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帶殘疾孩子看世界,一對暖心母子“為愛行走”
原創 周文平 婚姻與家庭雜志 來自專輯最美家庭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志(ID:hunyinyujiating99)
今天是第四次全國殘疾預防日
這一次,小婚家將帶你做客
2019年全國“最美家庭”中的一家
——潘龍銀家庭
從開始幫助兒子到后來幫助殘疾孩子
這家人在“為愛行走”的道路上綻放著溫暖的光芒
——小婚家
南京珍珠泉風景區,“走”來一群特殊的孩子:
有的走得跌跌撞撞,好像剛學步的嬰兒;
有的坐在輪椅上,脖子上掛著水杯;
有的反應遲鈍,目光呆滯……
游客們紛紛投來好奇的目光,領隊潘龍銀卻毫不在意,大聲說:“孩子們,我們來一起拍手,看看有什么奇跡發生!”
孩子們紛紛拍手,只見一串串珍珠似的水泡從泉眼里不停地冒上來。“哇,好神奇!”“太漂亮啦,比珍珠還美!”他們的眼里閃著光,一邊歡呼一邊更加用力地拍手。一旁陪同的父母們看著眼前的這一幕,有的人欣慰地笑,有的人感動地哭。
潘龍銀完全能理解這些父母的心情,因為她也有一個這樣的特殊孩子。
01
媽媽和腦癱兒子
潘龍銀的兒子趙文杰8個月大時,被確診患有腦癱。親朋好友都勸她放棄治療,可她是一個不信邪的媽媽,堅持抱著兒子四處求醫。

因為醫生為病人按摩時不允許他人在場,如果后面沒人排隊,潘龍銀就請求醫生:“您幫忙再多給我的孩子按幾分鐘吧!”幾分鐘對一個殘疾孩子來說很寶貴,醫生能理解媽媽的心。
潘龍銀趁機和醫生聊聊天,醫生便告訴她怎樣把孩子的頭擺正,怎樣為他揉胳膊、捏腳……她認真地觀察醫生的按摩手法,默默記在心里。
回家后,潘龍銀開始按照醫生的手法給兒子按摩。因為力道拿捏不好,剛開始時經常弄得孩子哇哇大哭。
爺爺奶奶心疼孫子,指責潘龍銀:“他是個殘疾孩子,有你這么狠心的媽嗎?”
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潘龍銀何嘗不心疼?“正因為他是殘疾孩子,我才這樣對他。他現在有我們照顧,將來我們老了他怎么辦?”潘龍銀苦口婆心地勸說公婆,但沒人理解她,就連丈夫趙勝利也站在父母一邊。
她毫不退縮,制定了嚴格的計劃,堅持每天早晚幫兒子按摩,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隨著手法的嫻熟,兒子漸漸適應了她的按摩。
兒子5歲那年的除夕夜,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準備吃年夜飯,潘龍銀突然發現兒子不見了。“剛才還在這兒呢!”大家慌了神,趕忙四處尋找。只見院子里,小文杰正推著煙花筒一瘸一拐地向前走。
“天啊!他會走了?我兒子會走了!”潘龍銀激動地抱起兒子,小文杰指著天上綻放的美麗煙花,“呀呀”地咧著嘴笑出了聲。那一刻,全家人抱頭痛哭,家人也終于理解了她的良苦用心。

兒子上小學后,因為有爺爺陪讀,潘龍銀就放心地去上班了。一天放學回家,趙文杰心情很低落:“媽媽,我不想上學了!”“大家都罵我瘸子……”趙文杰的眼里含著淚。

為了幫兒子融入集體,潘龍銀不再讓爺爺陪讀,同時請求老師的幫助。老師在課堂上告訴孩子們要關心愛護趙文杰。從此,同學們不再排斥他,他的性格越來越開朗,學習更有勁頭,還多次獲得獎狀。

有的孩子很久不換衣服,身上散發著難聞的氣味;
有的孩子頭發蓬亂,長長的指甲里滿是污垢;
嚴重的腦癱患兒,只能每天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一望就是一整天……
陪伴兒子一路走來,潘龍銀能深刻體會到殘疾人家庭的不易和殘疾孩子的孤獨。
2014年,趙文杰進入中華職業技術學校學習網絡維護與管理,不用媽媽操心了。
潘龍銀有了時間和精力,當年就找到5個殘疾家庭共同組建了“為愛行走”的微信群。她希望大家不僅可以交流照顧孩子的經驗,也可以帶著孩子們一起出去玩玩,看看外面的世界。
02
“為愛行走”
幫助殘疾孩子看世界
為了擴大“為愛行走”公益組織的規模,幫助更多的殘疾孩子,潘龍銀購買了很多生活用品給村里的殘疾人家庭送去。
開始,沒有人理解她,殘疾兒童的父母直接擋在門口,“你這是干什么?快拿回去,我們不需要!” 潘龍銀想到一個辦法,帶上兒子一起去殘疾人家庭做公益。

