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訪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納卡,接觸線兩側平民都在承受苦難
根納季·阿瓦尼西亞在納卡(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首府斯捷潘納克特的薩羅揚大街28號有一座兩層樓的大房子,木質陽臺的藤蔓上曾經綴滿了黑葡萄。而在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近期沖突升級期間,這座有著中產痕跡的房子被夷為了平地。
“我花了兩年時間用自己的雙手修整了這座房子,但(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在兩秒之內就用炸彈摧毀了它。”73歲的阿瓦尼西亞憤怒地爬上一堆殘骸——那是殘破房屋倒塌后僅存的一切。在一枚“龍卷風”火箭炮落下兩秒之前,他和家人沖進了地窖,躲過一劫。

斯捷潘納克特,73歲的退休警察根納季?阿瓦尼西亞在自己的房屋殘骸中尋找遺失的物品。
與此同時,位于斯捷潘納克特60公里處的阿塞拜疆城市泰爾泰爾,正在前線作戰的士兵納迪爾·古爾班諾夫家中遭遇亞美尼亞的炮火襲擊,他的五名家人全部遇難。
“他們都是無辜的,跟這一切無關,是我在軍隊服役……我希望是我戰死,而不是他們。”BBC紀錄片的鏡頭中,納迪爾回到空無一人的家中,灶臺上仍散落著炊具,一家人很可能是在做晚飯時遭遇襲擊。
“接觸線兩側的平民都在承受苦難,他們已經在這個地區經歷了數十年的暴力。許多人告訴我們,他們擔心會回到好不容易走出的那段黑暗時光。”負責協調納卡地區人道主義救援工作的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歐亞地區主任馬丁·許普(Martin Schüepp)近日在接受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采訪時表示。
自9月27日納卡地區戰火重燃以來,居住在此的一半人口已經逃離,留下的無辜平民在地下室中躲藏度日。交戰雙方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在莫斯科進行了十多個小時的談判后,于10月10日達成停火協議,然而這并未讓殺戮和毀滅停止。18日,在新的人道主義停火協議生效后,雙方繼續互相指責對方破壞停火、發動襲擊。
納卡地區位于阿塞拜疆西南部,居民多為亞美尼亞人,目前國際上公認為阿塞拜疆領土,但仍處于亞美尼亞人事實的自治下。蘇聯解體后,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因納卡地區歸屬問題爆發戰爭。1994年,雙方就全面停火達成協議,但兩國一直因納卡問題處于敵對狀態,武裝沖突持續發生。

馬丁?許普(Martin Schüepp)受訪者供圖
戰況慘烈,數十萬平民受影響
10月19日,阿塞拜疆總檢察長辦公室發布聲明稱,自9月底納卡地區爆發新一輪沖突以來,阿塞拜疆方平民死亡人數增至61人,另有282人受傷。聲明還表示,“亞美尼亞武裝部隊的炮擊還損壞了341處民用設施、1846所房屋和80座住宅。”
未獲國際承認的納卡當局稱,截至10月12日,納卡地區至少有31名平民遇難,100余人受傷,其中多人受重傷,約有7萬至7.5萬人逃離家園,約占該地區人口的一半,其中90%為婦女和兒童。

