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尋找古詩之美:構建中國少年的人文底色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狈蜃余叭粐@曰:“吾與點也?!?/p>
曾皙描繪的這幅舞雩詠歸圖自古以來就是文人自得其樂的性靈寫真。在傳統文化中,最能體現中國人生活情致的就是古詩詞。
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詩詞在中國數千年吟唱不絕,全部的秘密就在于它曾經是一種生活方式,在今天更是一種文化傳承。

“一個人能走多遠,能看見一個多遼闊的世界,歸根結底,還是取決于從童年、少年到青年一路讀過的課外書的數量和質量,取決于父母為孩子提供什么樣的書?!?/p>
好的教育,最有效、最實在、最低成本的方法就是讀經典,而對經典的衡量,只有一條標準,那就是時間。
今天,我們為大家推薦這套專為6—12歲孩子打造的《尋找古詩之美》(全三冊)。

為什么這套書是6—12歲孩子古詩詞閱讀的首選?
1. 始終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看待世界與自然的視角切入
讀詩,是孩子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
在出版這套書之前,我們花大量的時間調研了市場上眾多號稱寫給孩子的各類古詩詞,其中不乏名家或暢銷圖書,將與之相對的讀者評論做歸納,發現大量的讀者反饋:選編不適合孩子,解讀注釋粗糙簡陋、網絡直譯、拼湊痕跡明顯,配圖太差、不切題,不是每首詩都有朗讀,解讀太專業孩子讀不懂……

想要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樣子,得先蹲下來,由孩子的位置和高度去看世界。對話,也是如此。


《尋找古詩之美》是一套難得的、完完全全站在孩子的角度編寫的古詩詞,以孩子看待世界與自然的視角,從蟲魚、花草、童趣開始,到自然現象、自然風景、四季變化,步步深入,循序漸進。

《尋找古詩之美》中的詩詞注解細膩,解讀口吻也完全是跟孩子站到一樣的高度,用一種孩子覺得親切的語言進行交流,還不時與小讀者進行互動,引導他們進行更高更遠的思考。
稚子弄冰
宋·楊萬里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錚。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多有趣??!這是孩子們在冬日清晨特有的一場嬉戲。先脫冰,再穿冰,再敲冰,冰碎了以后,詩中的稚子會怎樣呢,詩人沒寫,卻留給我們想象。如果是你,你會感到難過還是開心一笑呢?
2. 內容豐富、編排清晰、解讀易懂,零基礎的家長也能陪孩子一起讀
《尋找古詩之美》充分考慮到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文字儲備與理解能力,選詩更有針對性:第一冊60首,適合6—8歲孩子;第二冊70首,適合8—10歲孩子;第三冊82首,適合10—12歲孩子。

考慮到低齡孩子的漢字掌握范圍,第一冊每首詩都配有注音。

全書共選詩220首,上起《詩經》《楚辭》《古詩十九首》,下迄清末的龔自珍、蘇曼殊,其中又以唐詩宋詩為主體。

全冊每首詩中的生僻字詞、關鍵名詞都附有注解,在“詩人”“詩解”“典故”“知識鏈接”版塊,對詩人及其詩作的賞讀細膩通透,更貼近孩子的語言,親切平易,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并產生共鳴,并不時與小讀者互動,引發孩子的共情與思考,于品析中啟發孩子學習如何構思一篇好的作品。

詩人部分:詩人在每冊第一次出現時詳解,之后每次出現不再介紹。詩解部分:編者與小讀者的啟發式互動:循循善誘,引導他們感悟生活中的景物情感,思考人生哲理,引導他們學習與創作。典故部分:典故小故事,對部分詩歌中出現的用典進行解讀。知識鏈接部分:延伸知識、背景知識的拓展。

舟夜書所見
清·查慎行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
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細細的微風簇擁起層層波浪,如螢的孤光散作滿河星星,詩人的船不知是飄蕩在天上的銀河還是地上的河……
如此浪漫、寧靜、清新而又空靈……即便是詩詞零基礎的家長,也能和孩子一起閱讀,享受這讓人陶醉的親子時光。
3. 212首古詩詞與220余幅彩墨畫的交互,賦予古詩新的生命
曾經兩次獲得過凱迪克獎金獎的美國畫家芭芭拉·庫尼(Barbara?Cooney)用一個形象的比喻說出了圖畫與文字之間的關系:圖畫書像是一串珍珠項鏈,圖畫是珍珠,文字是串起珍珠的細線,細線沒有珍珠不能美麗,項鏈沒有細線也不存在。

