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沁源 | 敵后抗戰怎么打?這座山西小縣城讓日軍見識了什么叫人民戰爭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于話題#中國近現代史41#戰爭史17

其實,戰爭時期,敵后抗戰面對的困難并不比正面戰場小。就比如說發生在太行山根據地的沁源戰斗,真正闡釋了敵后游擊戰爭的困難和意義,那就是敵后抗戰打的是一場人民戰爭。
一、沁源的戰略意義
沁源縣隸屬山西長治,地處沁河源頭,故而得名。沁源縣當下是以超高的森林覆蓋率和天然氧吧而聞名。若放在戰時,沁源屬于戰略要地,在抗戰時期其戰略意義就尤為凸顯。

沁源在太行山東部,地處晉南、晉中、晉東南的交界處。當時太岳軍區的黨政軍機關,決死一縱,以及附近幾個縣城的臨時政府,都暫時駐扎在此。同時,縣城東邊有白晉公路(祁縣白圭鎮到晉城),西邊有同蒲鐵路(大同到蒲州鎮的風陵渡)經過,在這兩條交通線路中間還有臨屯公路作為連接點。
位于交通要道,又是八路軍的行政中心,如果日軍占領此地,幾乎可以摧毀太岳根據地(太行山西南部屏障),太行山根據地也會直接暴露在日軍威脅之下,這樣留給八路軍的周轉余地就非常狹小。日軍對此地勢在必得,八路軍和根據地的群眾該如何應對呢?

條山戰役之后,華北地區的國軍遭到嚴重打擊,日軍基本完成了對華北地區鐵路干線以及主要城市的控制。新的侵華日軍華北方面司令官岡村寧次上臺,他的主要目標就是打擊華北地區的八路軍力量,維持華北地區的“安全局面”,從而助力其他戰場。
作為八路軍主力所在的山西省,自然成為日軍進攻的重點目標,而華北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太行山根據地則成為日軍的眼中釘。1942年10月8日開始,日軍發動第五次“強化治安運動”,兵鋒直指沁源和太岳根據地。
日軍集合了第36、37以及69師團各一部共7000多人的主力,聯合偽軍1萬多人,向太岳根據地進發。日軍的戰略非常明確,主力沿大路快速前進,攻擊縣城,消滅八路軍主力部隊,直取八路軍總部;對于占領的縣城外圍地區,大肆劫掠燒殺,將其變成無人區;同時修筑堡壘、挖壕溝,架鐵絲網,把根據地分割成一塊塊小網絡,將抗日部隊以及民眾分割圍困起來,步步蠶食,最終消滅,這就是所謂的“囚籠戰術”。

日軍來勢洶洶,目的明確,裝備精良,八路軍如果硬碰硬,死守縣城,最終結果可能人地皆失。1942年的雙十一,太岳軍區成立了沁源圍困斗爭指揮部。反復權衡之后,八路軍決定采取“逼走敵人”的策略。具體而言就是,把沁源和周圍的群眾轉移出來,糧食財物也一并帶走或者藏起來,給敵人留下一個“沒有人民的世界”,從外圍更大的空間反包圍敵人,襲擊騷擾,從而起到保存實力,打擊敵人的目的。