10月17日凌晨2時,亞美尼亞武裝部隊對阿塞拜疆西部城市甘賈的居民區導彈襲擊,15名平民喪生,50余人死亡,20余所房屋被完全摧毀 受訪者供圖
“戰斗異常激烈,以至于我們無法開展通常都要進行的實地評估。”馬丁?許普對澎湃新聞表示,“我們從轉移走的人們那里得到了音訊,有些人已經轉移到安全地帶了,但到目前為止我們都沒有得到具體數字。”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米歇爾·巴切萊特10月8日就納卡局勢表示,“令人擔憂的是,最近幾天人口稠密地區成為目標,沖突地區及其周邊區域都遭到重型武器轟炸。”巴切萊特還對有關交戰雙方使用集束彈藥的報道表示關注。這是一種從空中或通過大炮發射出的彈藥群,其中許多炸彈無法立即爆炸,會對平民構成長期威脅。2010年,《國際禁止集束炸彈公約》已禁止締約國制造并使用該類炸彈。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強烈譴責報道提及的無差別轟炸,以及其他據稱使用爆炸性武器針對城鎮及其他人口密集地區進行的非法攻擊。這已造成平民喪生或身受重傷,有些人的人生軌跡由此改變。”10月14日,馬丁?許普也在一份聲明中強調。
納卡沖突是一場由專業武裝部隊進行的常規戰爭,分析認為,此次戰爭中所使用的高科技武器讓這場長達28年的戰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破壞性。據半島電視臺報道,阿塞拜疆在作戰時使用了土耳其制造的Bayraktar TB2無人戰斗機。還有視頻顯示,阿塞拜疆動用了以色列最新制造的LORA短程彈道導彈。亞美尼亞雖然裝備不占優勢,也配備有“龍卷風”和WM-80遠程火箭炮,射程接近100公里。
根據紅十字會國際委員會來自前線的報告,猛烈的炮火和空襲已經損毀納卡地區數百座房屋、醫院和學校等關鍵基礎設施,道路、供電、供氣和通訊網絡等其他基礎設施也受到不同程度損毀。許多家庭都正在逃離納卡,尋找安全的避難所,另一些人則為了躲避戰亂日夜躲在沒有供暖設備的地下室中。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納卡的暴力事件以各種方式影響了這一地區的數十萬人,他們的生活受到了嚴重波及。”馬丁?許普告訴澎湃新聞,根據保守估計,預計在未來幾個月中將會有數萬人需要某種形式的人道主義支持——基本食品、肥皂和消毒劑等衛生用品,以及現金支持。

泰爾泰爾,40歲的拉齊姆·梅哈莫多夫從遭到炮擊破壞的公寓中拿出女兒的書包。
持續的新冠肺炎大流行加上天氣迅速降溫,納卡地區大規模的流離失所也可能對公眾健康造成嚴重后果。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呼吁再次籌集920萬瑞士法郎(約合人民幣6771萬元)資助納卡地區的人道主義工作。
自1988年納卡地區首次發生沖突以來,已有3000余名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人死亡,超過120萬流離失所者被安置在阿塞拜疆,另有大批人在亞美尼亞避難。根據高加索研究資源中心今年2月在納卡地區的實地調查,有4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或家人是戰爭的受害者,他們有的在戰爭中死傷,有的被迫流離失所。
中東歐新聞網站“新興歐洲”則報道稱,一些非政府組織雖然在納卡地區開展人道主義救援,但面臨嚴重的資金問題。由于納卡地區是一片未被國際承認的領土,這阻礙了許多國家為該地區的人道主義活動提供資金。
“中立的角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雖然戰爭延宕了28年雙方都沒能打破僵局,但本輪沖突中發生了一些變化。在土耳其的大力支持下,阿塞拜疆似乎已朝著軍事解決方案邁進。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宣稱,當前軍事進攻的明確目標是奪回上世紀90年代亞美尼亞人占領的所有阿塞拜疆領土。阿利耶夫還為恢復全面停火設定了先決條件:亞美尼亞制定從納卡全面撤軍時間表,并向阿塞拜疆道歉。
“敵對行動加劇,意味著我們在地面的行動受到限制,因此我們到目前都沒能夠全面評估局勢。”馬丁·許普指出,局勢的升級也讓人道主義救援無法正常開展。
10月10日,在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莫斯科展開最后關頭的斡旋后,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同意停火,但其后雙方又互相指控對方違反停火協議。18日,兩國再次宣布進行“人道主義停火”,為救援提供條件,但這次停火只持續了不到4分鐘就宣告失敗,亞美尼亞當即指控遭阿塞拜疆炮擊,阿方后也宣稱其境內多個地區遭到亞方襲擊。

