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張雷:報紙中的市井北平
王柱宇(1895—1961),湖北荊門人,早年在《輿論報》《亞東報》報章等任編輯,以“無賴子”為筆名聞名于北京報界。1930年代起,在《實報》《世界日報》開辟訪談專欄,因其取材之精,采訪之深入,深受歡迎,連載數年而不衰。
近期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王柱宇所著的《北平藝人訪問記》《北平行當訪問記》;在前一部書中,記者兼名票王柱宇,遍訪1930年代北平各行各藝之“第一人”,如金石畫家齊白石、大鼓名家白云鵬、評書名家連闊如,以及梨園名家程硯秋、郝壽臣等。記人觀察入微,敘事不避瑣細,寫一人知一行,繪聲繪色,雅俗共賞,筆墨間一派舊京風貌躍然紙上。《北平行當訪問記》則是一部別致的北平百業錄。其所訪對象,既有傳統的當鋪和鏢局,也有現代的看守所和飯店,甚至寫到了貧苦人寄居的雞毛小店。這份深入城市肌理的行當訪問記,正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精致復雜又井然自生的舊京江湖。
本文系這兩部書的“前言”,由編者香港嶺南大學張雷撰文。
發現王柱宇
20世紀30年代,北平市民家中最常見的兩份報紙,一是《世界日報》,另一份則為《實報》。《世界日報》是由民國著名報人成舍我創立。成舍我(1898—1991),湖南湘鄉人,1913年開始記者生涯,1924年后開始創立世界報系。成舍我辦報的原則是“說自己想說的話,說社會大眾想說的話”,即以國民意見為意見,而不為一黨一派之工具。成氏不黨不私的辦報風格使他一生“本身坐牢不下二十次,報館封門也不下十余次”。《世界日報》創刊于1925年2月,立足北平,初為四版,后擴至十四版。1937年8月因抗戰被迫停刊,1945年5月復刊,至1949年2月最終停刊,前后共有十七年的歷史。
相對《世界日報》的大而全,《實報》則走小而精的路線。《實報》由管翼賢創辦于1928年10月。管翼賢(1899—1951),湖北蘄春人,早年留日,20世紀20年代步入新聞界。《實報》是一張四開小報,北平人稱“小實報”,其堅持小報大辦的原則,一版為國內要聞,二版為京味雜談,三版為社會長篇小說連載,四版為本市新聞。《實報》短小精悍,字字珠璣,價格便宜,而且辦報正派,不以低級下流媚俗,不用怪誕獵奇拉攏讀者。張恨水的小說、宣永光的《老宣瘋話》、張醉丐的打油詩,以及周日漫畫毛三爺都是為讀者稱道的欄目。因此,《實報》一紙風行。夏日暑熱乘涼,冬季圍爐夜話,北平市民總有一張“小實報”在手。其最高發行量曾超過十四萬份,為華北各報發行之首,執北平小報之牛耳。
1929年,《實報》在第二版開辟“每日叢話”的訪談專欄,作者名叫“無賴子”,日刊一篇千字文,發端于日常生活瑣事,結尾闡明一條哲理,文筆輕松而雋永,不避瑣屑,又不失嚴肅的態度,極受三教九流讀者歡迎,因此擁躉甚眾。據說北平人一日不看“談話”,便覺得若有所失,其魅力如同磁石,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讀者,即使畫壇殿軍齊白石、梨園耆宿余叔巖、杏林國手施金墨,都以讀“談話”為一大樂事。1941年,天津書局選取其中的109篇,結集出版,而主持“談話”的無賴子就是王柱宇。
王柱宇(1895—1961),湖北荊門縣人,與《實報》老板管翼賢為同鄉。早年來北京,先后在《輿論報》和《亞東報》等任編輯,以“無賴子”為筆名聞于北京報界。王柱宇的新聞風格,據其本人言:“我這人,沒有別的長處。所最自負的只是實和直。我在新聞界,混了二十來年,總是始終如一。拿起筆來,沒有寫一句屈心話,沒有撒過謊。”
20世紀30年代,北京各報的記者以及居于寸晷風檐的落魄王孫們,都是酒館柳泉居的常客。王柱宇風度翩翩,常穿紡綢長衫,手持折扇,每每借飲酒之名到柳泉居搜集各方信息。連淵博的周作人讀到王氏兩篇關于北平煙土的文章,都覺得很有價值。王柱宇在《實報》所辟的訪談話專欄,之所以連載數年而不衰,雅俗共賞,與其取材于茶館酒肆下層社會,并站在大眾立場為老百姓說話頗有關系。
