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三屆美國史青年學者工作坊:觀變動之世界,省史學之維新
美國史青年學者工作坊自2018年6月武漢大學舉辦“美國種族政治史暑期研習營”時首創,2019年8月,四川大學舉辦了第二屆。在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等原因,第三屆美國史青年學者工作坊延宕至今。一載倏忽,雖時日維艱,然學統不斷。為了沿襲傳統,觀變動之世界,省史學之維新,第三屆美國史青年學者工作坊于11月7-8日在上海大學舉辦。采取自由開放式討論,共話新形勢下美國史學發展新動向。
第三屆美國史青年學者工作坊邀請國內二十余所高校的四十多名中青年學者參會,圍繞不同專題進行討論與對話。來自復旦大學、南開大學、東北師范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和上海大學等美國史青年專家學者就“美國史教學的內省與外觀”“學術共同體的內省與外觀”“美國史書寫的內省與外觀”和“美國史閱讀的內省與外觀——讀書討論會”四個專題進行報告分享,深入討論。

與會者合影
美國史教學的內省與外觀
本場討論由武漢大學謝國榮主持,復旦大學顧云深做主旨演講。顧教授就青年教師如何兼顧教學與科研展開講述,指出兩者之間的差異。首先應意識到做好教學是每個研究者安身立命之本,不可偏廢。而教學需要重點關注學生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準備好教學內容,構建教學框架。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做到張弛有度,在對基本理論進行講解的基礎上,關注前沿性研究和發展趨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問題意識。其次,需要了解美國是一個充滿活力,富有創新的國家,美國史也是一門重要學科,力圖客觀且真實地反映國家歷史,從多維角度和視野來研究美國史尤為重要。最后,顧教授指出當下社會發展的新特點和美國史研究范式的新轉變。具體而言,美國史研究的角度不斷推陳出新,如環境史、醫療史和疾病史如今異?;馃帷_@對歷史學家而言,在有選擇性借鑒、吸收積極因素的基礎上,也要注重對原始檔案的收集,通過篩選有效材料來創新視角,為科研和教學助力。
在與談環節,各位學者匯報了自己在美國史教學或學習中的感受,并回應了顧云深教授的演講。福建師范大學郭巧華談及在美訪學期間學習的課程和內容,指出中美課堂教學的不同,并提出加強學術交流和共通的必要性。上海師范大學劉義勇直言不諱地揭示目前中國公眾對美國了解不足的事實,美國史的知識性普及程度有待加強。在談及新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面臨教材選擇的困境時,劉老師強調不同教材之間要相互比較,注重檔案的真實性,以共同求證或印證史實。在教學過程中,樹立榜樣的力量,激勵學生不斷向前,達到學習上的收獲和情感上的共鳴。上海師范大學魯迪秋從她的自身經歷提出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是否可以增加試講和制作課程大綱的培養環節,從一個未來教師的角度思考適合自己開設的課程。閩南師范大學羅超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打破線性思維模式,破除樂觀的進步主義思想,要意識到歷史的復雜性和曲折性。在關注精英歷史的同時,也要兼顧普通民眾的歷史和歷史背后的線索。對學生而言,可以通過閱讀書評和相關材料來感受歷史語境感和時空感。山東大學孫琇結合自己教學經驗,認為在美國史的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思想深度,強調時間和空間的準確性,不能將歷史簡單性處理。在教材的選定方面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把對美國史的理解放置在歐洲史研究中,因為對歐洲不同史學流派的借鑒和吸收造就了當今的美國史。首都師范大學于展從第二課堂的角度討論了學術的交流制度,認為面向本科生的學術交流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和學術論文寫作具有重要意義。
東北師范大學任慈和上海大學徐欣蕊則從學生的角度交流想法。任慈介紹了相關美國史研究的網絡資源,并結合自身訪學經歷談到教學大綱對學生的重要性,認為可以讓學生提前了解相關內容并進行充分準備。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將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設置分組討論等形式來實現,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求知欲,將課程內容循序漸進地內化進每個學生的腦海中,彌補以往認知中的不足。徐欣蕊講到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性,通過原始史料的閱讀還原歷史現場感,切實感受和觸摸歷史。
