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偷偷上線朋友圈“話題標簽”,微信也在做“破圈夢”?
原創 松果財經 松果財經

摘要
現在,微信朋友圈也能加Tag了。
近期,微信在朋友圈上再次做出了動作。10月4日,在國慶長假之中,微信悄悄的向部分用戶開放了一項新的功能:朋友圈標簽。
這一新的功能與微博等其他平臺上的Tag功能類似,只需要在發朋友圈時輸入“#+文字”,即可在說說之中插入一個可以點擊的超鏈接。

微信也想做一個泛社交圈?
此次微信推出標簽功能,實際上是想建立起一個泛社交圈。
微博、抖音快手等一眾社區社交平臺都對話題標簽這一功能有著應用。借助于話題標簽,能夠將整個平臺范圍內相同話題的內容整合在一起,從而進行引流。
通過話題標簽來建立起一個個熱門話題欄目,從而吸引流量的流入,這種利用話題進行引流的做法正是微博能夠成功的重要因素。微信此時推出標簽功能,也是打算借助這一功能來加大對朋友圈這一龐大流量池的應用。

公眾號打開率的下降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由于朋友圈是公眾號文章傳播的主要渠道,朋友圈公域流量的流失影響到了公眾號文章的傳播,這也直接使得公眾號的打開率下滑。
用戶不愿看、不想看朋友圈,朋友圈對于用戶的吸引力不斷下滑,用戶粘性逐漸減弱,這也是迫使微信繼續改革朋友圈的原因。
在最近的一段時間之中,微信對于視頻號進行了多次的迭代和變更,還分別為視頻號連接了搜一搜和朋友圈,視頻號無疑是近期微信最為重視的一個功能。那么對于微信來說,如何給視頻號提供更大的流量?結合朋友圈標簽功能的推出來看,答案似乎顯而易見了。
在點擊Tag標簽后,會跳轉到一個新的界面,置頂的項目是視頻號動態,其中有大量與標簽相關的視頻號內容,而在視頻號動態下方才是朋友圈內容。可以看出,話題標簽正是為了幫助視頻號引流而推出的。
通過將朋友圈泛社交化,將能夠更好的利用朋友圈中的龐大流量,同時還能夠將朋友圈原有的社交圈由好友列表中跳脫出來,擴展至更加廣闊的范圍。除此之外,順便還能幫助視頻號獲取流量,幫助視頻號打開流量渠道。
這些因素,正是微信選擇在朋友圈推出話題標簽的原因。但,微信真的能如此順利的將朋友圈流量轉化成其他功能的流量來源嗎?
多次在朋友圈上“動刀”
微信為何如此執著?
話題標簽的確能夠很高效的進行引流,但要想僅僅依靠這一功能就能把朋友圈的流量轉化至其他功能上,這并沒有那么簡單。
最大的阻礙在于,從誕生之初,微信就是一個自帶著私人屬性的社交工具,具有著非常濃厚的私人社交屬性,而朋友圈也因此是一個私人的社交圈子,這也是微信能夠擁有龐大流量池的根本原因。

