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龍袍之所以是黃的,主要還是因為皇帝太任性
原創 沙漠豪豬 物種日歷


這趙匡胤可不是一般人,容貌雄偉、氣度不凡、騎馬射箭樣樣精通,又是先帝柴榮的老戰友,率領著皇帝的禁衛軍,是統兵的最佳人選。當然了,后來發生的事情,大家也都耳熟能詳了,趙匡胤出征后,大軍駐扎在陳橋驛,軍士們給趙匡胤披上黃袍,“強行擁護”他回到汴梁做皇帝,這便是“黃袍加身”的典故。至于入侵的北漢和契丹軍,《宋史》里反正是沒下文了,這消息當初也不知道是誰傳給朝廷的。

在過去的一些連環畫和影視劇里,都把這一幕中的“黃袍”描繪成明黃色的龍袍,這實際上是錯誤的,從《步輦圖》等古畫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皇帝穿的實際上是一種圓領的赭黃袍,染赭黃色時會用到的染料之一,便是黃櫨(Cotinus coggygria)。


黃櫨這種小樹,在我國各地都很常見,只不過從分類學的角度來看,我國分布的都是黃櫨的變種,它的原變種只生長在歐洲東部。

在黃櫨的幾個變種里,最出名的可能要屬紅葉了,對,就是北京香山紅葉的那個“紅葉”,秋季遇到降溫后,它的葉片會變成鮮紅色,而毛黃櫨、粉背黃櫨等其它幾個變種的葉片都只會變成黃色。近年來,國內很多地方都種植了黃櫨的紅葉和紫葉品種,它們不需要等到秋天,葉片也會呈現出紅色或紫色。


黃櫨可以當做染料的部分,是它那黃色的心材,隨便找根枝條鋸開來,就能看得真真切切。在《天工開物》中,記載了好幾種黃櫨染色法,如果直接煮水薄染,得到的就是象牙色;如煮水后配上麻稿灰等媒染劑,可以得到金黃色;加靛藍、楊梅皮能染出黑色;如果和紅花一起染,就能得到大紅色。

而最要緊的赭黃色,描述是微妙的“制未詳”三個字,不過,它很可能也是配合其它染料一起染出來的,有一個證據是,現在日本天皇在即位儀式等正式場合穿的黃櫨染御袍,復刻的正是隋唐皇帝的赭黃袍顏色,到的染料是黃色的黃櫨和紅色的蘇木。


赭黃這個顏色,在古代有時也會被寫作“柘黃”,比如杜甫在《戲作花卿歌》這首詩里,就寫到了一句“綿州副使著柘黃”,這是在說綿州的段子璋要謀朝篡位,穿上皇帝的黃袍。唐代的《封氏見聞錄》提到“赭黃,黃色之多赤者,或謂之柘(zhè)木染”,也就是說,古時那種半黃不紅的赭黃色,還有可能是用柘木染出來的。

柘木雖然和黃櫨并非近親,但都有著黃色的心材,只不過《天工開物》里略微寫到了黃櫨染色的具體手法,而關于柘木染色的細節,在現存的各古籍中都只字未提。

其實,我國古代的天然黃色染料種類非常多,除了黃櫨、柘木外,還包括但不限于黃檗木材、藤黃樹脂、姜黃根莖、槐樹花蕾、梔子果實等等,再不濟,拿黃土都能染布,只要不沾水就不掉色,所以在隋唐以前,黃色總體來說都不太值錢,張角兄弟起義時候叫黃巾軍,估計也是考慮到黃色比較實惠(漢代染黃主要用的是梔子,黃巾軍的頭巾或許也是用梔子染出來的)。


《隋書》里記載“五品已上,通著紫袍,六品已下,兼用緋綠,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黃。”,就是說隋朝時候,按規矩應該是大官穿紫,小官穿紅綠,雜兵才穿黃呢。

那么,黃色又為啥一躍成為皇帝的服色呢?那就得說當時全天下最不守規矩的人了,誰啊?就是皇帝老子自己唄。還是《隋書》里寫的,隋文帝楊堅即位時,在詔書里寫到“今之戎服,皆可尚黃”,戎服就是畫里的那種圓領袍子,不是正式的禮服,而是日常衣服,楊堅選擇黃色,純屬他的個人喜好,說不定是在標榜自己節約,才挑了最不值錢的雜兵色。

之后到了唐代,這種赭黃色就被固定下來,成為皇家專用,普通人反而不能再穿了。我們現在熟悉的那種明黃色龍袍,最早出現于明代,和赭黃色并用,到了清代,取代赭黃成為皇家御用色號。

時至今日,價廉物美的化學合成染料早已普及,服飾顏色也和社會地位完全沒有了關系,至于黃櫨和其它染黃植物呢,自然也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回到山野中去也。

原標題:《龍袍之所以是黃的,主要還是因為皇帝太任性》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