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90后,奔向而立的焦慮與真實

即將走到“而立”這個標志性年歲的第一批90后群體,在過往的三十年,成長為了怎樣的一代人?在由澎湃·鏡相出品的這本非虛構作品集中,我們看到:90后一代人與時代鐘擺共同震蕩的痕跡。有人如駱駝祥子般,在大都市尋求安身立命,也有人遺世獨立,不懼于做出令世俗之人訝異的決定。這群90后豐富、完整、強韌,已經成為帶著新傷舊疤的人間頂梁。
在第十五期“有書看·有話說”活動中,我們選出了四位讀者并寄出《恍然而立》一書。他們中,有身為文字工作者的90后,被書中真誠的敘事打動;也有于非虛構作品中尋覓指引的讀書人,忽略年齡攜帶的一地雞毛,只管上路。
第15期書目:《恍然而立》

期待分:9.0 讀后分:8.5
作為九零后的一員,我也深感時代的快速變化以及這種變化下我們心境的成長。作為一名影視創作者,十分期望能夠接觸到更多同齡人的經歷和生活,來了解現當代最主流的年輕人所面臨的困境以及他們的出口。
——Frankaa
在得知澎湃·鏡相出版了《恍然而立》之后,我便立馬在其公眾號下留言,隨后幸運的得到了一本贈書。之所以十分想讀這本書,一是因為自己也處在一個快速走向而立之年的階段,還因為對于同齡人之間所發生的具有現代記憶的事情的好奇。
如今的“三十而立”似乎有點被曲解。孔子所說的“立”顯然指的不是成家立業,而是“立于禮”(《論語·泰伯》),這看起來是對人們禮儀規范的要求,但如果僅僅這樣理解似乎也顯得不合時宜。
或許所謂“成人”是對“立”的一個比較模糊又寬泛的界定。
于是我懷著觀察第一批90后是否“成人”的心態,開始了這本書的旅程。
如果用非虛構寫作的要求去看每一篇文章或許是有些苛刻的,這些簡短的敘事更像是每個作者對自己三十歲之前人生重要節點回憶的一次日記式書寫,有的極力復盤過去,有的興奮描述現在。從語言角度來說大部分文字是散漫的,或者說有一點隨意性在其中,所以讀起來很快,就像一個朋友在跟你講他所經歷的故事。
其中能打動我的點多數在于散布在這些隨性文字中的某種感受,以及一些難得的特殊情感經歷。這就不得不回歸到之前對“立”的考慮,到底什么才是符合了我們所謂“成人”的標準,來以防我們的閱讀落入淺薄的情感感受中。
必須肯定的是,《恍然而立》中的每個人都真誠面對自己和過去。這些散文式或日記式的文字在某種程度上也證明了,對過去進行帶有邏輯和鋪排的敘事是十分困難的,能做的或許只有記錄那些記憶的碎片和感受。因此,如果你想要得到一篇篇深刻的人物剖析文章,免不了要失望。但所有的這些真誠,已經能夠讓人體會到,第一批90后在尋找方向的路上究竟發生了什么酸甜苦辣,以及他們人生重要的轉折點。
其中我最喜歡文章是《在童書的世界里長大》。可能同樣作為文字工作者的緣故,對于文章中所描述的堅持的精神倍感敬佩。更重要的是,我能從中窺探一個赤誠的女生真的在與童書戀愛,而她對童書的理解,也深深的吸引我重新去閱讀和理解這種文學類型。
期待分:7.0 讀后分:8.0
漸漸發現找尋人生的意義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困惑之源,但我也想問,找尋本身是否就是人生的意義呢?每個人只能活一次,所以我們很怕走錯路,很怕沒有嘗試其他選擇而遺憾,從非虛構作品里看人生百態,可能會對上述困惑和遺憾有一點點解答和指引。
——恩加一
原來三十并不一定能“立”,也不是必須要”立“,由來已久的三十而立的主張和我們由此從小產生的對三十而立的幻想,讓在外奔波的大多數年輕人都顯得更加艱難和窘迫。
在三十之時,有人四處漂泊,奔波之后,再回到原點,承認平凡,或許長輩會說你早該醒悟,就不必如此浪費時間。但我想正是飄零不定的日子,讓他們能夠尋找答案,認識自己,從而讓一切都更加真實而令人信服,因為它去除了自己對放棄探索的憂疑和安于現狀的不甘。
有人在三十才找到自己內心所愛,也依然有人處于迷茫困頓之中。我們總是想著,換一種出身或選擇,生活會不會容易很多?由此產生很多對過往的遺憾和對原生家庭的不甘。但其實留學生要面對更艱難的海外求職市場,北京本地人也有著環內環外的差距。每條路都有著難以言喻的艱辛。小時候總聽大人說,好好學習,上個好大學,后半生就可以無憂無慮了。直到自己讀完大學才知道,沒有哪一條路是一勞永逸的,幾乎所有選擇都是不歸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重頭再來的底氣和勇氣。
或許時間和年齡并不能治愈一切,一地雞毛和起伏不定并不會在某個時間點突然消失。所以現在二十歲的我并不期待自己三十而立,而是告訴自己,人生不論在哪個階段,都是未知的旅程,只管上路即可。