將朋友圈由原有的私人社交圈轉為開放的公共社交圈,這會影響到一部分用戶的使用,部分用戶可能并不想將信息公開至一個公共的社交圈層。因而,微信的這一做法可能會遭到用戶的抵制。
微信朋友圈為何能成為一個巨大的流量池,在一定程度上與其私人屬性所分不開。但也正是這樣的私人屬性,使得微信對于這一流量池的應用程度非常之低。
一直以來微信都試圖利用這一龐大的私域流量池,但是都以失敗告終。此前微信曾推出了一個“圈子”的功能,微信圈子面向的受眾是基于興趣的一個陌生人社交平臺,微信希望借助這一平臺將朋友圈中的流量引入其中。如今微信圈子依然不溫不火,甚至失去了蹤跡。
想要成功的利用朋友圈這一流量池,沒有那么簡單。
微信為什么如此頻繁的在朋友圈上做動作,這與其對流量的迫切需求不無關系。
作為一個月活超過十二億的社交平臺,微信擁有著朋友圈這一每日曝光量達100億次的巨大流量池,這一流量池也是整個微信生態的運行基礎。
無論是公眾號、小程序、搜一搜還是短視頻,都離不開朋友圈的巨額流量供應,微信所做的種種動作,正是希望能調動起朋友圈中的巨額流量,來形成整個微信流量生態的流量流動。
還是朋友圈的私人屬性,使得微信無法很好的調動起巨額的流量。加上一直以來,整個微信流量生態都是依靠著分享來產生流動。公眾號的文章、小程序,很大一部分都是依靠著用戶在朋友圈中進行分享而進一步擴散。
如何充分的調動起朋友圈的流量,將沉寂的流量池活化起來,是微信近期多次“動刀”朋友圈的主因,但是目前來看,成效還不顯著。
朋友圈,真難
頭頂日曝光超百億次光環的朋友圈,撐起了整個微信流量生態。
公眾號、小程序、視頻號,無一不是依靠朋友圈來進行流量供應,就連搜一搜,也是依靠著朋友圈來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
在騰訊2019年全年財報中可以看到,其網絡廣告業務收入達683.77億元,而社交及其他廣告收入則達到了528.97億元。

朋友圈,無疑是微信現在最大的寶藏,這也是微信屢屢動刀朋友圈希望從中挖掘出價值的原因。
但朋友圈已經遭遇了瓶頸。雖然說用戶開始“逃離”朋友圈可能是一個假命題,但不可否認的是,越來越多的人不再使用朋友圈了。
如今的微信,不再像是一個社交工具,更加像是一個工作工具而存在。越來越多長的好友列表、各類同事領導的擠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不僅僅是逃離朋友圈,更是開始逃離微信。下班之后直接退出微信,成為了越來越多“社畜”的選擇。
張小龍在2019年的公開課上曾對逃離朋友圈做出了解釋,“微信是一個完全公開的廣場,所以你想點贊或者評論,意味著在廣場里面公開的大聲說了一句話,你會發現整個廣場里面很多人都能聽到。那這樣帶來的壓力感是比較強的,而且當你的好友越來越多,這種壓力會越來越大。”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愈發沉重的壓力只會讓更多的用戶選擇離開。當前微信只看到了朋友圈所擁有的巨額流量,雖說現在逃離朋友圈還僅僅是少數,但是這對于微信長遠來看,不可忽視。
微信的“變革”之路
離終點還有多遠?
朋友圈,就像微信的命根一樣,微信近期的每一動作,都離不開朋友圈。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微信最大的價值就在于構建起了朋友圈這一個巨大的私人社交生態圈,整個微信流量生態則圍繞著朋友圈而搭建起來。
但問題在于,熟人社交,勢必會使得這一流量只能局限在用戶個人的一個較小的圈子之中,無法擴大化。

微博能夠獲得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來說,與其對于標簽功能的成功應用不無關聯。在用戶發布微博之時,微博會引導用戶使用標簽功能對所發的內容進行標記。
尤其是微博最為出名的熱搜榜,就是依靠對用戶所發的標簽關鍵詞進行統計,結合討論量和閱讀量,這一標簽就會登上微博熱搜榜,并會專門開辟一個專區對將相同標簽內容整理至一起,用戶只需點擊Tag就能直接獲取到相關信息,從而提升了整個平臺的流量流動。
微信此次推出Tag標簽功能,可以看出其野心。微信或許是希望借助Tag功能,將朋友圈由私人社交圈轉變成為一個公共的社交圈,不斷提升朋友圈的泛社交屬性,削弱熟人社交所帶來的影響,從而在整個微信之中形成完整的流量循環。
雖然這樣能夠幫助微信更好的利用朋友圈這一流量池,但是削弱私人屬性,向泛社交圈轉化,這是否會是一個好方向呢?微信真的能夠擺脫熟人社交這一標簽嗎,目前來看,道阻且長。
原標題:《偷偷上線朋友圈“話題標簽”,微信也在做“破圈夢”?》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