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告訴你一個秘密,90后律師都已30歲了

甲:李主任,你們所的張律師很能干啊。
乙:是的,小張這個90后不錯,很勤奮。
甲:那我告訴你一個張律師的秘密啊?
乙:啊,什么秘密呢?
甲:他不再是小張,他已經30歲了!
乙:啊#%*@##………………
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在其他行業里,90后都是企業的中堅力量,很多都躋身企業的管理層。
可是,在律師行業里,為什么90后卻依然沒有出頭?連晉升合伙人的都是鳳毛麟角?
90后都已經30歲了!30歲不是而立之年?都是已經完全可以獨行江湖,獨當一面了啊。
想當年,27歲的孫權和28歲的諸葛亮,還曾聯手在赤壁大勝54歲的曹操,那時候“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如今,在律師這個行業里,年輕的豪杰們都去哪里了呢?

01.
為何如此?
如今的律師行業,司法考試都可以在學生時代考,那粗略計算,22歲畢業,就申請實習,23歲可以拿到執業證。
30歲的時候,也是7年的執業經驗。就算讀2~3年研究生,也有四五年的執業經驗,也差不多了吧。
想當年,史良30歲開始做律師,一下子就是聲名鵲起;令陳賡和宋慶齡贊賞不已的陳凱聲律師,26歲做律師,28歲就可以給外交部、中央銀行做法律顧問……
為什么到了現在,90后的律師們卻依然艱辛地行走在“法律民工”的道路上?這是“時不我予的哀愁”?時代變了,一切都變了?
當然有一部分時代的原因,當年的大學生都鳳毛麟角,遑論律師;現在大學生,多如過江之鯽,近1000多高校有法律專業。40年來,律師也從數千人,達到了如今的40多萬。
資源是有限的,社會階層也在漸趨固化,如今的青年律師,面臨的競爭壓力,要比從前大得多。前有80后,逐漸興起,再往上,70后、60后依然盤踞著核心資源,他們還要“活到老,工作到老”……
90后要殺出重圍,何其艱難!

02.
是因為行業特性?
要說行業特性,我覺得這個行業的個體工商戶(手工業者)的特性,也是導致90后律師上不來的重要原因。
個體工商戶,意味著什么?資源、客戶都是屬于個體的,而不是屬于集體(律所)的。對老同志而言,那給你這個資源,就有了資源/客戶不再屬于我的風險。
結果是什么?老同志,不愿意交棒,因為給了你,就沒有我的了,于是重要的資源,捏著不放。
而青年律師的選擇很簡單:要么獨立艱辛去做另外一個個體工商戶,要么只能接受指令,只干活,莫問前程。
這種情況,青年律師的訓練是不充分的,也是隨機的,更是單一的。一方面處理的事務還不夠多,專業技能提升緩慢;一方面作為律師的綜合能力,是有嚴重缺陷的。
于是,青年律師淪陷在繁復的工作中,哪里有機會去思考發展,哪里有機會去獲取更多的資源和社會認同。當然,老同志們,會鼓勵說:好好干,機會大把的有!
所謂口惠而實不至,此之謂也!好聽的話,誰不會說,誰愿意把資源給青年人呢?誰真心幫助青年人的成長呢?
老羅斯福說,說話要和氣,但手里要有大棒。你以為他們說得如此好,是要準備交棒的,但是沒有想他們只是拿著大棒,告誡你,莫亂想!(最近,不是正式提議,以后實習期要2年嗎?)

03.
有解嗎?
2016年,我們在海牙國際法庭主辦第一屆中歐論壇的時候,有個歐洲的老頭,開著一個很舊的奧迪車,一直跟著我們。
每次,都是他介紹好資源,把大家抬出去后,他就默默躲在后面,不影響年輕人們的交流。這個老頭,其實是一個集團公司的老板,很有錢。
我后來問他,為什么愿意這樣做?他說,他這個年紀,應該做的,就是為年輕人站臺,給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
這讓我很感概,這里不僅僅有胸懷和情懷,更重要的,其實是一種制度化的共生關系:讓老同志的利益與年輕人的利益有共存的機會。
因為他提供的幫助、資源,不會完全流入單獨的個人,而是最終對整個組織有好的幫助。他幫助年輕人,也就是在幫助這個組織本身:激發了年輕人的創造力(而不僅僅是干活的精神),才能真正給一個組織帶來更大的利益和真正的未來。
而這種關系,在中國律師行業,暫時很難看到。我們也很難找到制度化的解決方案。幫助一個青年律師,最終往往與整個律所沒有直接的關系:我們更在意風險,而不是未來。
這變成了一種非常畸形的互動關系:競爭。90后,必須要和80后、70后競爭,所外競爭,所內也競爭。
但他們能競爭得贏嗎?
亦或者,交付給時間,就像當年龐巴維克對熊彼得說的那樣:科學的進步,并不必然通過全新的視角,而是通過老教授們的相續辭世來實現。
如果真那樣,這個行業也太可悲了。

正文完
但故事未完待續:
所幸,我不是悲觀的人。
我喜歡樂觀地解決問題。我認為,只要有熱心又熱血的人,就有解決的方式。
為此,我們特別組織一次很特別的會議:全國90后律所合伙人年會。
召集這些鳳毛麟角的90后合伙人,一起來分析得失,剖析自我,研判競爭之道,找到一條真正的上升道路。
畢竟,90后都30歲了,還不能起來,這個行業豈非就沒有了朝氣?如果你是90后律所合伙人,記得在這里,找到同路人。
本次年會,沒有領導致辭,沒有老同志語重心長。只有90后們,閉門自省,不吹牛逼,不談空想,只談務實、痛苦、艱難的話題。
10月30日,青城山間,尋道未來!
僅限90后律所合伙人
申請參加,請私信我。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