三、軍民一心,人民戰爭
敵強我弱的態勢很明顯,因此敵進我退是必然的,但是又不能一味退卻。敵人來了就后退,我們中國腹地再大再深,也有無路可退的時候。而且此時根據地被封鎖割裂,八路軍已經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如果留下民眾任由敵人戕害、統治,那么想再奪取就會更難。因此只能帶著群眾和敵人周旋,以最小的代價消耗敵人,等待時機發動反攻。
八路軍在建設根據地的過程中,和當地群眾的聯系愈加緊密。之前敵人來襲,老百姓牽著牛,拖家帶口盲目逃難,甚至跑向敵占區,人員財物損失巨大。后來在八路軍的組織之下,軍隊根據情報判讀敵人的進攻方向,指導并保護群眾轉移。對于家中的財物,一般只帶幾天的口糧,其他財物隱藏好,等敵人搶掠完了之后再回到家中。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群眾基礎,八路軍才制定了帶著老百姓打游擊的戰術。但是此次圍困敵人的策略實施起來難度很大,一方面日軍是要對此地進行長期占領,并不像以前“掃蕩”完就走。另一方面涉及的范圍很大,而且時間很長,這就對八路軍的組織工作和軍民配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最終在基層工作者的不斷動員下,老百姓填了水井,深藏財物,然后在部隊的指揮下向外圍轉移。距離縣城較遠的可以安置到其他縣城和地區,距離縣城較近的,就在荒山野嶺里面挖窯洞,解決住宿問題。糧食不夠吃就從其他根據地接濟,后方為了支援沁源人民的斗爭,不斷發起機關干部節食一日運動,支援前線部隊和群眾。更令人詫異的是,1943年秋收季節,在軍隊的保護下,百姓晚上跑到敵占區去收割糧食,游擊隊民兵放哨,一部分老百姓在地里收麥子,一部分負責運輸,牛拉驢馱,甚至直接往回背,一旦敵人有所察覺,哨兵就發出信號,軍民立即撤離。

不管怎么圍困,最終還是要以武裝斗爭為基礎。決死一旅的6個連是主力部隊,主要打擊交通線,切斷敵人給沁源的補給。民兵和游擊隊則組成若干小隊,一般分為三個小組,以車輪戰的形式騷擾打擊碉堡中的敵人。如果敵人大規模掃蕩,部隊就退到深山里,敵人回去之后,就在外圍打冷槍,扔手榴彈。一些大膽的小組看準局勢,偷偷炸掉敵人的廚房、廁所,給其生活造成困難。這樣長時間不分晝夜連續武裝襲擾,給敵人造成了非常大的心理陰影,甚至外出取水都要集合一隊人前護后擁,膽戰心驚。

正是這種沒有目標、沒有重點的隨機襲擾,讓日軍疲于應對,有時候八路軍的正規部隊突然集合力量打擊敵人的據點,日軍反應遲緩,外圍的據點和封鎖網逐步被打破。到1944年,日軍基本就龜縮在縣城和周圍幾個小據點,在沒有大部隊支援的情況下,敵人甚至不敢出縣城和碉堡。日軍的戰略不僅失敗,而且遭受了非常大的損失,最后日軍集合了1000多人的部隊,接應沁源縣的守軍撤退,縣城也重新回到人民的手中。
歷時2年的沁源圍困戰,在只有少數正規部隊的配合下,消滅了4000多日軍和偽軍,還解救了被日軍抓捕的老百姓1700多人,搶回的財產、牲口更是戰果累累。如此輝煌的戰果,闡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戰的艱難,也非常直觀地回答了人民戰爭的偉大歷史意義!

日軍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中華大地帶來了無盡的苦難。中華兒女奮起抵抗,正面戰場組織大規模會戰,為保衛大城市和工商業而戰;敵后戰場開展廣泛的游擊戰爭,軍民一心,使日軍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無法自拔。
對于八路軍在敵后開展的游擊戰爭應該如何認識?一邊是過度神化,游擊隊戰無不勝,無所不能;一邊卻又盲目貶低,直接懷疑敵后戰場的成果和意義。這兩種取向都是不可取的,需要客觀意識到敵后戰場面臨的巨大困難環境,在此背景之下,敵后抗戰軍隊一方面要和敵人作戰,一方面要保護老百姓安全,同時還要保存自身力量,小心翼翼堅持與敵人周旋,每一步都可謂是刀劍上的舞蹈。
參考文獻
董謙:《沒有人民的世界——圍困沁源通訊》,人民出版社,1979年。
弓世懋:《圍困沁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作者:浩然文史·玉米醬)
原標題:《敵后抗戰怎么打?當年在山西一小縣城,日軍見識了什么叫人民戰爭》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