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哇,好可愛,哇,好想捏 | 如何不被“萌死”
原創 利奧利 華東師大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
本文共2306字,建議閱讀時間5分鐘


作者/利奧利
文編/驚蟄
美編/Ma er
??
回想一下,當你走在路上看見可愛的小朋友時,或是你在漫步校園發現萌萌的小動物時,有沒有產生過類似于“捏一捏”、“揉一揉”的想法,甚至是“可愛到受不了了,想大喊”、“太可愛了,好想捏死它”、“想一屁股坐死”的暴力想法?有沒有那么一瞬間,你有些恍惚地問自己:“我怎么會有這樣‘變態’的想法?”
那么,看到萌物后產生暴力情緒的傾向,真的就是變態嗎?
對于類似這樣的想法,心理學家凱瑟琳·斯塔夫羅普洛斯認為,人們“只是會產生這樣的一種想法:‘我想把它壓扁’或‘我想把它擠碎到爆漿’或‘我想把它錘爆’。”而當人們有這種感受時,他們實際上并不想傷害它們。這些想法是大腦承受了過量的積極性情緒,從而作出的不自覺的反應。這種現象被研究者稱為“萌系侵略性”現象。


讓我們用一個有趣的實驗直觀地解釋一下這個現象。Rebecca Dyer等人從網上招募了109個實驗參與者,讓他們看一系列照片,照片分為三組:
第一組是動物的搞笑照片,類似于動物打扮成人的樣子,或者做出一些滑稽搞笑的表情....
第二組是很普通的成年動物的照片,比較嚴肅。
第三組則是可愛的動物們的幼年照片。
他們讓參與者一邊看圖,一邊給自己看圖后的反應打分并解釋。測試結果發現,參與者認為越可愛的圖,越讓自己產生了更多的暴力情緒。就比如“真是可愛得讓人受不了”、“就是想大喊”等各種表現出暴力傾向的想法。
在第二次實驗時,他們招募了90個新的參與者,讓參與者看一套和實驗一差不多的圖。但看圖前,沒有告訴參與者這個實驗的真實目的是什么,而是告訴他們,這實驗是為了測試他們的記憶力和肌動能力。每個參與者被給予了一張泡泡紙,在看圖的時候想捏碎多少泡泡就捏碎多少,不想捏也可以,但無論何時,泡泡紙必須拿在手上。Rebecca Dyer等人通過這個實驗發現,當人們看萌圖時,捏碎的泡泡數量是人們看搞笑圖時的1.5倍,是看普通圖時的1.2倍。

■■■
在人們的一般認知中,普通人見到“可愛的動物”時,心里只會有正面、積極的情緒:想要照顧它們、對它們好。然而,為什么有很多人看到可愛的孩子或寵物,卻會像前文實驗中所提到的那樣,產生一些暴力的想法呢?又或是,為什么即便可愛的孩子和寵物會因此感到難受,有的人卻還是忍不住用很大的力氣緊緊把它們抱住呢?心理學上稱這種現象叫做“積極情緒的二態表達”。
那么究竟什么是“積極情緒的二態表達”呢?即強烈的積極體驗不僅誘發了積極表達, 而且伴隨了原本應與消極情緒相對應的外顯表現, 這樣的現象被稱為積極情緒的二態表達,英文簡稱為DEPE (Dimorphous Expressions of Positive Emotion) 。Aragón, Clark, Dyer和Bargh (2015) 認為, 當情緒強度達到個體難以承受的程度時, DEPE便會隨之產生。在這里,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極端可愛的萌物給大腦帶來的正向能量太多,大腦難以承受,就用相反的負面能量來進行中和,因此人們就會表現出負面的行為結果,如暴力傾向。
之所以可以這樣去理解,也就是將可愛刺激與積極情緒歸為一類,是因為“積極情緒的二態表達”與“可愛刺激的二態表達”是高度相關的。Aragón等人 (2015) 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讓被試回答一份涉及三方面內容的問卷:
(1) 積極情緒的二態表達 (如:看到某個人時, 我會高興得哭出來) ;
(2) 消極情緒的二態表達 (如:看到一部電影中最悲傷的畫面時, 我有時會發笑) ;
(3) 對于可愛刺激的二態表達 (如:當看到一個十分可愛的孩子時, 我想去捏捏他的臉蛋兒)。
通過對這些問卷的結果進行研究分析,他們發現, “積極情緒二態表達”項目與“可愛刺激的二態表達”項目具有相同的因子載荷, 而“消極情緒二態表達”項目則與它們不同。這說明,“可愛刺激的二態表達”與“積極情緒二態表達”是高度相關的 , 而它與“消極情緒二態表達”是低相關的。因此,我們在這里可以理解為,當你看到萌萌噠小朋友或小動物時,產生的是一種積極情緒。

■■■
到這里你可能要問,“積極情緒多,這不是一件好事嗎?大腦為什么要抑制它呢?”事實上,當大腦中的積極情緒過多時,人類的各類生理指標會受到影響,導致交感神經系統激活水平的上升,以及副交感神經系統指標的下降,大大增加了疾病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此外,在高強度積極情緒的作用下,人對于空間和時間的感知能力也會大大下降,且會對人的注意力造成影響。也就是說,高強度的積極情緒體驗其實會導致很多負面作用。因此,當極其可愛的小朋友或小動物出現,從而導致“阿偉反復去世”(awsl)時,為了不讓上述情況發生、導致你被“萌死”,也就是為了保護你自己,二態表達的情緒調節功能就啟動了。
在看到可愛的小動物后,大腦中受到的可愛刺激直線上升。當這種情緒過高時,大腦需要做的就是盡快平衡這種強烈的積極情緒,以確保你的生理指標正常。但是,正如之前提到的那樣,人們普遍認為積極情緒多是好事,因此就很少會主動地抑制自己的積極情緒。而攻擊表現,就和“喜極而泣”、“怒極反笑”一樣,都是一種大腦選擇的進行二態表達的情緒調節方式。我們的大腦通過傳達這種侵略性、攻擊性的行為表現方式,來緩解過度的興奮情緒。
所以,不要過于擔心自己這種看到萌物時的“暴力想法”,它只是一個“想法”而已,并不會持續很長時間。要知道,這只是大腦為了防止你被“萌死”,而作出的努力。

??
參考文獻
[1]張明明,劉田田,任杰,余益兵,何華敏,賀偉婕,羅文波.喜極而泣——積極情緒的二態表達[J].心理科學,2017,40(03):565-571.
[2] Aragón, O. R., Clark, M. S., Dyer, R. L., & Bargh, J. A. (2015). Dimorphous expressions of positive emotion: Displays of both care and aggression in response to cute stimuli. Psychological science, 26(3), 259-273.
[3] Stavropoulos, K. K., & Alba, L. A. (2018). “It’s so cute I could crush it!”: Understanding neural mechanisms of Cute Aggression.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12, 300.
這樣看來,擼貓、捏可愛小孩子的臉只是大腦的一種保護機制,而不是我真的有暴力傾向呢。不過要注意不要傷害到可愛的貓貓或者是小孩子喔~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可愛到想要攻擊它?看看大腦為了不讓你被“萌死”作出的努力》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