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機器,能換位思考嗎?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曾毅團隊充分借鑒認知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神經影像學等學科在思維揣測領域的研究成果,融合思維揣測的多尺度神經基礎,所涉及的腦區、腦區功能及神經環路,以及可塑性原理,利用脈沖神經網絡構建并實現了類腦思維揣測脈沖神經網絡模型,實現了機器人的自我經驗學習,并利用自我經驗實現對他人信念的揣測,及根據他人信念預測他人的行為,使機器人可以通過錯誤信念任務,獲得初步的類腦思維揣測/認知共情的能力。相關工作近期發表在Frontiers in Neurorobotics上。
曾毅研究員介紹,思維揣測作為一種高級認知功能,其神經基礎和神經機制尚未徹底研究清楚,如何結合現有研究基礎,探索其機制,構建兼具生物合理性和計算可行性的類腦思維揣測理論模型是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團隊借鑒已有的生物學發現,采用類生物神經元的脈沖神經元計算模型及具有生物合理性的可塑性計算模型對思維揣測所涉腦區進行認知功能建模,并詳細構建腦區間信息環路的連接結構,模擬了包括顳頂聯合區(TPJ, temporo-parietal junction),內側前額葉(mPFC,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在內的多個腦區及腦區間信息傳遞的通路,特別是額下回(IFG, inferior frontal gyrus)和顳頂聯合區(TPJ)的自我視角抑制、額下回(IFG)和腹內側前額葉(vmPFC, ventral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的自我信念抑制,如下圖所示。







針對未來的工作,曾毅研究員坦言:“機器人的類腦思維揣測算是我們課題組繼機器人通過類腦自我感知模型通過鏡像測試后的又一大膽嘗試,但是這仍然是萬里長征第一步,我們的計算模型還需要更多的思維揣測/認知共情心理學實驗去挑戰,使這個模型更完善、更扎實。我們正在嘗試突破更多的高級認知功能,希望這些努力能使我們向“結構機理類腦,認知功能類人”這一類腦人工智能的總體目標邁進,為突破通用智能的瓶頸奠定基礎”。
科普小貼士
錯誤信念任務(False Belief Task)是驗證個體是否具備思維揣測能力的經典心理學實驗,一項經典的錯誤信念任務“不透明-透明眼罩測試”(Senju et 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1)可以用來驗證18個月的幼兒是否具備理解他人信念的能力:首先將幼兒分為兩組,一組戴不透明眼罩,一組帶透明眼罩,兩種眼罩外觀相同,但透明眼罩沒有厚厚的中間層,因此是可以透視的;然后是眼罩熟悉過程,分別給帶著眼罩的兩組幼兒呈現不同的玩具,并問幼兒“xxx玩具(玩具的名稱)在哪里”,經過一段時間后進行測試。測試時給幼兒放一段視頻,視頻中有一個演員、一個木偶,一個玩具和兩個可以藏東西的盒子,盒子顏色分別為紅色和綠色,視頻分為熟悉試次和測試試次。熟悉試次1:木偶將玩具藏到綠色盒子中,然后離開場景,演員到綠色盒子中尋找物體。熟悉試次2:木偶將玩具藏到紅色盒子中,然后離開場景,演員到紅色盒子中尋找物體。測試試次:木偶將玩具藏到綠色盒子中,演員戴上眼罩,木偶將玩具從綠色盒子中拿出來,然后帶著玩具離開場景,最后演員將眼罩摘掉,視頻停止,記錄幼兒的注視方向。實驗發現,不透明眼罩組的幼兒會首先看向綠色的盒子,表明他們希望演員在綠色的盒子中搜索,說明他們可以正確理解演員對玩具位置的錯誤信念,仍然在綠色盒子中;透明眼罩組沒有明顯偏差,這表明他們沒有將關于某個特定位置的信念歸因于演員,因為物體已經從場景中移除,演員(如果她看到了木偶的動作)應該沒有足夠的依據來選擇一個盒子而不是另一個盒子。
封面:Kouzou Sakai
論文鏈接: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nbot.2020.00060/full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