復旦大學李劍鳴、顧云深、東北師范大學梁茂信、上海大學焦姣、中西書局王宇海從自己的教學或學習經驗出發,對與談人的發言進行了回應和補充。謝國榮在總結發言中進一步闡述了教學和科研的重要性和互補性。他認為,美國史研究應兼具國際視野和眼光,包容差異與個性,與美國進行對話,實現教學與科研相長。
學術共同體的內省與外觀
本場討論由南開大學丁見民主持,中國美國史研究會現任理事長、東北師范大學教授梁茂信發表主旨演講。梁教授認為中美交流是中國美國史繁榮的條件。應通過參加美國史會議、講座、論壇和訪學等形式加強與美國高校的聯系,了解相關訊息,拓寬研究方法和路徑。同時,對美國學界近距離的觀察和了解,能夠使歷史認識更加客觀。其次,梁教授認為在研究資源配置方面目前出現區域結構失衡等問題。各地區資源配比、師資力量以及研究結構分布不平衡。就東西部而言,目前長三角發展較為迅猛,而西部和北部等地區相對遲緩。基于此,梁教授建議推動區域發展,加強人才合作,實現數據庫資源共享。西部高校發揮地區協作優勢,推出更多有特色的學術論壇,擴大影響力。接著,梁教授談到要同舟共濟,與美國史共同繁榮。學習和借鑒美國史學界研究成果,加強與美國史學界的對話和交流。在研究方法上,關注不同學科的差異性和共通性,學習新理論和新方法,加強相關積累和鋪墊。學習老前輩艱苦習得,筆耕不輟的精神,鼓勵青年學者樹立信心。梁教授指出,關注美國青年教師和博士的成長、傳遞學術信息和搭建成長平臺的必要性。對青年教師和學生而言,翻譯史料是一個提升自我的好方法。在翻譯過程中,鍛煉學術能力,諸如對英語的理解、漢語的表達、各種史料剪裁和使用搭配以及研究方法建構等。此外,梁教授提到歷史的現實關懷,在努力還原歷史真相的同時,歷史研究能夠為解決當下問題提供相關的思路和路徑。最后,梁教授提出建議,加強與美國史相關的教學參考資料的建設與共享,像中國美國史研究會創建初期那樣,推出能代表研究會水平和形象的論文集,或者是帶有研究會標志的學術專著等成果,加強研究會作為共同體在國內外學術界的傳幫帶作用。
與會者圍繞“學術共同體”這一主題紛紛發表意見。南開大學董瑜對學術共同體的涵義作進一步闡述,認為學術共同體是以專業為基礎,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價值理念、目標和興趣等結合的學術團體。個人與共同體密不可分,相互促進。共同體為個人創造條件,提供機遇;個人也需要服務于共同體,遵循良知,嚴于律己,這樣才能使共同體發展壯大。廈門大學高艷杰從他負責的中國美國史研究會網站建設和維護與實際經驗談及學術共同體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對網站和微信公眾號的運營提出了建設性意見。華東師范大學劉敏將基層學術共同體分為兩類:正式的學術共同體,比如教研室學術委員會、教學委員會等;另一類是非正式的學術共同體,比如青年論壇或各種興趣組織。她認為不論什么類型的學術共同體,基于共同的認可精神,并遵守一定的游戲規則,才能保證這個共同體發揮作用。上海社會科學院蘇寧從學術跨界融合、時間上相互貫通和空間上的融合這三個視角來看待學術共同體。認為歷史不僅是線性延伸,更是對現狀的總結和反思。美國史需從多維空間和時間來看待,同時關注跨學科研究。西南大學王勇對梁茂信教授的主旨演講作了回應,從時代背景、地域不平衡、與美國史學界的對話等方面提出了自己對學術共同體的看法和期待。東北師范大學伍斌指出,學術共同體的培養最關鍵之一就是學術隊伍的不斷壯大;有一些學術人才,由于各方面的限制,正在從學術共同體中淡出,這是令人擔憂的。上海大學吳浩就中國美國史研究會秘書處的工作提出兩點建議,一是重視學術共同體資助申請;二是注重以研究會的名義發表成果。
李劍鳴教授認為,中國美國史研究會已是一個標準的學術共同體,但也需要持續的建設,增強認同感、辦好網站,推進數據庫資源共享,形成“一個年會四個論壇”(即中國美國史研究會年會、長三角論壇、西部論壇、東北論壇和青年論壇)的活動框架。丁見民總結說,面對新形勢下的新挑戰和新機遇,我們需不斷創新理論和方法,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擴寬研究視角路徑,推進學術交流融合。學術共同體為歷史學研究者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平臺,兩者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美國史書寫的內省與外觀
