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示范區一周年︱浙江嘉善縣姚莊鎮鎮長張赟談產業鏈招商
【編者按】
早在南宋時期,就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意指只要以蘇州和湖州為代表的江南地區糧食豐收,全國都不愁吃穿。從唐宋以降,江南一直是中國最富庶的區域。2019年,長三角三省一市以全國4%的國土面積,16%的人口,創造了全國24%的GDP。
盡管如此,長三角地區的發展也面臨著如產業同構、行政壁壘等問題。長三角地區的發展要想更上一層樓,一體化勢在必行。
在2018年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2019年11月1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正式揭牌成立。示范區包括上海市青浦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面積約2300平方公里。其中,上海市青浦區金澤鎮、朱家角鎮,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黎里鎮,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姚莊鎮、西塘鎮成為“先行啟動區”,面積約660平方公里。
一年過去了,先行啟動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一體化發展在實踐中又面臨怎樣的痛點和堵點?帶著這些問題,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記者實地走訪調研了五鎮的重點項目,并就相關問題與鎮長展開了對話。

在先行啟動區的五鎮里,黎里、西塘、朱家角都有古鎮和水鄉的名片,金澤在知識界有復旦大學李天綱教授探索江南民間宗教的《金澤:江南民間祭祀探源》一書的加持,如今華為研發中心又落地在金澤。
相比而言,姚莊似乎是最不起眼的那一個,但姚莊的經濟數據卻并不“低調”。根據姚莊鎮政府提供的數據,2019年姚莊鎮GDP80.06億元,政府財政收入10.38億元,人均GDP14.83萬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287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57元。
如今,姚莊鎮已是嘉善縣經濟的領頭羊,但在上世紀末全縣各項指標的考核中,卻經常排名倒數。姚莊如何實現后來居上、彎道超車?作為2008年啟動的嘉興市農房集聚試點,姚莊在土地流轉、農民城鎮化進程中做了哪些探索,成效如何?成為先行啟動區之后,姚莊又有了哪些改變?澎湃新聞記者就上述問題專訪了姚莊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張赟。

澎湃新聞 王基煒 制圖
姚莊的產業抉擇
澎湃新聞:從嘉善縣的倒數第一到領頭羊,姚莊是如何完成這一“逆襲”的?
張赟:姚莊的發展和經濟開發區有很大關系。改革開放以后,姚莊的歷任領導都堅持實行開放型經濟,1998年成立了姚莊經濟開發區,起初叫姚莊工業園區。2014年,姚莊經濟開發區升級為省級經濟開發區。省級開發區設在鎮一級,姚莊是第一個。
自姚莊經濟開發區成立以來,姚莊始終將招商引資作為一號工程,招引進了一大批優質企業。姚莊歷任領導久久為功,總體思路明確,政策延續性強,推動姚莊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今年1-3季度,姚莊鎮地區生產總值逆勢增長15.1%,繼續領跑全縣。
澎湃新聞:姚莊是如何吸引這么多企業落戶的?政府在招商引資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張赟:姚莊招商引資的思路很明確,從一開始就堅決發展精密機械產業。姚莊早先的鄉鎮企業中就有精密機械相關產業,比如軸承啊、紡織機械等。姚莊時任領導認為,精密機械是基礎性行業,任何的工業發展都需要精密機械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可以說是工業之母。此外,這個產業比較扎實,不像其他一些行業可能大起大落,受外部影響比較大。所以瞄準了精密機械這一產業,常年開展針對性招商。
姚莊的招商政策主要是以商引商。我們做好企業服務,就會形成口碑效應。我們也很注重產業鏈招商。比如通過走訪外資企業智泓科技,了解到其零部件供應商恒銳刀具有新的投資計劃,跟進引進了該項目;通過走訪臺資企業旭陽精機了解到瀧澤機電有在大陸投資項目的計劃,經過以商引商和跟蹤洽談,最終引進了瀧澤機電項目等。這種模式也為精密機械填補了很多產業鏈上的缺失環節,推動了鏈上項目的區域性集聚。
這幾年,我們圍繞精密機械做產業招商的時候,會對引進項目做一個產業鏈分析,然后針對性地招商。在姚莊的精密機械企業,其產業鏈上游主要以原材料鋼鐵、鑄鐵、鋁合金等冶金產品為主;中游主要涉及汽車零部件、整機、精密儀器、醫療器械零部件制造。其中,汽車零部件制造是中游門類最為齊全,產品覆蓋面最廣的行業,除了發動機和整車框架,其它零部件產品均有對應生產企業。
我們招商的時候也很重視區位,首先是“精耕上海”,我們百分之九十的企業和招商信息都是從上海獲得的。其次是“深耕臺灣”。 目前,我們有一百多家臺資企業,基本都集中在精密機械行業。如果沒有疫情,我們鎮領導一年要去臺灣招商兩次。再次是“拓耕京穗”,瞄準北京、廣州等智能裝備、精密機械產業頭部企業和龍頭企業。最后是“聚耕海外”,向美國、德國、意大利、瑞士、日本、新加坡等制造業發達國家開展靶向招引,引進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自動化整機制造項目、核心精密零部件項目和研發總部型項目。
澎湃新聞:除了精密機械,姚莊還有哪些支柱性的產業?
