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讓你我的俯身,成為城市向前奔跑的力量
2021年6月16日,TAKI攜手黃浦軍校(WHAMPOA FREEDIVING ACADEMY)共同發起「Color Plogging」拾荒慢跑行動。號召大家俯下身軀,借由呼吸的節拍與肢體的韻律去感知,喚醒自己與周圍人、與垃圾、與自然的一種命運共同感。

燈紅酒綠的都市,奔流不息的車河。城市懷揣著霧靄,發出無聲的喘息。保守估計,每人每天會制造1.2公斤左右垃圾,每年中國產生的垃圾大約10萬噸左右。此時此刻,城鎮生活垃圾正在以5%-8%左右的速度遞增。人類每一次呼吸,都伴隨著垃圾的持續產生。
其實,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時間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長。煙頭平均存在3-5年,易拉罐及塑料80-200年不等,玻璃的存在則會長達1000年。當它們成為垃圾,如果不能被妥善分類處理。我們,終會成為垃圾的附庸。
對于環保,我們總在腦海中進行著一萬次想象,卻在許多個忙碌的清晨,將胡亂分類的垃圾丟棄。其實只需要你俯下身去,邁出一小步,就可以托起一座城市的未來。

Plogging,是解構Plucking(撿拾)與Jogging(慢跑)的創新結合。Plogging的理念,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越來越多環保主義者的共鳴。

而TAKI希望賦予Plogging更加多元的文化色彩,讓這種都市拾荒精神能夠感染到更多人,讓這種環保精神浸染到山川湖海。
Color Plogging拾荒慢跑行動首期選定上海站黃浦江畔,集結全國自由潛水運動員與眾多TAKI伙伴成為TAKI Plogger。從外白渡橋出發,途徑中山東一路-金陵東路游船碼頭-復興東路渡口-TAKI舊址幸福碼頭,最終抵達陸家浜路渡口。
在魔都,在黃浦江畔,在梧桐樹下,我們總會發現城市跑者的身影,慢跑文化也和這城市的其他許多光景同樣炙熱。而全球,在互聯網,在你我身邊,也不乏為環保發聲的人,或是身體力行為城市做著微小改變的人。我們讓Color Plogging成為樞紐,讓TAKI Plogger成為都市里同樣亮眼的風景。

“太多有野心的人懷著改變世界的理想,但每次俯身撿起一件垃圾,都是在為城市做出貢獻,堅持積小善,就能不斷回到自己的初心。”
TAKI創始人金明是“海洋的孩子”,自由潛水多項國家及亞洲紀錄帶給他的不僅僅是獎牌和榮譽,正是因為在海邊目睹了太多人類垃圾制造的遺憾,才會喚醒內心對于“保護環境,刻不容緩”的呼喚。
摩天大樓24小時閃耀著繁華,而光鮮的背面,是橋頭滾起的礦泉水瓶、是草叢中被人忽視的煙盒、是長椅旁不慎掉落的手帕紙……

“小朋友,長大后你也要做環保衛士!”
“大哥,你附近有垃圾嗎?可以交給我來回收……”
“小姑娘,你們在跑步撿垃圾嗎?來,這個也給你們吧!”
“從南到北撿垃圾,從海南一路撿到上海,感受到環衛工人真的很辛苦”
……
行進途中,我們遇到了因為好奇而跟著我們一起向前跑的小朋友,也遇到了抽完煙主動把煙頭交給我們的大叔。
俯身、撿起、向前跑、蹲下、彎腰、再向前……短短5公里,兩個小時,在30幾位TAKI Plogger的努力下,幾十袋垃圾和數不清的煙頭被收集起來。
盡管我們為這個世界做的每一件事都很微小,也許腳步還未能觸及這城市的許許多多個角落,但自然從來不會菲薄我們的行為。
穿過被舊時間熏陶過的老上海,Color Plogging首站行動路線也印證了TAKI的成長軌跡。從當年誕生創意與靈感的幾平小屋,到現在一路成長為能夠為中國新生代創造快樂的影響力品牌。以小善,博大愛,是擲善之樂的力量支撐著TAKI能一直保持的昂首的姿勢,走向未來。
最后,所有人齊聚在南浦大橋下,迎著夜晚江邊的風。

TAKI為每一位Plogger準備了獎牌。設計師 Vania向我們講述獎牌設計理念是「第二次生命」,用我們日常食用的貝類磨成粉做成黃色的海浪,將永生苔蘚刻畫成水草的模樣,而連接起每一塊獎牌的帶子使用了回收消毒的口罩帶子。當它曬過太陽,再放置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就會看見隱藏的熒光海浪

一個人的力量是渺茫的,但當他們聚集起來,就會成為覺醒的力量。感謝支持、參與并見證TAKI Color Plogging的每一位,是所有人的力量,讓這份擲善之樂并不孤獨。我們用來自湖底的植物水藻球作為首站活動紀念,希望每一顆水藻球都能承載TAKI的綠色能量,給時光以希望。

其實,在廣義的人類視角中,垃圾和人類建立了一種共通關系,它成為我們和他人之間的紐帶,揭示著時間的線性維度,提醒著我們是某種更廣闊、更復雜系統中的一部分。
為了探尋人類與垃圾的內在聯結,我們拍下了一些常見的人類自然行為,將于6月25日到8月15日,在上海極鏈科技電梯間內舉辦微型展覽《人類·垃圾·時間的永恒》作為本次TAKI Color plogging城市延伸項目。

步伐的回響在大地間震蕩,街燈映照著少年的臉龐。我的堅定和你的信念,將化作一場城市的狂歡。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