本場由《光明日報》社周曉菲主持,復旦大學李劍鳴教授圍繞美國歷史的書寫和重新書寫做主旨演講。李教授談及,歷史書寫是一個時代史學最外在的、最有標志性的形態,我們對過去世界的認識都是通過歷史書寫來呈現的。21世紀剛剛過去的20年,可以說是中國史學的黃金時代。在這20年里,言論環境相對寬松,學術資源不斷豐富,研究條件大為改善;更重要的是,公眾對歷史的興趣空前高漲,歷史書籍的出版成為部分出版社的重頭戲。那么,我們今天是否來到了一個可以重寫歷史的關口?事實上,我們的研究者一直在重寫美國歷史,我們今天對美國歷史的理解和表述,與以往各個時代都大不一樣。導致重寫歷史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首先是社會政治的變化。各個時代的政治結構、權力運作和意識形態都在變化,歷史學家身處其中,自覺或不自覺地隨著時代的節奏而重新看待過去世界,并采用新的技藝和語言來重新表述歷史。就當下的美國而言,疫情應對、政黨博弈、身份政治和歷史話語權競爭,都給美國歷史書寫提出了新的參照,可以幫助我們從當前的視點反觀美國歷史上的危機年代,這無疑有助于我們從新的視角界定課題,并選取適當的研究路徑。由此看來,史家不可“昧于知時”,而必須保持積極的、自覺的現實關懷,把過去和今天聯結起來,打通它們之間的血脈,使過去變得鮮活而有意義。其次,史學理念的變化也會影響歷史書寫。以往史家書寫的大都是精英政治史,如今我們既能“向上看”,關注偉大的歷史人物和他們的“豐功偉業”,同時也能“向下看”,考察普通大眾的衣食住行、喜怒哀樂。歷史研究的開放性、包容性和不確定性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可能性,為歷史書寫的多樣化提供許多機會和潛力。當今的歷史學家意識到自己在浩瀚無邊的過去世界目前顯得多么渺小,以往那種固化的、封閉的、唯一的和絕對的真理觀也轟然崩塌,史家對自己的判斷和表述多了一份謹慎、克制乃至謙卑。再次,史家的興趣會直接改變歷史書寫。歷史的許多面相都進入了我們的視野,史家的興趣得到了極大拓展,好奇心和探索興趣總能轉化為新的研究成果。復次,史學的整體積累、研究領域的積累和學者個人的積累,都會為歷史的重新書寫提供資源和養分。當研究推進到一定程度后,我們要努力對它加以“概念化”。概念化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理解歷史的新框架和新思路,為歷史的重新書寫創造極好的契機。最后,理論和方法的地位也不容忽視,理論有如探照燈,可以照亮我們探索的方向;理論也是工具,可以為幫助我們更加得心應手地理解和詮釋過去。
圍繞主旨報告,四川外國語大學陳黎黎補充道,在美國環境史領域的疾病研究中,除傳染?。ň哂懈叨冉佑|傳染性甚或流行性的疾?。┩猓渌痪哂袀魅拘缘募膊。貏e是因環境中的有毒物質導致的疾病亦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對象。美國在這方面的研究中能夠運用多種視角和方法,如醫療社會史、公共衛生史、工業衛生學和環境毒理學等。廈門大學高艷杰結合自己在東南亞研究機構做美國史的工作也提出幾點體會和困惑,如在研究中關注東南亞在美國外交戰略中地位變動的脈絡、更容易擺脫將東南亞國家簡單“概念化”“標簽化”的做法,并且在史料搜集上享有天然的便利等優勢。中國政法大學胡曉進則從美國立憲史的角度分析傳統概念工具在美國立憲史研究中的復興。西南大學李晶介紹了美國社會轉型時期城市公共衛生問題的最新研究動態。華東師范大學梁志從檔案利用和課題選擇等角度談了對近年來中國美國外交史研究的認識。他認為,在“冷戰史新研究”等學術思潮的影響下,目前美國外交史研究正在實現“國際化”轉向,即從僅僅利用美國檔案到同時利用美國和外交對象國檔案再到發掘第三方檔案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梁教授也指出美國外交史研究在選題方面存在的不足:偏重于微觀和中觀研究,相對忽視宏觀研究;聚焦于外交決策過程(外交政策的制訂、執行和調整),而很少考察外交決策人物(特別是中下級官員)和外交決策理論。梁教授還建議未來可以嘗試在“美國之外”發現美國,例如在世界歷史宏觀發展脈絡(如國際秩序變遷)中觀察美國,抑或分析其他國家眼中的美國。南京大學王睿恒向與會學者提了一個關于學術身份困惑的問題,引起共鳴。實際上反映了近年來跨學科、跨國史研究不斷加強的趨勢。上海大學楊長云主要回應了李劍鳴教授的主旨演講,并就自己的城市史研究情況做了匯報,并著重指出寫出好的文章需要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
后浪出版公司尚飛、譯林出版社上海分社王笑紅、中西書局王宇海、《探索與爭鳴》雜志社楊義成、澎湃新聞于淑娟則從出版、媒體人的角度對近年世界史、美國史研究和書寫,以及面向公眾的可讀性問題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議。在自由討論階段,與會者圍繞李劍鳴教授單卷本美國通史的撰寫,提出了各自的想法。
美國史閱讀的內省與外觀——讀書討論會
