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恩平老城的寫字行,以及許多還未消失的老行當
葉克飛
站在廣東江門恩平市恩城鎮的老街上,仿佛有置身香港或澳門老街巷的錯覺。我從未在中國內地城市里見過這么多繁體字,也從未見過這么多消失的行業。
寫字行,恩平人的剛需
在我身邊,是一間“吳鴻禧寫字行”,白底綠字招牌立于門檐之上,都是繁體字,看起來頗有些年頭。狹窄的門口,一側還有一個豎寫招牌,上寫“大學生吳鴻禧寫字行”,也是繁體字。之所以注明是“大學生”,或是因為寫字這行需要點文化,學歷能給人信心吧。

寫字行熱鬧的門面 本文圖均為 葉克飛 攝
這條短短的街道上,兩側大大小小有十幾間寫字行,看起來生意都不錯。招牌上的噱頭可不止“大學生”,“X老師寫字行”也不少。
何為寫字行?可不是教人寫書法的教育機構。在恩平,它特指幫人擇日和起名的店鋪,也幫人寫對聯、店招和神龕銘牌。按照風俗,婚嫁和店鋪開業等都需擇日,至于起名,既有人名又有店鋪名。對聯和店招容易理解,神龕則是南粵老一輩土著家中常見的擺設,供奉的祖先牌位和各種神明牌位都需要寫字。
這本是個“傳統行業”,舊時文盲率高,擇日、起名、寫店招和神龕牌位又都是大事,便催生了這一行當。可在別處,這個行當早已消失,就算偶爾可見,也不會成行成市,恩平卻大不一樣。
一間寫字行里的老人告訴我,以前寫字行還有一樣常見業務,不過已經消失,那就是寫信,“現在個個都有手機,能上網,誰還寫信?”
當年,寫信是恩平人的剛需,無數信件從這里啟程,漂洋過海,抵達美加、澳洲、南美和一眾加勒比海島國。
恩平是江門下轄縣級市,與新會、開平、臺山和鶴山并稱“五邑”。五邑地區是著名僑鄉,僑胞遍布世界。恩城鎮則是恩平舊城所在地,如今也是恩平的市中心。
我所身處的街區,就是舊時恩城的中心,由萬興路、長寧路、中山西路和南興路等組成。
在五邑僑鄉中,恩平因為地理位置原因,經濟遠不及新會。華僑返鄉建樓甚至建城的熱情,似乎也比不上以碉樓聞名的開平。恩城老街區的規模和騎樓數量,也遠不及臺山的臺城。行走于街上,民國時期的洋樓雖然隨處可見,但多半破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和近年興建的建筑夾雜其間,多少影響了觀感。
但也正因為經濟相對落后,恩城老街區沒有變成粉刷一新的商業步行街模樣,沒有那些永遠在打折的服裝店和珠寶店,只有別處見不到的老行當,在破敗中堅守。
大鐘樓:恩城地標
老街區并非清一色破敗,我在錦江邊停好車,眼前便是十分光鮮的恩城地標——大鐘樓。

恩平公立圖書館舊址,也就是俗稱的大鐘樓
這棟西式建筑坐落于河畔,望向江對岸的城鎮。它近年來經過修葺,煥然一新,白色外墻,廊柱都被刷成黃色。建筑主體為兩層,二樓有回廊,正中是鐘樓,鐘下方有小小山墻和羅馬柱,羅馬柱后是一間小室,室內繪有1917年孫中山任海陸軍大元帥時的戎裝巨幅畫像,可惜大躍進時期被毀。建筑頂端兩側還各有一個小涼亭。
這座建筑的歷史尚不足百年。1929年由恩平華僑和當地民眾捐資興建,1931年便告竣工。這是恩平第一間公立圖書館,完全由民間資本建成。因為鐘樓高聳,當地人習慣稱之為大鐘樓。
有意思的是,大鐘樓一直名不副實,落成后的許多年里都沒有鐘。這是因為當年的工程費用超過預算,所以一直沒有安裝大鐘。
恩平人建造這樣一座圖書館并不容易。話說上世紀20年代,恩平縣雖已有20多萬人口,但連一間書店都沒有,更別說圖書館。全縣學生所需的教科書,都要委托水客從廣州購回。
1928年,黃子聰任恩平縣長,恩平人吳立璜等倡議建設圖書館,黃子聰雖表示同意,但以地方財政困難為由,建議民間集資。吳立璜等人決定承擔這一任務,組建恩平縣圖書館籌備會,向僑胞和宗族募款。
圖書館建成后,命名曾有爭議。黃子聰之后繼任的新縣長莊陶如提出應命名“恩平縣立圖書館”,遭吳立璜等人堅決反對?;I備會眾人認為,圖書館是民間集資建成,縣政府毫無貢獻,所以應命名為“恩平縣公立圖書館”,莊陶如只得默許。
1988年,恩平縣政府終于撥款裝上大鐘,讓大鐘樓名副其實。如今的大鐘樓,不但是恩城地標,也是恩平博物館所在地,門口還豎著“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
與大鐘樓隔一條馬路并排而立的,是一棟不起眼的90年代建筑,可墻上的一堆牌子卻名頭極大。最大那塊是“馮如文化研究會”,還有“中國航空之父馮如業績展覽”、“中國工運先驅馮燊業績展覽”等。馮如是自行研制駕駛飛機的中國第一人,馮燊則是老共產黨員,1949年后曾任廣東省政協副主席。
毫無意外地,這些招牌清一色是繁體字。
老街的僑鄉風情
因為廣告法有所約束的緣故,在中國城市的新店鋪招牌上很少會見到繁體字??稍诙髌降睦辖謪^里,繁體字舉目可見,帶著濃郁的舊時印記。
能用繁體字的招牌,年頭都相當久遠。一間名叫“時興日雜”的店,看名字是雜貨鋪,可店內擺滿了神龕,這才是他們的主營業務。還有一間“新榮”,簡簡單單白底紅字的招牌,可掛在綠色窗欞上,時代感就撲面而來。店主坐在小凳子上看電視,店內所售除了神龕,便是牌位、燭臺等神臺用品。