圖畫與文字可以互相補充、交互記憶:圖畫是視覺上的敘事,文字是語言上的敘事。在《尋找古詩之美》中,專業畫家任學林為每首古詩都配有1~2幅彩墨畫,三冊共220余幅。

這些與兒童有關的詩意畫活潑可愛、生趣盎然,既與古詩意境相對照,又充滿了畫家自己的奇思妙想。圖畫和文字一一對應,孩子就能在這之間獲得超強的記憶,觸發他們自由奔放的想象力。
4. 嚴選主播,9+小時全文配樂講讀,在聲音之美中感受古老中國的風韻
《尋找古詩之美》堅持“站在孩子的角度”原則,嚴選主播,配樂朗讀。發音清晰準確,讀講甜美親切。圖、文、聲結合,讓孩子愛上古詩。

你們見過小鳥被月光驚動嗎?聽過桂花飄落的聲音嗎?你聽,隔著千年的時空,那古老的詩意,再次躍動了起來!讓我們一同徜徉于這美妙的意境中——

5. 老師家長值得信賴的選編團隊歷時3年制作完成
人們習慣性地認為,只要學歷高于對方,就可以為其師,于是大學畢業就可以教小學中學,研究生可以教大學生……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教育者和家長意識到,應該讓最好的學者,來對接最基礎的教育,要讓孩子在最初接受一種學問的時候就給他最好的,這對于構建孩子一生的知識體系與思考方式至關重要。

作為作家、歷史學者,傅國涌老師在文化界、教育界、讀書界廣受關注與認可。此外,他還是近現代教育研究者,近年來創辦了國語書塾,致力于貫通古今中西的兒童母語教育。他希望通過這樣的母語教育,奠定一個中國少年基本的人文底色。

小學是一個人“天性”養成的關鍵階段。傅國涌在很多文章、演講中提出“教育相遇論”:一個人在人生的起步階段,在小學、中學時有怎樣的相遇,遇到什么樣的書,遇到什么樣的老師,對于他一生影響深遠。
作為《尋找古詩之美》這套書的主編,傅國涌認為:教育就是要將一個童稚、蒙昧狀態的人,養成一個獨立而有認識美、善、真能力的人,當然也是能享受這一切的人。

《尋找古詩之美》的兩位執筆者:一線教師張彬彬、邱少央是浙江省杭州市兩所重點中學的語文名師,閱讀推廣人。他們兩位都長期專注于古詩文和閱讀課程開發的研究和教學。
《尋找古詩之美》由整個團隊歷時3年完成,更專業、更權威、更懂孩子。

6. 涵蓋部編版語文教材和《語文課程標準》小學階段要求背誦古詩詞≈100首
6—12歲的孩子都處在九年義務教育小學階段,有人統計了各版本小學教材中要求閱讀或背誦的古詩詞約100首,在這套書中幾乎全部覆蓋。

同時,考慮到與語文教學同步,詩詞中古今音不同的,注音都以今音為準。如:“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念shuāi而不是cuī?“入竹萬竿斜”“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斜”,念做xié,而非xiá。

隔著千年時光,一代又一代的少年與詩人相遇、相知
閱讀古詩詞,就是與中華古老文明中最有智慧的人相遇,當李白、蘇軾、陶淵明不再是一個個紙上的符號,而是孩子熟悉、親近過的人時,他們的作品、他們的思想、他們的人生不再是枯燥乏味難懂的,而是變得可親可近、可以觸摸、可以感同身受了。
那些有幸在時間中存留下來的美好詩篇,帶著古人聽到過的聲音,看到過的色彩,聞見過的氣味,呼吸過的空氣,當然更是浸透了古人體悟到的那種美,神秘卻又敞亮,它們因美而幸存下來,并一直在那里等待一代又一代的少年與它們相逢。

《尋找古詩之美》是兒童母語教育踐行者傅國涌及其團隊歷時三年打磨的一套精品古詩詞讀本。全書一共三冊,專為6—12歲的孩子遴選。選詩范圍上起《詩經》《楚辭》《古詩十九首》,下迄清末的龔自珍、蘇曼殊,其中又以唐詩宋詩為主體。從中精心挑選適合孩子讀的詩212首,從花草魚蟲到四季變化,從回鄉憶友到寄情遠大,步步深入,跟隨孩子身體與思維的發展,循序漸進引導孩子體味古詩之美。
針對不同年齡段注音釋義,貼心設置詩解典故等知識鏈接,更有9+小時的全書配樂誦讀。特別邀請專業畫家任學林為這套書創作了200余幅詩意畫,由詩入畫,由畫觀詩。這些活潑可愛的彩墨畫既可作為古詩詞的輔助理解,它所體現的豐美意境,又正是對本書主題的呼應:“如果沒有對美的渴慕,最初的教育就不會發生。”

《尋找古詩之美》當當網獨家熱銷中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