遭轟炸的第二天早晨,納卡地區居民在被破壞的建筑物中搶救財產 受訪者供圖
由于國際媒體大多無法前往戰地,輿論被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官方壟斷。雙方領導人連日上電視隔空互打口水仗,阿塞拜疆國防部長將“解放被占領土”描述為“神圣職責”,亞美尼亞人在社交網站上廣泛轉發的一張照片顯示,一位虔誠的教士揮舞著卡拉什尼科夫步槍。而土耳其對阿塞拜疆無條件的支持,也助長了雙方怨氣。
“公開談論雙方在這場沖突中的行為或是指責某一方不是我們的職責。”馬丁·許普表示,“長期的經驗表明,保持我們中立的調解角色是我們能夠接觸并幫助人們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這個角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缺乏中立調解,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民間長期互不信任,經此一役,仇恨愈加蔓延。
“我們在這里也有很多阿塞拜疆朋友,但現在我們是敵人了,我不想再和他們住在一起,也不想再和他們說話。”在自己家遭到阿塞拜疆炮擊后,居住在斯捷潘納克特的亞美尼亞退休教師瑞塔·阿爾祖曼揚對BBC記者說道。
比起政治,沖突中人性的那一面往往更加難以解決。阿塞拜疆作家阿克拉姆?艾利斯利(Akram Aylisli)曾經打破過流傳在這個國家不成文的規定——他2012年發表的短篇小說《石之夢》(Stone Dreams)敘述了納卡沖突開始時“另一方”的苦難。而這部小說問世不久,這位備受尊敬的作家成為了人民公敵,媒體對其口誅筆伐,阿利耶夫隨即簽署總統令,剝奪了艾利斯利“人民作家”的稱號,他的退休金也被撤銷。
發生在鄰國的故事也如出一轍。2012年,亞美尼亞第二大城市久姆里計劃舉辦一次阿塞拜疆電影節。然而,在亞美尼亞領土上放映“敵國”電影的嘗試引起了民眾強烈抗議,民族主義團體據稱在當地市長縱容下包圍了活動場地,組織者遭到毆打,放映被迫取消。
在前線,沖突則完全改變了民眾的生活,下一代人的教育也被置于次要地位。在今年沖突爆發前,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亞美尼亞毗鄰阿塞拜疆的村莊赫恩佐魯特走訪后發現,大山腳下的學生們出路渺茫,大部分村民都靠合同制兵役維持生計,男孩們年輕時的人生之路就已確定。村里學校圖書館的管理員告訴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學校還會讓學生閱讀90年代納卡沖突遇難者的生平介紹。

在赫恩佐魯特,學生們乘坐蘇聯時代的公交車上學,男孩們長大了不是放羊,就是服兵役 受訪者供圖
通向和平的道路更加艱難
一次次戰爭帶著對上一次戰爭的報復回到了納卡。導彈橫飛,士兵犧牲,仇恨的敘事鋪天蓋地。在這片外高加索地區的戰略要地,通往和平的道路比以往更加艱難。
10月18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辦公室發表聲明,對阿亞兩國仍未停火表示遺憾。“秘書長注意到關于10月18日人道主義停火開始的最新公告,并期望雙方充分遵守這一承諾,并在歐安組織明斯克小組共同主持下立即恢復實質性談判。”聲明稱。
曾作為歐安組織明斯克集團美國聯合主席斡旋納卡問題的前外交官凱利·卡凡諾(Carey Cavanaugh)近日在一篇評論文章中指出,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要通過談判實現和平,需要實現三個條件:雙方的領導人愿意共同努力相互妥協、達成國際共同支持的安置方案并最終執行、當地平民做好準備接受這種安排。但毫無疑問,在一場28年都未結束的全面戰爭中,實現這三個條件將會是艱巨的挑戰。

阿塞拜疆托武茲地區的阿雷拜雷村學校,教學樓數次在沖突交火中受損 受訪者供圖
要解決這個蘇聯時期就沒能解決的爛攤子,中立斡旋的責任依然落在了俄羅斯頭上。亞美尼亞總理帕希尼揚和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19日均表示準備前往莫斯科進行下一次談判。同時,據半島電視臺報道,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外長預計將赴華盛頓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舉行會談。這場熱戰會持續進行,還是回歸“凍結狀態”,仍然未知。
“這是一場長期沖突,數十年來已經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損失。他們不應該遭受更多毀滅,也不應該在冬季即將到來和疫情流行期間被迫離開家園。”馬丁·許普強調道,“無論如何,平民必須要得到保護,國際人道法必須得到尊重,平民生活所需的基礎設施和關鍵服務必須得到保障。”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