官网网| 百家乐官网网上赌博网| 优博百家乐官网现金网| 隆子县| 个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