張赟:姚莊的主導產業是“2+X”,“2”是指精密機械和通信電子,“X”是新材料和食品等,主要是高端食品。
精密機械主要集中在汽車零部件,整機等領域。去年規上企業有55家,產值87.7億元,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45%。通信電子以立訊智造(做可穿戴電子設備的配套)為主。立訊電子是去年引進的,當年度產值為5.4億。今年到目前為止已經有60億,預計全年將突破100億元。在立訊的帶動下,通信電子產業今年的總產值將超越精密機械,成為姚莊第一大主導產業。去年通信電子的產值是十幾億,今年估計在140億左右。總體來看,全鎮規上產值將有望突破300億元、增長50%以上。
吸引人才之道: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澎湃新聞:說到立訊智造,姚莊何以能夠吸引這樣一家龍頭企業落戶于此?
張赟:因為通信電子是我們的主導產業之一,所以我們一直很關注國內這一領域的龍頭企業。經濟開發區里有一個企業是立訊電子的客戶,我們通過這個企業與立訊取得了聯系。當時立訊的高層也希望在華東地區布局。所以我們就邀請立訊高層來姚莊考察。
我們早先就提出要建通信電子產業園,并且在立訊高層到訪前,我們已經建好了一個13.8萬平方米的廠房,立訊高層看了后非常滿意,加上姚莊的區位條件,以及政府的誠意,立訊高層很快決定在姚莊建廠。從第一次接觸到最后簽約,只用了81天。經過半年裝修,2019年9月,立訊電子正式生產。
這幾年,我們也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增加研發投入。目前姚莊現有的高新技術企業有41家,今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3家。我們非常重視技術創新、人才引進,因為這是姚莊未來發展的關鍵。
澎湃新聞:您剛剛提到姚莊非常重視人才,現在全國都在“搶人”,姚莊如何留住人才呢?
張赟:人才政策當然很重要,但我覺得留住人才最需要的是氛圍。為什么人才都在上海?因為上海信息流大,大家可以經常交流。如果嘉善形成不了產業集聚的氛圍,人才在這里孤零零地待了幾年,可能也落伍了。這幾年,浙江省在吸引人才方面花了很大力氣,省市縣各級政府都出臺了很多政策,這對于我們吸引人才有很大幫助。
這些年我們也一直在努力吸引高端人才,我們認為吸引人才的關鍵是產業集聚。姚莊經濟開發區里有一個特點,就是產業鏈集聚比較好。比如汽車制造,現在除了發動機、外殼、輪胎外,我們的園區里面都能找到汽車零配件的生產企業,產業鏈相對完善。這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打下了扎實基礎。
什么叫吸引人才?為我所用就好,不一定要住在姚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比如,我們有一個企業叫德嘉科技,是前幾年從上海搬過來的。他們的高管基本都是白天來姚莊,晚上回上海,我覺得沒有關系,只要你白天在這里上班,創造了價值就好。
農房集聚何以可能
澎湃新聞:長三角很多地區都面臨土地資源緊張的問題,姚莊鎮這些年的農房集聚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并且通過農房集聚獲得建設用地的指標,推進了產業的發展。能否請您談談姚莊鎮農房集聚政策的起源?農房集聚推行十幾年后的成效如何?
