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佛面猶如凈滿月
原創 花落成蝕 花蝕的人間觀察 收錄于話題#花老師帶你逛博物館30個
我對銀川的印象特別好,好在它那寬闊、平坦的道路,好在香味濃郁又不膻的灘羊。當然,更因為這里的西夏遺存。
西夏是和兩宋平行的一個西北古國,由黨項族建立。“西夏”是中原國家對他們的稱呼,他們自稱為大白高國。這個國家的首都,就在銀川。但我首次特別注意到西夏的遺物,并不是在銀川,而是在俄羅斯的冬宮。
在冬宮埃爾米塔日博物館的第三層,有一片中國區。那里有龜茲、敦煌的石窟原件,其藝術水平自不必說。我去過冬宮兩次,每次都在這個區域駐足很久。讓我凝神最久的,是這兩幅娟畫:

這兩幅娟畫,出自黑水城遺址。黑水城位于現在的內蒙額濟納旗,西夏時代,這座城池在和平時期是黨項人和北方草原地區交流的重心之一,在戰爭年代又是抵御蒙古人、契丹人和女真人的堡壘,因此特別重要。黑水城的貴人們留下了許多高品質的遺物。可惜在20世紀初被俄羅斯來的強盜搶劫一空。
黨項是個強悍的戰士名族,曾力扛北宋、遼、女真多年,最終被不可阻擋的蒙古人消滅。但在戰爭之外,黨項人有著非常精妙的審美,也擅長博采眾長。請大家注意上面兩幅娟畫中的菩薩背光。這樣的空心圓環形背光,會讓你想到啥?

于我,自然是吳越國的造像。吳越國是北宋一統前割據江南的國家。這個國家崇佛,在銅造像上造詣極高。他們在造像中首次使用了空心圓環狀的背光,這種造型在江南流行一時。我覺得,黑水城的那兩張娟畫上的空心圓環背光,應該是受江南風格的影響。
由此可見,打仗之外,人們還是交流的。
同樣是西夏,同樣是佛畫,同樣是文殊和普賢,在敦煌的榆林窟內,有兩幅更為絕妙的作品。

這兩張壁畫,來自榆林窟的第3窟。壁畫正中,是普賢、文殊二位菩薩,在他們背后,是水墨山水,在他們面前,是隨行的部眾。這兩幅壁畫,是西夏美術的最高水平,也是敦煌壁畫的最高水平之一。
世人都知莫高窟,很少去榆林窟。世人都熱愛莫高窟的盛唐,少有人了解原來唐之后的敦煌,也出現過很多精彩。而那冷門的大白高國,竟有如此審美,更是讓人嘖嘖稱奇。
所以,我應當去銀川看一看,你也是。

一件是這件泥塑佛面:

請注意佛面的眼睛。為何佛眼含淚?寧夏考古研究所的資料說,這淚痕是“高溫下眼珠釉料熔化流出所致”。西夏博物館、寧夏博物館收藏了數件來自賀蘭縣宏佛塔的佛頭、佛面,這是其一,它們的眼下多少都有淚痕。
這樣的淚痕,是失誤,還是故意的?很難說,我傾向于認為開始是不小心的,后來發現這樣的淚痕更顯得佛祖慈悲,于是就依例多做了一批。這個想法沒有證據,純粹是我猜的。

這件妙音鳥,好就好在臉。它是一眾妙音鳥中,臉部最細致、表情最靈動的一尊。仿佛就在輕唱佛經。

寧夏博物館中,也有我喜歡的佛教造像。

另有一說,這尊造像的年代不是西夏,而是明初,這是從造型風格上斷的代。我傾向于此說。
這尊造像的樣貌,當然是一點也看不出來印度的感覺了,完全是漢地武將的造型。他身穿山紋甲,這種甲僅在雕像、繪畫中出現,沒出土過實物,應該是鎖子甲的藝術化表現;頭上的頭盔是四梁四瓣盔,這是自南北朝時期就出現的形制,梁上的曲折被稱為火焰紋,則來自北方草原民族的特色。
寧夏博物館的館藏,除了西夏造物。還有漢代的錯金銀銅羊席鎮,唐代的胡旋舞墓門……好東西太多了。所以,在文章的最后,我們來看看圖吧:







花蝕的人間觀察
我是花蝕,曾經研究鳥類鳴聲中的方言現象,現在是個獨立撰稿人、半吊子生態攝影師、狂熱的神廟迷和金屬黨。出版過幾本書,愛寫點自己關心的東西,關注啦你就知道了。
原標題:《佛面猶如凈滿月》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