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江蘇省委書記李強履新滿月:12次調研,了解和重視基層工作

“從今天開始,我就是江蘇的‘一分子’,我將把全部的身心投入、融入到江蘇各項事業中,把自己根植于這片熱土、根植于廣大干部群眾之中,與江蘇人民同呼吸、與江蘇發展共命運,絕不辜負黨中央的信任,不辜負人民群眾的期望。”
6月30日,57歲的浙江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強轉任江蘇省委書記,在當天下午江蘇省委召開的全省領導干部會議上,他如此表態。
如今李強履新江蘇省委書記已整整一個月。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注意到,在這一個月內,為盡可能在短時間內熟悉省情,他先后下基層調研12次,分別前往鹽城、淮安、無錫、蘇州、揚州、南京、宿遷、徐州、鎮江、常州等市,涵蓋蘇北、蘇中和蘇南。
此外,他還先后出席江蘇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中央第三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江蘇省工作動員會、江蘇省委十二屆十二次全會、全省科技創新大會等會議并發表講話。
在這一次次的調研和講話中,李強闡述了什么觀點和看法?對各地提出了什么要求?最關注什么問題?澎湃新聞進行了梳理,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位新晉省委書記對以“蘇南模式”著稱的沿海經濟大省江蘇的觀察與思考。
任職表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7月30日上午,江蘇在省政協禮堂召開全國雙擁模范表彰大會,省委書記李強出席會議并講話。這是李強第4次出現在這個會場上。
一個月前,正是在這里,江蘇省委召開全省領導干部會議,李強正式接任江蘇省委書記。在作任職發言時,他以浙江和江蘇的兩個著名典故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他說,離開浙江前,我又到杭州西湖的蘇堤上走了一趟,這是蘇東坡在杭州知州任上為疏浚西湖修筑的一條長堤,今天已經成為西湖十景之一。而在江蘇徐州有一座黃樓,也是當年蘇東坡在徐州知州任上治理黃河決堤后修筑的,今天已經成為徐州五大名樓之一。
“我講這‘一堤一樓’,主要是提醒自己: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從踏上江蘇這片熱土開始,我就是江蘇人了。我將把江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勤勉履職、腳踏實地、扎實工作,努力用實干托起我們共同的夢想,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澎湃新聞注意到,在發言中,李強對自身提出要求,表示從嚴要求自己,帶頭執行黨紀黨規和廉潔自律各項規定,大力弘揚優良作風,堅決抵制和反對一切消極腐敗現象。
“我到江蘇來,帶來的只有一顆真心、滿腔熱情,絕不帶任何利益關系。”李強聲明,“如果有人打著我的旗號來辦事,請大家一律不要理睬、不要幫忙、更不要辦理。對任何違法違規現象必須從嚴查處。懇請大家對我嚴格監督。”
注重發展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
7月1日是李強履新的第2天,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紀念日。當天下午,江蘇召開慶祝大會,李強發表講話。
李強說,全省黨員干部要結合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學習掌握黨章黨規,把準目標方向,認清職責使命、發揮先鋒作用,爭做“四講四有”的合格黨員干部,團結帶領全省人民接續奮斗,為建設新江蘇貢獻出全部力量。
在講話中,李強從堅定信念、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人為本、尊崇法治、加強黨的建設等5個方面,對“建設新江蘇”提出要求。
李強要求全省黨員干部要帶頭尊崇法治、掌握法律、遵紀守法、依法辦事,自覺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使法治成為江蘇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澎湃新聞注意到,注意到,在地方調研時,李強也突出強調要扎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多次對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提出明確要求。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位從基層成長起來、基層工作經驗豐富的省委書記對基層的了解和重視。

李強履新后的首次調研,去了鹽城市阜寧“6.23”特大龍卷風冰雹災區。他在慰問救災一線的廣大基層干部和志愿者時提出,希望鹽城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認真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充分發揮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全力做好搶險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奪取這場搶險救災硬仗的全面勝利。
7月13日至14日,李強在揚州調研基層黨建工作時強調,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實際行動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根本利益,確保我們黨始終擁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7月27日至28日在鎮江、常州調研時,李強則要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充分發揮作用,把新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到各項任務和舉措中,注重發揮優勢、創造特色、惠及民生,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