VCG
期待分:8.5 讀后分:7.5
我是一名記者,報道領域是足球。內心對非虛構的紀實類寫作無比向往,對世界每個角落的真實故事充滿認識的渴望。
——李爾遜
我們90后這一代,終究不疼不癢、沒皮沒臉的而立了
意外的得到了這本書。于是,翻開,打算從一個個90后的非虛構故事中,讀它個痛快。
結果是,并沒有很痛快。
這種不痛快和失望,是有兩個層面的解釋的。
第一是技術層面,因為我本人是一名工作數年的體育編輯、記者,也非常喜歡非虛構類的深度報道,雖然業務不對口,但在這個領域還是有一定閱讀量的。另外就是【鏡相】作為澎湃新聞的非虛構品牌,我對這本書的業務水平還是有很高期待。
但很遺憾,我個人覺得《恍然而立》中的絕大多數篇章都談不上深度,只是偶爾會讓我有被觸動的感覺。因為我覺得深度報道最大的魅力應該是對人性的挖掘足夠深入。在日常媒體報道環境中,我們見多了聽多了那種敷衍、淺嘗輒止的訪談,深度報道的魅力就是敢于提及一些刺痛人心的話題,敢于直面一些其他新聞業務中不敢面對的問題。
這不是一本非虛構文集就能解決的問題。
第二是閱讀體驗層面。這部文集的篇章我是跳著讀的,因為有一些篇章,不疼不癢的程度太高,以至于實在沒有閱讀下去的興趣。我沒有去了解這本書的創作過程,是專業采編人員創作,還是征稿而來的,只是覺得其中有一些篇章,太平了。
文似看胸不喜平,雖然有一些人鐘情于平胸,但大部分的文章還是有一些波瀾好。我個人是覺得非虛構寫作在確保真實性的基礎上,可以進行適當的故事寫作的操作,不然很難保證讀者把這個故事讀完。
當然,這部文集中還是有一些故事本身很有獨特性和時代特征的,也看得出編輯過程中有選擇性的創作。比如女數學家追星、數度復讀的藝考生、切掉“棒棒糖”的女生、還有一個90后出家和尚的故事。讀完這些故事,你就會覺得,90后還是很有趣的。
更多的90后,在循規蹈矩著。這也是我覺得這部文集解決不了的地方。
90后們,我們這一代人,在飛速發展中崛起的國家長大,父輩們在改革開放的浪潮初期中拼殺,為我們開創出一個物質和精神已經極大提高的社會環境,于是,我們就這樣在不痛不癢的故事中長大了。
所以我覺得現代社會不應該再講三十而立這個提法,我們雖然三十了,但還很恍然。
期待分:8.9 讀后分:8.7
三十而立的話題和年輕人的困境,是社會各界都應該面對和思考的社會問題,不應該是逃避和遮掩的區域。
——sharon
疫情還未來臨時,24歲的我在上海高校讀研,專碩不提供住宿,只能住校外,坐公交上下學。
我時常放空自己,坐在公交車上戴著耳機聽爛熟于心的歌曲。五角場繁華的商圈從眼前滑過,我早已不為所動。我還記得剛開學不久時,與一位相熟的同學同去外灘看夜景,走累了坐在石凳上看對面的燈光璀璨。我曾有點激動地對同學說:“這些繁華的燈光,讓人想跟這個城市產生聯系,想在這個城市真正留下些什么。”
讀研之前,我鐵了心要留在上海。畢業后戶口和工作不是問題,只要家里出一筆首付,自己還貸就可以了。然而幾個月過去,我想要逃離上海,也明白為什么那么多年輕人“逃離北上廣”。一筆首付,花掉父母大半輩子的積蓄,自己又背上幾十年的貸款。專業對口的工作賺不了太多錢,我要在上海省吃儉用幾十年,變成大城市里的老年人。與其如此,不如選一個二三線城市,輕輕松松交首付還房貸,賺得少一點,生活壓力小許多。

VCG
很多人說當代年輕人沒吃過苦只知道享福,可這真的是一個能享福的時代嗎?年輕人需要三四十年的時間才能在北京上海真正擁有一套還完房貸的房子,剛畢業不久的年輕人蝸居在合租的出租屋,加班、吃外賣都是常態,一頓飯起碼要25元。
大部分中國人,包括我自己,都習慣了忍耐和等待。我們都認為當下的艱難能帶來以后的快樂。可是一路忍著艱難走過來,好像走到了人人羨慕的地方,我的快樂卻消失殆盡。我們根本就沒有活在當下,我們的忍耐都是為了未來,可所有的未來都是由當下組成的。
一直流行在當代年輕人中的“喪”情緒是有原因的,“喪”不是自愿的情緒,而是對生活失望后的無可奈何。中國確實很強大,我們的文化宣傳也足以鼓動民眾的愛國激情。但是國家是由每一個個體組成的,人們的眼睛不能只盯著整體,不顧及個體在時代浪潮中的沉浮。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其實大家都在非常努力地生活著,但是我們的焦慮和困境也是真實的。記錄真實,表現真實,不僅僅是為了發泄和吐槽,它更是我們和社會各界都應該面對和思考的社會問題,這不應該是逃避和遮掩的區域。
* 感謝本期有書看·有話說讀者Frankaa、恩加一、李爾遜、sharon的用心反饋。
整編 / 胡雅婷 實習生 吳雨晴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