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144
英媒質疑中國“神秘富豪”李河君資本運作,身家一度挑戰馬云

“神秘富豪”李河君在以股票市值向中國首富馬云發起挑戰的同時,由其一手打造的漢能集團的資金運作卻引來英國金融時報的質疑。
根據金融時報對其近期財報的分析,該公司驚人的增長背后,存在一些不同尋常的做法。漢能集團與其港股上市公司漢能薄膜(00566.HK)之間,存在異常密切的商業聯系。
簡單說,通過向母公司出售生產設備,再將母公司生產完的材料購回,繼而給母公司的下游企業或別家企業安裝,也就是通過簡單的左右手來回倒的運作模式,漢能薄膜輕松獲得50%以上的凈利潤率。
對這一“光伏界阿里巴巴”的業績表現,有業內人士調侃,賬面毛利潤率高達85.1%(直逼賭場銀河娛樂),凈利潤率53.8%(媲美天合化工),股價過去一年中升了2.55倍,市值也達到了1592.93億港幣(比藍籌的華潤置地還多200億)。
不僅如此, 其龐大市值是其最大對手、美國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First Solar的三倍,同時超過中國所有其他太陽能上市企業的市值總和。
事實上,早在漢能2009年高調進入光伏行業開始,這一神秘企業與其同樣神秘的掌舵者李河君,就始終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薄膜的組件都賣給誰了?”“錢哪兒來的?”李河君和漢能恐怕早已對這兩個被問爛的問題習以為常。但是,人家錢照賺,英文書照出。
金融時報查閱部分文件后發現,自2010年以來,漢能薄膜發電合計實現148億港元(合19億美元)營收,幾乎全部為向母公司漢能集團銷售設備所得。漢能集團持有漢能薄膜發電73%股權。
近幾周,一份有關漢能商業模式的分析師報告產生了很大影響,引發了對該公司的“新質疑”。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漢能薄膜的首席執行官代明芳對這些質疑,還有關于該公司股票遭到對沖基金做空的報道不以為然,表示這些說法源于對漢能產品線的根本誤解。他說:“說到嵌在玻璃窗上的太陽能電池,沒有哪家企業做得比我們好。”
這一答非所問的回應,倒是和李河君本人對薄膜太陽能的狂熱很是接近。
金融時報稱,漢能集團旗下有9家工廠,其中一家工廠位于成都附近,擁有兩條生產線。根據該公司的說法,這些工廠是漢能薄膜發電的主要客戶,后者向這些工廠供應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生產設備。通過對這些工廠中文賬目的分析,金融時報記者發現,財報中截至2012年的營收數據,與這些工廠用于從漢能薄膜購買設備的資金支出之間存在頗大出入。
不僅如此,漢能薄膜2013年年報顯示,前述母公司與上市公司之間的關聯交易合同中只有35%已經結算,剩余的都被列為應收賬款。
對此,該公司代表拒絕詳談,也不肯提供更近的賬目數據。代明芳只是表示:“2013年的情況應該明顯更好,2014年也應該不錯。”
2012年,漢能各工廠報告太陽能板銷售額合計3.15億元人民幣(合5000萬美元),相當于同年上市子公司向母公司銷售的設備價值的十分之一。根據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備案,同年這些工廠報告損失合計3800萬元人民幣,債務近12億元人民幣。
代明芳承認,漢能集團的太陽能電池制造這一塊業務在賠錢。他說,應收賬款之所以如此之高,主要原因是他們的大部分工廠開工不足。但他相信這塊業務未來會創造大量利潤。
“在目前階段,(漢能集團的工廠)不得不賠錢。”他說,“但最終不會有問題的……一兩年后,你目前看到的所謂問題都將不再是問題。你會看出這是一家了不起的公司。”
有趣的是,李河君談起漢能總是豪情萬丈。在《新財富》的一次采訪中,他稱“漢能是一個最沒風險的公司”。
彼時,他這樣描述水電業的含金量:“漢能是全球私營企業中最大的水力發電公司,年年有幾十億的正現金流。一年賺幾十億并不稀奇,但年年賺幾十億談何容易!我們的原材料成本是零,水電的特點就是一把干起來以后,它就是個印鈔機,不管禮拜六、禮拜天,天天都這樣。”
李河君稱,之所以敢投300億元進軍光伏產業,就是因為“漢能產業基礎非常扎實,有非常穩定的現金流”。
金融時報刊發報道當天,漢能薄膜股價下挫3.48%。



- 白宫争吵后首度碰面
- 新版国家卫生监督抽查计划发布
- 广西:6月30日前交代问题从宽处理

-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AI推动金融生态变革
- 新高教集团:2025财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6%,就业服务中心扩展至川渝地区

- 中国的一部传统儿童启蒙读物,第一句是“人之初”
- 上海的一所985高等学府,是中国的“建筑老八校”之一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