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更年期激素治療的那些擔憂
原創 許新 阮祥燕 阮祥燕醫生
更年期為什么要進行激素補充治療?
沒有女性不擔心年華的老去。我國13億人口中女性占一半以上,每位女性都會經歷更年期,隨著人類的進步,生活水平提高、醫療條件改善,女性壽命逐年增長,甚至生命的近一半都要在絕經中度過。
在此期間,因為女性卵巢功能衰退所導致的內分泌失衡,特別是雌激素的進行性、波動性下降,可以產生一系列影響生活質量的癥狀或慢性疾病。若不妥善應對,會大大影響女性的生活質量,這個影響可能會持續幾十年。

對于這些影響到女性正常生活、甚至給健康帶來威脅的“生理現象”,我們應該適當進行干預了。絕經激素治療(MHT)可以有效地緩解和治療這些癥狀和疾病。
那么哪些情況需要治療呢?
絕經相關癥狀
● 血管舒縮癥狀(潮熱、出汗)
● 睡眠障礙、疲乏
● 情緒障礙(激動、煩躁;焦慮、緊張或抑郁)
● 心悸、假性心絞痛
● 感覺障礙(冷、熱、痛、麻)
● 皮膚蟻行感
● 泌尿生殖道萎縮相關問題(陰道干澀、性交痛、尿頻、尿急、尿痛)
● 骨質疏松(低骨量、腰背酸痛、脊柱變形等)
激素治療為預防絕經后骨質疏松的有效方法之一,包括有骨質疏松癥的危險因素。
合理地選用MHT可令有適應證無禁忌證的女性顯著提高生活質量,預防慢性疾病發生。但需在醫生指導下,切不可隨意使用。
更年期補充雌孕激素會發胖嗎?
很多女性“談激素色變”,尤其對于激素影響體重方面,存有深深地疑惑,主要還是因為大眾并不了解激素是什么。
激素是人體內分泌細胞合成的一類化學物質的總稱。
生活中我們常接觸的激素類藥物主要有三大類,腎上腺糖皮質激素類、甲狀腺激素類、性激素類藥物。人們常常談之色變,應用之后出現“滿月臉”,“水牛背”,“肥胖”的是糖皮質激素,多用于免疫相關疾病。
那么雌孕激素會不會影響體型呢?
為了治療更年期癥狀使用雌孕激素,多數情況下有助于體重控制,而不是長胖。這與激素的生理作用相關。主要由卵巢分泌的雌激素除了促進女性生長發育,維持月經,還可以調節人體營養物質代謝。
當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就會出現糖代謝減低,蛋白質合成減慢,脂肪組織堆積,體脂率增加,并且常伴隨著脂肪分布的改變,主要堆積在腰部、腹部,“水蛇腰”逐漸變成“水桶腰”,甚至有了幾層“游泳圈”。
大量研究表明,絕經期女性進行激素補充治療,有助于改善糖、脂代謝,減輕絕經后的胰島素抵抗,降低空腹胰島素和血糖水平,瘦素分泌增加,調節全身脂肪分布,從而保持健美的身材。
當然也有部分女性在激素補充治療早期體重略有增加,這與用藥后更年期癥狀緩解(情緒障礙,失眠等),食欲增加相關。經過飲食和運動控制即可恢復。
更年期激素治療是否容易致癌?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激素治療中的雌孕激素定義為“可致癌物”,但是國際絕經學會和國際婦科內分泌學會卻不贊成此觀點。

激素治療與乳腺癌
乳腺癌的確是我國女性癌癥的第一位,是激素依賴性腫瘤,病因不清。
月經初潮早(<12歲)、絕經晚(>55歲)、未婚、未育、晚育、未哺乳、肥胖、長期過量飲酒、攜帶與乳腺癌相關的突變基因等是乳腺癌的危險因素;
另外,乳腺癌家族史也是乳腺癌發生的危險因素,所謂家族史是指一級親屬(母親、女兒、姐妹)中有乳腺癌患者。
但是具有以上高危因素的女性并不一定患乳腺癌,只是患乳腺癌的風險比正常人高,生活環境因素、如精神因素等可以人為控制的因素在乳腺癌發病中也同樣重要。

乳腺癌患者,特別是雌激素受體(ER)陽性者,如果用雌激素治療,復發的風險明顯增高,故乳腺癌患者是激素治療的禁忌,乳腺癌雌激素受體陽性者,如果緩解更年期癥狀,可給予不含雌激素及類雌激素的中成藥物(如坤泰膠囊等)或植物藥(如莉芙敏等)等非激素治療的方法。
總之,雌、孕激素不是致癌物質,如果患者沒有乳腺癌存在,不會誘發乳腺癌,如果有已經存在的乳腺癌,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應用了雌激素或雌孕激素,會促進乳腺癌細胞的快速增殖。
故女性在進行激素治療前一定要進行全面的安全性檢查,排除了激素治療的禁忌證后才可以進行激素治療。
所以,大家不要緊張,對正常女性而言,機體有很好的免疫力,不會輕易得癌的。激素治療即使乳腺癌風險增高,風險也非常低,絕對風險增加(低于0.1%)。
有研究顯示,因激素治療中的規范性檢查,即使出現乳腺癌,因其發現的早,預后會更好。激素治療中一定要結合每個人的情況,進行個體化的治療。
激素治療與子宮內膜癌
單純性雌激素治療,不聯合應用孕激素可導致子宮內膜癌的發病風險增加;
雌激素、孕激素連續聯合治療可抵抗雌激素效應,明顯降低子宮內膜癌的發病風險。
醫生在為患者制定方案時,會根據患者情況,評估健康風險,添加孕激素,從而抑制子宮內膜增生或使其周期性脫落。
激素治療與卵巢癌
絕經激素治療藥物中雌激素劑量很小,并且多為天然雌激素,導致卵巢癌的風險非常小。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使用單純雌激素治療小于10年,卵巢癌發病風險未增加,而超過10年發病風險輕微升高。
家族史和BRCA基因突變是卵巢癌的高危因素。
因此,在醫生嚴密評估患者情況之后,選擇適宜的方案和療程是相對安全的。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