“媽媽,累死了,我不想去了……”本來就腿腳不便的趙文杰拎著禮物跟在媽媽身后走了大半天,忍不住抱怨。
潘龍銀卻不為所動:“媽媽已經把電話打過去了,答應別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
到了殘疾兒童強強的家里,潘龍銀指著兒子對強強媽說:
“你看,我的兒子也是殘疾人,所以,我理解你的不易。咱們抱團取暖,共同努力,讓孩子們正常生活多好啊!”
看著陽光清爽的趙文杰,強強媽終于同意加入潘龍銀的公益組織。
“媽媽,我下次不來了,強強的身上好臭……”回家的路上,趙文杰捂著鼻子,一臉嫌棄。潘龍銀看了一眼兒子,語重心長地說:“當年,如果不是媽媽堅持每天給你做康復訓練,你也會和他一樣。”
趙文杰低下頭若有所思:“還是我媽媽好,下次我還陪您來!”有時候,孩子長大只是一瞬間的事情。

從孩子6歲開始,潘龍銀就開始給予她關心幫助,買日用品、送生日蛋糕、為她按摩。
一天,韓韓竟然怯怯地對潘龍銀喊:“媽媽!”潘龍銀緊緊地把她抱在懷中,“韓韓棒棒的,咱們努力訓練,媽媽帶你去旅游!”
潘龍銀并不是隨口說說,隨著越來越多的家庭加入“為愛行走”公益組織,她決定和這些父母一起,帶著孩子們走出封閉的世界,去擁抱外面的天空。
帶普通孩子出行都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帶殘疾孩子出行就更是難上加難。第一次出行,潘龍銀提前一個月就開始做準備:
她首先考察哪些景點適合哪類孩子,智力障礙的孩子需有父母陪同,肢體殘疾的孩子不能走太遠;
為了保障每個孩子的安全,還要提前為孩子們買保險;
叮囑父母為孩子帶上必需的物品和藥品;
她自己還買了充足的水和零食,讓孩子們渴不到餓不著。
“對這些特殊的孩子,我必須考慮全面,要不好事變成壞事,我就成罪人了。”第一次出行的前一晚,潘龍銀既興奮又緊張。
2014年7月,潘龍銀和家長們帶著7個孩子到珍珠泉游玩。南京的珍珠泉是有名的風景區,珍珠泉源頭的泉水自池底巖縫中涌起如串串珍珠,因而得名“珍珠泉”。更好玩的是游人如果在泉邊擊掌唱歌,水珠會冒得更歡。
在家中關得太久,出來放風的孩子們都興奮得手舞足蹈,就連一直面無表情的蓮蓮也開心地親吻身上的水珠。蓮蓮因為智力低下而被父母嫌棄,父母生二胎后更無暇照顧她,弟弟還學媽媽的樣子叫她“呆子”,這讓她愈發自卑,不和任何人說話。
潘龍銀知道后勸說蓮蓮媽:“你不能這樣教育孩子,你自己都不尊重、愛護女兒,將來弟弟會尊重、愛護姐姐嗎?”蓮蓮媽從此對女兒多了關愛。
“看,蓮蓮笑了!”潘龍銀用胳膊碰了碰一旁的蓮蓮媽。蓮蓮媽擦擦眼淚,一把摟過女兒,心中既高興又愧疚。
2015年國慶節放假,潘龍銀又組織同村的5個殘疾人家庭去紅山動物園、玄武湖游玩。
聽著孩子們見到小動物時的歡呼聲,看著孩子們在草地上歡快地打滾兒,潘龍銀愈發堅信帶孩子出來看世界的做法是正確的。
2016年夏天,在家長的陪同下,潘龍銀帶領十幾個有智力障礙的孩子騎自行車到南京眼、綠博園游玩。
她為大家訂購了統一的運動服,還帶著孩子們吃西餐。南京眼是長江上首座觀光步行橋,橋上羽翼般斜拉的鋼索振翅向上,就像豎琴的琴弦。孩子們你追我趕地穿行其間,猶如在琴弦上跳躍的音符。誰跑到前面就會停下來等后面的,一路上互相幫助,井然有序。“沒想到這些孩子竟然變懂事了!”父母們興奮地對潘龍銀說。
孩子們能夠重新被父母接納和認可,這是潘龍銀最想看到的事情。
03
陪媽媽做公益
身殘卻心暖
由于經常和媽媽一起出行、做公益,趙文杰的身心都得到了鍛煉,性格開朗,體能也增強了。在2015年南京市舉辦的殘疾人運動會上,他獲得田徑100米和200米兩項冠軍。

