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是寶冠雄鹿來自荒野的怒吼
原創 孫戈 物種日歷
十月份的蒙古清晨寒冷刺骨,我站在Hustai國家公園的山谷中,哆哆嗦嗦地舉著望遠鏡抬頭觀察著遠方的山頂。在山頂那布滿巨石的廣闊草場上,一只雄性阿爾泰馬鹿和它的六只雌性在悠閑地吃草。發現有人在偷窺,這只雄鹿抬起頭望向我們。從望遠鏡中,我看到了它粗壯的脖頸和向上彎曲的犄角。

整個山谷都回響著雄鹿的長嘯,伴隨著呼呼的風聲從不知多遠的地方傳來。八只巨大的禿鷲從山脊線后緩緩升起,從那只雄鹿和它妻妾們的頭頂滑過,然后它們的身影越來越大,最終掠過我們的頭頂。一切仿佛亙古未變。
雪原巨獸
馬鹿,顧名思義,就是和馬一樣巨大的鹿。馬鹿是現存鹿科動物中體型第二大的種類,僅次于駝鹿(就是整天在加拿大摧毀汽車的那種)。在馬鹿的所有亞種中體型最大的是羅斯福馬鹿,雄性可達600公斤,肩高可達1.5米。
馬鹿的體型巨大,一方面是為了抵御嚴寒,并且便于在深雪中行走;另一方面,增大的體型也增強了咀嚼和消化的能力,使馬鹿可以取食其它小型鹿類無法利用的針葉和硬草。巨大的體型還降低了被捕獵的風險,除了虎和狼這兩種殺手外,沒有任何猛獸可以對成年馬鹿構成威脅。

到現在為止,馬鹿的分類在學界還沒有定論,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馬鹿分布區最西端的歐洲馬鹿和最東端的北美馬鹿,看起來截然不同。目前世界上的馬鹿大致被分為北美支系、歐洲支系、川藏支系和中亞支系。
鹿角與鹿茸
鹿是我們最熟悉的動物之一,這也導致很多人忽略了鹿本身是有多么神奇。在自然界,長角的動物并不少,但犄角長成樹枝狀的只有鹿。樹枝狀的角不算什么,奇特的是鹿角還是一年一換的,每年新換的鹿角,都會比去年多一個杈,直到完全成年。
從麂(jǐ)子的雙杈角,到豚鹿、水鹿、坡鹿等原始鹿類的三杈角,再到梅花鹿的四杈角(偶爾能長出第五個杈,但中國民間有“花不過五”的說法),最終站在鹿科犄角演化頂端的,就是馬鹿。

這里說的是鹿角主杈的數量,而不是所有角尖的數量,因為主杈本身還可以再細分出更小的杈。馬鹿犄角的共同特點是犄角的眉枝和第二枝離得非常近,因此中國民間給馬鹿的第二杈專門起了名字叫“冰枝”,也叫“對門杈”,這也是區分馬鹿和梅花鹿等其它鹿類犄角的方法。
歐洲支系多為五主杈,但頂端幾個主杈分化出極多的小杈,在犄角頂端形成一個皇冠一樣的平臺,英語中叫“角冠(Crown)”。而在東亞-北美支系中,鹿角進化出了六杈型,但小杈很少甚至沒有,因此這一支系的馬鹿犄角雖然巨大,但看起來沒有歐洲馬鹿那樣復雜且千變萬化。

不過東西方文明對于鹿角癡迷的目的不盡相同。在歐美文化中,對巨大鹿角的迷戀衍生出戰利品狩獵(Trophy hunting)。獵人們(以貴族居多)翻山越嶺到世界各地獵殺那些長著巨角的有蹄類,將它們的頭帶回釘在墻上,比誰的鹿角更大更重、角尖數更多。
馬鹿作為犄角最為巨大的鹿類,自然就成為了獵人們趨之若鶩的目標,這也導致了歐洲和北美馬鹿一度瀕臨絕跡。諷刺的是,戰利品獵人們在荒野追逐巨獸的過程中,建立起了人和自然的聯系。人們不想永遠失去馬鹿這樣雄偉的“對手”,這才推動了早期的自然保護運動。這就好比武俠小說中經常出現的情節:“我今天救你,是為了以后還有機會揍你?!?/p>

而在東方,人們迷戀的是沒長成的鹿角——鹿茸。馬鹿因其巨大的犄角成為全世界養殖最多的鹿種。人們還將不同支系的馬鹿甚至用馬鹿和梅花鹿進行雜交,以便產生更好的鹿茸(梅花鹿茸質量好,馬鹿茸個大)。決定什么時候切割鹿茸也是個技術活:切早了,鹿茸還沒長到最大;切晚了,鹿角鈣化,沒茸了。通常人們在最后一個鹿角主杈長出來之前開始切。
荒野的象征
除去上述功利性的因素,鹿本身就在各國文化中占據一席之地。與東亞的梅花鹿、北美的白尾鹿等苗條可愛,經常與溫柔、長壽、少女、兒童等因素相關聯的“小鹿”不同,馬鹿不管在哪里都代表著陽剛之氣。在美國、歐洲和西伯利亞的史前巖畫中,馬鹿都是重要角色;拉科塔印第安人送給每個新生兒一顆馬鹿的牙齒以示祝福;歐洲貴族們會把馬鹿的圖案畫在自己家族的徽章上;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有以馬鹿命名的Wapiti River和Wapiti Lake。

每年秋季雄性馬鹿宣示領地和求偶時發出的吼聲,與狼的嚎叫一起被公認為是最能代表北方荒野的自然之聲。而且每個亞種的馬鹿吼聲各有特色:歐洲馬鹿發出的雄獅般粗獷的咆哮,穿越層層樹木在森林中回蕩;北美馬鹿站在山頂草原上發出的尖厲長嘯,即使隔著十幾公里也能感受到其中包含的力量。
北美馬鹿的長嘯。音頻:Neal Herbert / Wikimedia

就在這此起彼伏的長嘯聲中,我意識到,也許這就是馬鹿對人類文明的終極價值——荒野的象征。無論是翻山越嶺追殺巨角雄鹿的歐洲獵人,還是用木頭制成的喇叭模仿雄鹿長嘯來守株待兔的印第安獵人,抑或是收取鹿茸的東亞農耕民族,無一不為它們的偉岸所折服,從而對荒野多了一份牽掛和留戀。

原標題:《這是寶冠雄鹿來自荒野的怒吼!》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