老商號
它們所在的老街,是恩城舊時最繁榮的街道,名為萬興路。小小街道容納了一眾老行業和老字號,賣神龕的雖在這里成行成市,也只是占據了其中一小段。還有開頭提到的寫字行,也在這條街上。
這條路上還有恩平地區唯一的基督教堂,建于1889年。不過1950年,教堂因隔壁商鋪失火而被焚毀,如今所見的教堂是上世紀80年代末重建。
萬興路分為萬興西路和萬興東路。早年,萬興東路以出售豬籠等竹制品為主,因此被稱作“豬籠街”。上世紀80年代,這里成了恩平人趕時髦的前沿,各種發廊和時尚用品店林立,到了上世紀90年代,這里開始主打批發,各種藥材、干貨和副食品在此集散。2000年后,這里變成了貨運街,如今仍可見一眾出售各種干貨、茶葉、藥材和湯料的商號。
批發一條街是中國城市標配,本來并不稀奇,可恩平這里大不一樣。商號內外擺滿一袋袋干果、海味和湯料,背后墻壁上寫著“代辦直航”,絕對是僑鄉獨有。直航地點五花八門,有美國加拿大,有澳洲新西蘭,有歐洲的荷蘭法國,還有一眾加勒比海小國,比如哥斯達黎加和多米尼加。“委國”之名幾乎在每間商號的招牌上都可見到,其實是南美的委內瑞拉。委內瑞拉的恩平華僑極多,當年兩地貿易和貨運往來都極頻密,只是近年委內瑞拉經濟衰退,往來也明顯見少。

代辦直航的干貨鋪
萬興西路則以五金和漁具行當為多。在這里,你能見到無數別處早已見不到的玩意兒,大大小小的音響,電視機有舊彩電甚至還有黑白老款,各種款式的風扇掛在屋檐下……對面街道的幾間漁具行,各種漁網魚竿繩索乃至雨衣雨靴,都是漁民常用。
前方的長寧路則是“草藥街”,據說數十年來一直是遠近聞名的草藥集散地。如今,草藥街早已漸漸消沉,只有零星幾棟房子,門口堆滿各種不知名的草藥。

草藥街的商鋪
長寧路街口有一棟老建筑,占據了拐角位,外墻呈扇形。灰白斑駁的墻上寫著“泗益?!比齻€大字。這棟西式房子建于1931年,用于僑匯生意,堪稱恩平華僑與本地鄉親的金融通道。1949年后,曾是信用合作社的辦公用地。如今,這棟老房子的一樓變成食肆,是街坊喝茶的去處。
不過若要在恩城老街區找吃的,短短的南興路才是第一選擇。這條路俗稱“頸赤街”,“ 頸赤”在恩平方言中是嘴饞之意。舊時恩平人到恩城趕集,能在南興路吃上一頓,足以回家炫耀幾天。如今的南興路雖顯破敗,但一間間食肆依然營業。
恩平以黃鱔煲仔飯著稱,也是恩平華僑的鄉愁所系。一煲煲仔飯,米飯粒粒分明,黃鱔香而脆爽,一口吃下去,齒頰留香。當然,在這里吃飯就不要計較環境,昏暗的店面,雜亂的桌椅,咿咿呀呀的老風扇,簡直是回到了上世紀。吃完走出來,抬頭一看,對面那間店面雖小,招牌卻很神氣,上寫“和平飯店”四個大字。
別不服氣,恩城老街區的時代感,真能拿來拍舊時電影。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