潘龍銀為兒子感到驕傲。直到電視臺來家中采訪,趙勝利才知道妻子一直在帶兒子做公益,“哈哈,我說家里的賬怎么總是對不上呢?”
2017年,趙文杰畢業了。因為語言不暢和腿腳不便,在找工作時頻頻碰壁。
潘龍銀看到蘇果超市在招工,便陪著兒子去應聘。“你們下次再來吧!”一看到文杰的情況,工作人員就委婉回絕了。“我兒子能干這些工作,求您給他一個機會吧!”她帶著兒子先后跑了6次,工作人員終于被這位母親的執著感動,錄取了趙文杰。
這次招工一共有149人報名,只錄取了27人,趙文杰是唯一一位報名的殘疾人。當工作人員最后念到趙文杰的名字時,潘龍銀和兒子抱頭痛哭,她說:“這個社會沒有拋棄你,你要加油干!”
趙文杰在超市負責外場維護,整理購物車、儲物柜,進行垃圾清理等。一天,潘龍銀突然接到超市店長的電話,讓她到超市去一趟。她的心里“咯噔”一下,一定是兒子出了問題,連忙跑了過去。

原來,趙文杰看到一位老奶奶帶著小孫女拎著很多東西從超市出來,連忙跑過去幫忙,他一瘸一拐地把祖孫倆送到車上才回來,這一幕正好被店長看到。“現在這樣有愛心的孩子少了,您教育得很好,同事們都夸他工作認真負責!”店長把趙文杰夸了一通,潘龍銀心里甜甜的。
潘龍銀教育兒子的事跡被廣為傳播,2018年,“黃絲帶”助殘組織找到她,讓她負責給12名殘疾孩子上課。

“媽,今天店長讓我去看電梯了!”每天下班,趙文杰都會跑到辦公室來找媽媽匯報一天的工作,這已經成為母子倆多年的習慣。潘龍銀也會向兒子講述自己一天的經歷。“您不要對人家像對我那樣狠,他們都是可憐的孩子!”趙文杰還經常開玩笑地“警告”媽媽。
2019年,這個有愛的家庭被全國婦聯推選為“全國最美家庭”。
潘龍銀說:
“其實更多時候,都是兒子在感染我、鼓勵我和支持我。這個孩子降臨到我們家,是不幸更是萬幸。如果不是他,我可能到現在都不知道殘疾人家庭的艱難。”
她希望自己的經歷能夠為更多的殘疾人家庭帶去微光和勇氣。
2020年春節期間,新冠疫情暴發。
按規定殘疾人不允許上一線工作,可趙文杰卻成了“最美逆行者”,主動要求為顧客測量體溫,“我年輕,我不上誰上?”潘龍銀為兒子穿上一次性雨衣,叮囑他千萬小心。趙文杰說:“您看那么多醫生、護士勇往直前,什么都不怕,我怕什么呀。”

丈夫趙勝利是小區保安,負責登記、檢查、測體溫,一家三口都勇敢地奮戰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
每個人來到世上都肩負著一定的人生使命,從開始幫助兒子到后來幫助殘疾孩子,這家人在“為愛行走”的道路上綻放著溫暖的光芒。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志:中國情感幫助全媒體平臺,關注女性自我成長、親密關系維護。溫暖風趣,與你聊聊愛情婚姻那些事兒;專業理性,力邀眾多心理咨詢師,為你解答情感困惑;線上線下,微課沙龍情感陪護。(微信/微博/今日頭條:婚姻與家庭雜志)本文圖片來源網絡,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編輯:付洋
審核:鄧芳
投稿郵箱:1902938735@qq.com
轉載及商務微信:jiaodanhong003
親愛的小伙伴,
微信改版后還找得到我嗎?
原標題:《帶殘疾孩子看世界,一對暖心母子“為愛行走”| 最美家庭》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