王柱宇不僅嫻熟文章,而且精通皮黃,廣交名流。王的家鄉湖北荊門為漢調搖籃,他因此深諳漢調,學唱京劇可謂捷足先登,是北平的名票。1931年9月,北平記者水災籌賑會在中和劇院進行公演,王柱宇與平津各大報記者合演京劇《四郎探母》,觀者兩千余人。而王柱宇的妻子胡淑季,藝名福瞻云,也是被王捧紅的旦角。1936年秋,王柱宇等票友為慶賀馬連良在西長安街六部口修建的新新大戲院落成,聯袂彩唱傳統劇目《失空斬》,由王柱宇扮演諸葛亮,轟動一城。
作為游走在北平市井的文人和記者,除梨園行之外,王柱宇與舊京書畫界也頗有交往。例如齊白石曾為他鐫刻過名章。1934年,齊白石又為他作《中流砥柱圖》,圖中一石如擎天一柱,昂然獨立于海中,極目天際,紅日冉冉升起,與渾黑巨石形成強烈視覺對比,寓“柱宇”之意。2007年,蘇富比拍賣齊白石《中流砥柱圖》,畫中上款是王柱宇,落款鈐印為老齊。
抗戰前夕,王柱宇因其后妻福瞻云早年曾隨父學過中醫的關系,在家開設中醫診所,一時門庭若市,獲得很大利益。而且在《實報》談話欄目上,有關中醫的玄妙論述逐漸增多,并且聲稱發明一種精神診斷術,即不用望聞問切,尤其不用西醫的種種方法,得出病源,純用中藥,處立方劑。抗戰初期,王柱宇蟄伏北平,前妻告發他行醫騙錢,結果被日人驅逐出京,避居唐山、天津間。1946年,王柱宇不顧北平警察局禁令率先報道美軍強奸沈崇事件而名聲大噪,并引發隨后的全國抗議風潮。不過,王柱宇本人也因此遭到拘留,這卻為他在1949年之后贏得一線生機。
1950年后,王柱宇攜妻避亂于家鄉荊門縣,受聘為縣文聯顧問,協助縣文化館組建業余劇團,輔導京劇隊演出《武家坡》《三堂會審》等傳統戲。不久,北京市前門區政協將其召回北京,安排他當了政協委員。之后,他極力淡化自己的記者身份,偶爾為政協聯歡會演京劇,而生活日漸窘迫,老友齊白石所贈的《中流砥柱》圖幅也在1960年易手,轉入北京文物商店。1961年,王柱宇黯然逝世于北京。
王柱宇與“北平訪問記”
王柱宇以《實報》聲名鵲起,同時在《世界日報》兼職。王柱宇至遲于1930年便為《世界日報》工作,在商業界版設有“漫談”,后改為“漫言”,同時還負責報道菊訊。1931年起,王氏又在《世界日報》副刊《明珠》上連載《無奇不有》《擇女婿》和《與世沉浮》等長篇世情小說。1932年,王柱宇在《世界日報》創辦訪問欄目,專門采訪北京的藝人和行當,如同《實報》的“談話”欄目。只是“談話”側重于議論,而“訪問”專注于對話。
1928年之后,政治南渡,北平洗盡鉛華,剩下數朝積累的深厚文化底蘊。王柱宇癡迷北平的市井煙火,進行社會調查。王柱宇閱覽豐富,妙筆生花,深諳市民之道,憑借強大的社會網絡,游刃有余地行走在北平市井之間,訪問社會百業。王柱宇起初自定的訪問范圍是名人、名地和名事。譬如焦德海、沈三屬“名人訪問記”;花市訪問記之類屬于名事訪問記。這類訪問記著眼之處,注重興味和常識,而兼及故事。之后,王柱宇的訪問開始不避瑣細,雅俗共賞,既有舊時人物訪談,也著墨販夫走卒,一派舊京風貌躍于紙上。
關于北平的藝人訪問記,王柱宇擇立的標準是:一以藝術或技術為良好資料;二被訪問之當事人,以第一人為限,即所訪問藝人為行業翹首。因此,所訪之人往往被視為行業第一人,爭端也由此而起。例如象棋國手那健庭的訪問記刊出之后,另一象棋名家張德魁認為那氏一派胡言,要求停止刊載,并且約戰那健庭。又有涉及怪奇虛幻的描寫如太極名家李伯英,意如小說傳奇,真假莫辨尚請讀者鑒別。

王柱宇對于藝人的訪問角度有時令人出其不意。1935年,梅蘭芳應蘇俄文化委員會之聘出國獻技,轟動一時,而報章所載半屬宣傳性質,不免夸大其詞。為了追求個中真相,王柱宇訪問梅蘭芳的琴師,即有“胡琴圣手”之稱的徐蘭元,連載五十余天,以琴師的角度講述北平梨園界。例如徐蘭元隨梅蘭芳去蘇聯演出,他點出當地的平民之苦,特別是華人的遭遇。一介琴師對蘇俄社會的觀察,竟然超越許多同期歐洲著名學者的蘇俄之行。
對于北平的行當,王柱宇的訪問既有傳統的當鋪和鏢局,也有現代的看守所和飯店。不過相對于訪問藝人,訪問北平市井行當往往更難。正如王的友人所言:“訪問事業,訪問表面易,訪問里面難。訪問官廳易,訪問下等社會難。訪問官僚易,訪問平民難。蓋任何一種之情形,有表面與里面。而表面情形,非奉公守法不可。里面情形,不免作奸犯科。若從事訪問,則其里面,不肯告人矣。”因此,王柱宇的市井行當訪問往往更有價值。例如北平的雞毛小店和妓院“如此下處”的訪問甚為難得。總之,王柱宇的訪問記涵蓋北平的代表藝人和行當,以傳神的手法,展現了一個精致復雜,而又充滿底蘊和煙火的舊京江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