“把脈”江蘇經濟:急不得慢不得
在這一個月里,李強對江蘇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把脈”,也緊鑼密鼓地展開。
改革開放以來,“蘇南模式”與“溫州模式”是中國最著名的兩大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曾在溫州擔任過市委書記的李強,在履新后的第一周,接連去了“蘇南模式”的發源地無錫與蘇州。
7月5日,李強赴無錫調研。他在調研時說,無錫是我國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也是當年鄉鎮企業的發源地,當前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突出創新驅動發展,在創新發展中構筑現代產業新高地。
他表示,無錫制造業發達,產業基礎雄厚,當前要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把加快發展新興產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發展物聯網、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積極創新商業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催生更多的創新型企業,搶占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加快向產業中高端邁進。

7月6日,李強又前往蘇州調研。他說,蘇州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經濟社會發展一直走在前列,在新的發展階段,要肩負起新的使命和責任,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著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積極探索新的發展路子,在全省轉型升級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他強調,蘇州加快轉型升級,要突出創新與開放的“雙輪驅動”,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把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放在重中之重,統籌抓好創新平臺建設,推動科技資源的集聚與共享,學習借鑒自貿區建設經驗,融入全球產業分工。要推動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的“融合催生”,鼓勵和引導企業利用“互聯網+”改造傳統制造業,全面推進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要實現企業追求與政府支持的“同頻共振”,注重發揮好企業家的才能,創造更好的產業生態系統。
澎湃新聞發現,“轉型升級”應是李強對江蘇未來發展考量最多的關鍵詞。他在7月25日至26日赴“江蘇經濟洼地”宿遷、徐州調研時同樣表示,蘇北要進一步激發內生動力,強化創新驅動發展,突出轉型升級重點,闖出更多發展新路。而在各市考察的企業,絕大多數為當地的高新技術企業。
除了對各城市“開藥方”,李強對江蘇的發展全局亦開始戰略思考。7月14日下午,李強主持召開江蘇省委常委會會議,認真學習領會中央對經濟形勢的最新判斷和工作要求,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研究下一階段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按照中央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做好經濟工作,做到看得要遠、目標要明、方法要多、工作要實、底線要守住。
“看得要遠、目標要明、方法要多、工作要實、底線要守住”,應是李強對江蘇未來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而《新華日報》7月12日頭版頭條刊發的一篇評論《急不得,也慢不得》,也被外界認為是李強觀點的闡釋。文章提醒各地尤其是蘇北地區,新常態下搞建設抓發展,“急不得,也慢不得”;不能“撿到籃里都是菜”,要更加注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7月29日,江蘇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科技創新大會。這是李強履新后,江蘇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召開的第一個專題性大會。會上,李強強調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科技創新這個“核心的核心”用功發力,努力建設科技強省,打造江蘇轉型發展主引擎。
他指出,“江蘇發展已經到了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這樣一個階段”,直言“科技創新是江蘇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更提出在貫徹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推動科技強省建設過程中,要體現江蘇“高度”,形成江蘇“標志”,作出江蘇“示范”。
“GDP數字重要,但老百姓的感受更重要”
履新一月期間,李強除了在省內調研,還出了一趟遠門。7月21日晚,央視新聞聯播播發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的新聞。畫面中,李強出現在與會者行列中。
關注基層民生、關注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關注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狀態,從浙江基層一步步成長起來的李強,在轉戰江蘇后,延續了他一貫的工作風格。
