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多年后我的身邊空無一人,才終于聽懂樸樹的《送別》
原創 人間觀察 二更
2017年,樸樹在某節目現場,演唱歌曲《送別》。隨著音樂緩緩響起,樸樹一度哽咽,在唱到“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時,他雙手抱著話筒,靠在上面失控地抽泣。
這是一場不完美的演出,然而,視頻流經網絡,卻感動了無數網友。


也有很多朋友疑惑,我們的朋友是如何消失的呢?怎么一長大,他們就集體玩失蹤了?
@文藝禮 仔細回想起來,那些要好的朋友是慢慢遠離我的,大致是這樣一個過程吧:無話不談,出入成雙——不常見面,但是經常在社交軟件上分享生活——擔心打擾對方,只是互相給對方社交動態點贊——看不見對方的社交動態,漸漸無話可說。



雖然有些失落,但是,我挺能理解他。

我也經常這樣做,換一份工作,就換一批朋友。也不是刻意疏遠老朋友,就是不在一個地方了,不經常見面,也就沒功夫維系感情了。
生活壓力大,什么都講究效率,交朋友也變成“快餐式”的了。

“榕樹下”有很多文學社團,大家在社團論壇里聊天、交流。我參加了一個叫“寂靜島”的社團。社團成員大部分是大學生,因此,他們非常照顧我這個小妹妹,指導我寫作,把我的文章推薦到首頁。
升入高三,課業繁重,我不得不減少上網的次數。念大學后,我重新登錄“榕樹下”,卻發現網站大改版,社團也解散了,那些熱心的大哥哥、大姐姐也就這樣斷了聯系。



畢業后,她去大城市打拼,我回到了小城,過平穩的生活。
剛開始,我們雖然不能見面,但依然有很多話說,經常分享彼此生活中發生的趣事。我們還約定一起去日本旅行。
然而,日子一天天過去,我們的話題越來越少,聊天的次數也越來越少。有時候,她在忙,沒有及時回復消息,有時候是我在忙,一來一往,次數多了,感情就這樣變得平淡了。


通常都是我主動聯系他,和他聊天,約他見面。我不主動,他也就不找我。
有一次,我去一家新開的料理店吃飯,需要集贊換獎品。我給他發消息,他沒有及時回復我。偏偏這么巧,就差他一個贊。我因此生氣了很久。那段時間,我沒有主動聯系他,他也沒有找我。



剛畢業那會兒,他回家還會找我玩,這些年,他不怎么找我玩了。他經常對我說些讓我摸不著頭腦的話,比如說“你的商業模式太陳舊了”“你這家店的目標人群是什么”……他也常表示看不上我的生意。

我很早就結婚生子了,在他眼里,我這種人就很平庸,他常跟我說:“你還年輕啊,怎么這么早就把自己困在小地方呢?”
我感覺我不認識他了。小時候,他把我當大哥,我做什么都一臉崇拜。現在,他是大城市精英,我是小地方做生意的,我們好像變成了兩個世界的人。

她總是催我快點兒結婚,話題也離不開老公、孩子這些我并不感興趣的事;我們也很少像從前那樣一起逛街、吃飯。
她想把我拉入她的世界,這樣,我們就又有許多話題可說。



我們沒有血緣關系,但能做到肝膽相照,靠的就是平日里多來往。
前年,父親去世。在鄉下,葬禮流程很復雜,要辦流水席,要抬棺材……這些事不是有錢就行,需要很多朋友幫忙。比如說采購,要在短時間買到新鮮的豬羊牛肉、蔬菜等;父親的墓地在山上,山路很陡,需要好幾個人抬棺上山……


她活潑開朗,我比較內向。我經常向她傾訴大學的寂寞生活。一開始,她總是耐心地安慰我。時間久了,她好像有點兒煩了,委婉地暗示我“矯情”。
漸漸地,我不太敢打擾她,不敢把負能量帶給她,怕被她討厭……我們之間的聊天次數也越來越少。
大三那年,她突然給我發消息,說是路過杭州,要過來找我玩。這時,其實我們聯系已經很少了。一開始,我還挺開心。真到了約定那天,我突然打了退堂鼓。我竟然有些恐懼。我們會不會沒話聊?我們還能像以前那么自在嗎?最終,我找了一個借口,沒有赴約。她好像也沒有很失落,看她朋友圈,她又找了其他人玩。
不過,這次之后,我們徹底沒有聯系了……

前些天,她突然發了一條朋友圈:“整理房間,突然翻出這本日記,這是我曾經最好的朋友寫的日記。我們怎么就走散了呢……”
那個日記本是我的,高中畢業后,我們互相交換了日記本。原來,她從未忘記我。如果那時候,我不害怕打擾她,我們現在是不是還像從前那樣好。
或許,你也曾在深夜,想起某個遙遠卻熟悉的朋友。從什么都一起經歷,到對彼此的生活一無所知,這種無力感,不亞于一次失戀。如陳奕迅《最佳損友》中所唱:“嚴重似情侶,講分手。”
也曾有后悔的時刻吧?如果那時候——我們并沒有因為生活圈子不同、異地而處、話題關注點不一樣、害怕打擾對方等外部原因,而疏遠對方,該有多好?
我們常常誤解友情,認為它應該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其實友情和愛情一樣,都需要付出和包容。
2019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鑒》顯示,我國有7700多萬人處于獨居狀態。
現代生活非常便利,即使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好。但是,無可否認的是,現代人越來越孤獨了。
原標題:《多年后我的身邊空無一人,才終于聽懂樸樹的《送別》》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