工作坊最后一場討論圍繞四川大學原祖杰新著《進步與公正:美國早期的共和實驗及其在工業化時代遭遇的挑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版)展開討論,上海大學焦姣主持。原教授從社會公正的價值與理念、轉型中的演變、進步與公正的對立統一等三方面發表主旨演講,介紹該書的主要內容。關注不同政治群體、思想流派的活動,系統闡述進步與公正在美國早期的演變與影響。他指出,美國從殖民地初創到進步主義時期平等自由的制度理想與社會現實之間的巨大反差,美國人民追求社會公正的斗爭和努力造就了美國從早期清教社會到公民社會轉變的歷史。原教授指出新著中的缺憾與不足,包括覆蓋范圍未將印第安人、宗教問題和教育問題納入。

上海師范大學蔡萌談到,公正在美國不同時期定義和理解不同,在某些時期,社會公正甚至發生斷裂,所以其背后的政治力量同樣值得關注和研究。中山大學曹鴻從其研究女性主義的視角出發評論該書,對原老師的觀點進行了補充。認為社會群體之間的權力斗爭是多層次的,充滿矛盾,不同群體、不同階級、不同派別圍繞自己的政治議題相互斗爭,又相互融合。武漢大學杜華認為,原老師的書給人以兩個很大的啟發。一是研究方法和問題意識方面,即如何將現實關懷與理論方法結合起來,提出具有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問題。二是思想的沖擊。長期以來,中文學術界和大眾媒體形成了一種“共識”:自由才是所謂“美國文明”或“美國精神”的核心和精髓。這背后還有一個不言自明的判斷:對平等的過分追求會導致“美國文明”的衰落。原老師此書顯然挑戰了這種“共識”。原老師通過系統梳理美國二十世紀之前美國社會公正理念的源流和演變,充分表明,從殖民地時期以來,追求社會公正是美國歷史的重要傳統。第一,對公正和平等的追求在美國歷史上有深遠的歷史根源。第二,美國的社會公正是在不斷進步和擴展的。“一是主流社會內部公正和平等意識的演進;二是主流社會認可的共同體范圍的擴展”。第三,在大部分時候,美國社會公正和平等的擴展,既不是美國的國家制度自發生成的,也不是由政治精英主動推動的,而是由來自不同群體的民眾通過抗爭爭取而來的。這些群體包括在工業化浪潮中失意的農場主,對社會不公強烈不滿的勞工、勇于突破性別秩序的女性、 有社會良知的知識分子、持續進行艱難抗爭的黑人。正是他們的不斷努力,推動著美國主流社會不斷發展其社會公正和平等理念,擴展公民共同體的邊界。當然,這個過程是曲折和艱難的。南開大學姜欣玥博士認為該書所建構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為學界提供了一種可資借鑒的研究范式,《進步與公正》堪稱社會文化史研究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并沒有按照傳統史學的研究方法,將美國早期史限定于平面視野的追蹤,而是“通過觀察美國歷史上社會公正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具有的不同內涵,探索其文化深淵源演變的原因,及其與美國社會改革歷程的關系。”四川大學王禹從總體上評價了原老師該書的寫作風格、文獻使用和涉及范圍等。并對書中使用的“進步”“公正”“自由”等概念進行了細致辨析和討論。上海外國語大學吳小凡認為該書在論述有關城市問題中的社會正義時,令其想到空間正義的相關問題,有助于重新理解二戰后美國住房問題。復旦大學薛冰清結合《進步與公正》一書進一步解釋美國歷史發展演進的新框架和美國早期的社會構建與國家構建。陜西師范大學于留振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從新資本主義史的角度談及自己的閱讀困惑,指出原老師對“公正”“平等”兩個概念的混用。新資本主義史不避諱將工業化時代的精英代表人物納入歷史的敘事中。
原祖杰教授針對與談者的評論進行了回應,郭巧華、劉敏對評論發言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劍鳴教授就美國歷史上自由與平等的關系、“進步主義”的復雜內涵、以及誰是進步派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上海大學吳浩在閉幕式總結時指出,美國史研究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推動學術交流,而進行學術共享對于青年學者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交流和解惑過程中,學者的學術素養得到提高甚至升華,也碰撞出更多思維的火花。而青年史學者的前瞻性和專業性也為學術共同體增添活力和新思路。誠如張勇安教授在本屆工作坊開幕式上所言:“觀變動之世界,省史學之維新,查同仁之進度,促自身之提高?!?/p>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