赴宿遷、徐州調研時,李強進果園、訪農戶、看黨群服務中心和企業加工點,他說,要根據各鄉村實際和資源特色,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鼓勵吸引更多有專業知識的年輕人從事高效農業,提高土地產出效益,盡快找到一條農民致富路子。

在鎮江、常州調研時,他說,要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特別是要圍繞百姓增收、生態良好、社會平安,積極回應群眾關切,解決好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
澎湃新聞注意到,同為東部經濟發達省份,與近鄰浙江相比,江蘇老百姓普遍感覺沒有浙江人富足。而在江蘇省內,蘇南、蘇北百姓收入更是差距巨大。如何讓蘇南蘇北共同富裕,并真正實現“百姓富”,這是擺在李強面前的一道待解之題。
7月22日至23日,江蘇省委召開十二屆十二次全會。在有關這次會議的新聞報道中,有這樣的表述:加大保障改善民生力度,提高財政資金用于民生建設的使用效率,提高民生實事的實際成效,千方百計擴大就業,高度關注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深入實施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深入推進綜合醫改試點,全力做好公共安全工作,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澎湃新聞獲悉,李強在江蘇調研中提醒各地干部,要保持定力,對GDP數字一個百分點、半個百分點的起落不必太糾結。
他說,數字固然重要,但發展的質量更重要、老百姓的感受更重要。雖然GDP與老百姓的收入和生活有關系,但沒有哪個老百姓會每天盯著GDP數字看,他們更在乎的是收入、就業、環境、醫療、教育、治安等事情,要把工作著力點放在這上面。
“讓良好的生態成為重要品牌”
澎湃新聞注意到,這些年江蘇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績,但是生態環境的承受力也趨于極限,生態脆弱的問題凸顯,生態環境治理的任務十分艱巨。
李強非常關注江蘇的生態文明建設,7月15日,也就是李強到江蘇履新后的半個月,中央第三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江蘇省工作動員會在南京召開,中央第三環境保護督察組組長吳新雄、副組長趙英民就做好督察工作分別作了講話,李強作了動員講話。他要求各地、各部門要把接受督察作為改進工作的重大契機,把配合督察作為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把問題整改貫穿督察工作的始終。
李強強調,對督察組發現并指出的問題,各地、各部門都要虛心聽取、勇于面對,不回避、不護短、不推諉,少講客觀理由,多查主觀原因,迅速制定和落實整改方案;能夠馬上整改的,要雷厲風行,立行立改,并及時報告;對環境污染問題突出的地方,該通報的通報,該約談的約談,該追責的追責。全省要進一步健全環境保護長效機制,著力提升環境保護整體水平,以這次環保督察為動力,推動環境保護工作邁上新臺階,讓江蘇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李強在江蘇各地調研時,也反復強調要保護好優美環境、發揮好生態優勢。
在南京江北新區調研時,他強調要高度重視生態保護,凸顯新區的生態優勢。在宿遷徐州調研時,李強要求當地倍加珍惜生態資源,提高產業進入門檻,堅持高起點高標準,讓生態優勢發揮更強競爭力。在鎮江揚州調研時,李強特別提醒當地干部,要切實保護好長江生態環境,采取多種辦法減少污染排放,讓良好的生態成為重要品牌。據了解,李強來蘇后已多次就群眾反映的環保問題作出批示。
“南京要進一步豐富長三角特大城市定位的內容”
李強關注的“清單”上,還有江蘇的城市工作。
7月22日至23日召開的江蘇省委十二屆十二次全會,對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做好該省城市工作作出部署。
全會提出,要科學把握新時期城市發展新趨勢、新特點,著力轉變城市發展方式,著力塑造城市特色風貌,著力彰顯城市文化內涵,著力提升城市環境質量,著力創新城市管理服務,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江蘇特點的城市發展路子。
澎湃新聞注意到,在召開此次全會前的7月18日,李強特意在南京進行了城市工作專題調研。
他表示,南京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坐擁山水城林自然資源,要進一步豐富長三角特大城市定位的內涵,加強城市設計,彰顯城市個性,提高城市品位,進一步增強城市活力,提高城市國際化水平,把城市建設得更加宜居宜業、富有特色。
事實上,強調特色、注重文化,是李強對于城市建設一貫的認知和思考。而江蘇地域文化差異較大、歷史積淀豐厚,城市建設做好特色和文化的這篇大文章,空間更加廣闊。
值得關注的是,《新華日報》在7月21日和27日接連刊發兩篇署名辛蘇的短文《讓城市散發文化的溫度》、《多一些 “長”出來的地標》,其中的觀點,被認為是李強對于城市發展思考的另一種傳遞表達。
其中,《讓城市散發文化的溫度》寫道:摒棄千城一面,塑造城市之美,我們必須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努力尋找特色、強化特色、建構特色,讓城市攜帶“文化基因”,富有個性魅力,使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傳統之美與現代之美交相輝映。
文章認為,城市的 “美”不是高樓大廈撐起來的,而是源自其獨具韻味的文化,充滿魅力的生態,富有特色的產業。城市建設應當求精不貪大,求美不追高,求特不崇洋。要學會并善于用建筑來表達城市的歷史、文化以及城市特性、城市氣質、城市精神。唯有深入挖掘城市的人文底蘊、生態稟賦和產業特色,城市才能更有文化、更有活力、更有顏值,才能真正讓每個生活其間的人“詩意棲居”!
《多一些 “長”出來的地標》則認為,如果讓外地人挑出最能代表南京的建筑,他們會選明城墻、中山陵,而不是近年冒出的“地標建筑”。道理很簡單,這些老建筑,是在城市肌體上“長”出來的,而有些新“地標”,與城市風格品位格格不入,是硬“加”進來的“陌生人”。
“城市建設出‘新’不能忘續‘舊’,以保護城市風貌的完整性,多些‘長’出來的城市地標,多些‘長’出來的城市特色。”文章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