張赟:農房集聚是時任嘉興市委書記陳德榮在2006年左右提出和推動的。對于嘉興來說,推進農房集聚有著現實需求:嘉興地處平原水網地帶,長期以來農村房屋大多從沿河而居,到沿路而建,再到沿田而造。這樣的村落分布現狀形成了公共服務配套難、環境治理難、資源利用效率低等問題。
嘉興很多建造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農房已成危房,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要求改善住房條件的愿望十分強烈。在這個背景下,嘉興市提出“兩分兩換”——將宅基地與承包地分開,搬遷與土地流轉分開,以承包地經營權換股、換租、換保障,推進集約經營,轉換生產方式;以宅基地使用權換錢、換房、換地方,推進集中居住,轉換生活方式。
2008年,姚莊鎮成為試點之一,率先啟動農房改造集聚。桃源新邨社區是姚莊鎮農房改造集聚項目,于2009年4月開工建設,2010年7月陸續交付使用,目前已建成桃源新邨、二邨、三邨、四邨、五邨,總占地838畝,總建筑面積74萬平方米。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桃源新邨社區已安置農戶2430戶,共一萬余人,租戶也有一萬余人,形成了居住人口達2.1萬余人的集聚區,是嘉善縣最大的城鄉一體新社區。
目前,桃源新邨社區已完成兩期,合計安置5514戶農戶,另有1497戶農戶通過三期農房集聚騰空了舊房,等待新房安置。隨著三期交房,預計2021新增3500戶,社區總人數近3萬人。桃源新邨三期第二批800戶將在2024年交房,屆時姚莊鎮城鎮化率也能達到80%,到那時農房集聚項目將基本結束。
姚莊通過土地整治項目獲得的周轉指標中,1/3用于農房改造集聚建設,2/3用于工業項目和城市建設,這有效破解了土地要素的制約,推進了姚莊鎮的省級經濟開發區建設和小城市培育試點建設。此外,通過農房改造集聚建設,農民快速高效地共享了公共服務資源,加速了市民化進程。
澎湃新聞:如何解決離開土地的農民的就業問題?他們的生活如何保障?
張赟:姚莊工業發展得比較好,企業較多,用工需求大。政府會定期舉辦招聘會和業務技能培訓。姚莊經濟開發區與桃源新邨的直線距離只有幾百米,居民就業方便。
從農民變成工人,拿工資,這是第一個收入來源。
第二,桃源新邨居民將房屋出租,有租金收入。桃源新邨有2438戶人家(三邨8戶自建,屬于社區管理,但非安置,所以前面的數據沒放進去),出租房是1862戶,76.4%的出租率。
原來一層樓的租金在1000到1200元每月,這些年隨著姚莊經濟的發展,流動人口越來越多,房東經濟也開始升溫,現在一層能租到1600-2000元。一個月的租金,兩層樓的收入保守在3500元左右。
第三,農民進城后,原來的土地被集中流轉給村集體合作社,農民可以拿到土地租金。第四,進城農民依舊能種地,有一定的收入。最后,姚莊有大型農場搞規模化種植,很多農民也去農場打工。
澎湃新聞:十年過去了,桃源新邨居民對于農房集聚是否滿意?他們對長三角一體化有怎樣的期待?
張赟:現在不是政府與農民做工作推動農房集聚,而是村民倒逼政府在推農房集聚。沒有被集聚的農民經常來問,什么時候能輪到他們。
從2008年到現在,通過農房集聚項目一共集聚土地3340.1畝,政府將周轉后的用地指標發展工業,增加財政收入后再反哺農民。桃源新邨有文化禮堂、道德講堂、桃源書場、圖書館等各種文化設施。
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居民認為房價肯定要漲。對政府來說,管理要求越來越高。一邨總共1200多戶,建的時候沒有地下車庫。現在大家都買車了,停車就是大問題,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增加停車位。管理模式也要革新,姚莊鎮農房集聚一期二期主要由政府建立社區管理,三期將考慮通過房產公司建設,引入正規物業管理,優化社區人居品質。
澎湃新聞:作為鎮長,您認為一體化有哪些堵點?
張赟:我們可以探索人才標準一體化,比如上海可以牽頭制定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人才落戶標準。在示范區里,凡是符合這個人才目錄的,可以視同上海戶籍或按照上海積分落戶政策落戶上海享受與上海同等的公共服務資源。
另外,醫療一體化也可以進一步探索。嘉興人生了大病一般都去上海看病。我也去上海看過病,拍個片子就花了整整一天,等拍完醫生都下班了,只能第二天再去。我可以理解上海市民的感受,確實會感覺到醫療資源很緊張。那么,上海的高端醫療資源能不能出來呢?是否可以讓上海的三甲醫院在外地辦分院?加快推動一體化示范區內公共服務資源的共建共享。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