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
- +169
講武談兵|韓國欲建造戰略核潛艇,對東亞戰略平衡有重要影響
近日,韓國國防部在最新公布的《2021—2025年國防中期規劃》中,首次明確提出要建造一型水下排水量達到4000噸級的中型彈道導彈核潛艇,引起了外界的高度關注。
我們知道,核潛艇的技術門檻是相當高的。迄今為止,只有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和英國這五大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才具備設計和批量建造核潛艇的實力。印度雖然在2009年實現了首艘國產核潛艇“殲敵者”號的下水,但是直到2016年才服役,而且后續艇的建造依然遙遙無期。所以,印度只能算是“一只腳邁進了核潛艇國家的門檻”,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核潛艇俱樂部”成員。
那么,韓國為何要如此執著地建造核潛艇?韓國有可能得到哪些國外技術幫助?

經過近30年的發展,韓國潛艇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為建造核潛艇奠定了基礎。圖為韓國“安昌浩”級彈道導彈潛艇
韓國為何要建造核潛艇
韓國海軍在水面艦艇以及潛艇裝備發展上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目標和對手,就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由于韓日之間長期存在獨島(日本稱“竹島”)領土以及領海之爭,再加上朝鮮人民軍海軍實力原本就比較弱小,韓國海軍便一直將日本海上自衛隊視為最具威脅的潛在對手。這一態度反映在韓國海軍裝備建設上,就形成了一個看似簡單粗暴的原則:日本海上自衛隊擁有的艦艇,韓國海軍也要有,而且還有更大。而日本海上自衛隊所沒有的艦艇,韓國海軍更要得到。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最近30年中,韓國海軍與日本海上自衛隊展開了一場“心照不宣”的艦艇軍備競賽:日本海上自衛隊在1993年擁有了第一艘“金剛”級宙斯盾導彈驅逐艦,韓國海軍便傾全力在2008年得到了第一艘“世宗大王”級宙斯盾導彈驅逐艦,而且噸位和垂直發射單元數量都遠超前者。同樣,日本海上自衛隊“大隅”級兩棲船塢登陸艦在1998年服役后,韓國海軍在2007年便裝備了噸位和作戰威力更加強大的“獨島”級兩棲攻擊艦。
但是,由于綜合國力上的差距,韓國海軍大型水面艦艇的建造和服役總是“雷聲大、雨點小”,無法與日本海上自衛隊進行長期的較量。比如,“世宗大王”級宙斯盾導彈驅逐艦原本規劃為6艘,結果只建成服役了3艘。“獨島”級兩棲攻擊艦的最初規劃為4艘,同樣也被腰斬。
而日本自衛隊在長期穩步的艦艇發展規劃中,一直保持著對韓國海軍的領先優勢,在擁有了4艘“金剛”級和2艘“愛宕”級宙斯盾導彈驅逐艦后,又將新增2艘“摩耶”級宙斯盾導彈驅逐艦,數量超過“世宗大王”級宙斯盾導彈驅逐艦的兩倍。

“安昌浩”級水下排水量達到3700噸
那么,韓日兩國在常規潛艇上的差距,則比水面艦艇更為明顯。韓國海軍現役9艘“張保皋”級常規潛艇和9艘“孫元一”級AIP潛艇均為從德國引進技術建造的,前者為209/1400型,后者為214型。而第三代水下排水量達到3700噸的“安昌浩”級AIP潛艇目前只建造下水了1艘,預計今年交付韓國海軍。
相比之下,日本海上自衛隊現役常規潛艇達到了21艘,包括10艘水下排水量達到4200噸的“蒼龍”級AIP潛艇和11艘水下排水量達到3900噸的“親潮”級常規潛艇。不僅數量超過韓國海軍,日本海上自衛隊現役常規潛艇的噸位也都普遍大于前者最新的“安昌浩”級AIP潛艇。而且,日本防衛省還在研發最新一代29SS型AIP潛艇,雖然噸位相比“蒼龍”級并沒有大幅增加,但是號稱要打造世界上“最安靜”的潛艇。可見,29SS型AIP潛艇的總體技術性能與實力將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在這種情況下,韓國海軍已經無法繼續在常規潛艇領域與日本海上自衛隊相抗衡,于是“劍走偏鋒”,想到選擇發展核潛艇這一道路。因為日本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不能也不敢擁有核動力艦艇,而韓國恰恰沒有這方面的局限性。而且,核潛艇才是真正意義上“不依賴空氣航行”的潛艇,其較大的水下航速、近乎無限的水下續航力以及作戰威力等方面都要遠遠超過一般的常規潛艇和AIP潛艇。所以,韓國海軍才會希望擁有一型4000噸級的中型核潛艇,以性能上的優勢抵消日本海上自衛隊“蒼龍”級以及新一代29SS型AIP潛艇的數量優勢,使得兩國水下作戰力量形成較為均衡的態勢。

韓國近年來積極向其他國家推銷潛艇,已經成功出口印尼
韓國如何發展核潛艇
既然韓國海軍已經下定決心要建造和裝備核潛艇,那么毫無疑問要借鑒“核潛艇俱樂部”五大國以及印度的成功經驗與教訓。筆者認為,美國、蘇聯/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和印度等六個國家的核潛艇發展道路,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模式。
美國、蘇聯/俄羅斯、中國、英國等四國采用的是同一種模式,即先建造攻擊型核潛艇,同時進行潛射彈道導彈的研發工作,包括設計和研發彈道導彈常規潛艇。待核潛艇以及潛射彈道導彈技術都達到一定的成熟度后,將兩者結合起來,研制具有戰略打擊能力的彈道導彈核潛艇。
法國則不同。由于發展起步時間較晚,而且還曾經受到美國的技術封鎖,法國從一開始就是以彈道導彈核潛艇作為起步的,走出一條獨立研發核潛艇的道路。當然,為了保證潛射彈道導彈研制工作的順利完成,法國也改裝了一艘彈道導彈常規潛艇。在4艘“可畏”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服役后,法國于1976年才開工建造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紅寶石”號。至今,法國海軍“紅寶石”級攻擊型核潛艇仍然以2670噸的水下排水量,保持著世界上噸位最小核潛艇的記錄。
印度發展核潛艇的時間較“核潛艇俱樂部”五國要晚得多,在1978年才啟動相關技術的研發工作。之后,在租借俄羅斯核潛艇以及從俄方獲得核反應堆等多方因素的推動下,印度首艘國產核潛艇“殲敵者”號在1998年開工建造,2009年下水,2016年服役。

“安昌浩”級配備了6個導彈發射筒
對于印度來說,核潛艇造價昂貴——“殲敵者”號的造價達到了令人咂舌的29億美元,而美國海軍“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也不過才17.8億美元,再加上技術難度大,注定無法像“核潛艇俱樂部”五國那樣大批量建造。
對于韓國海軍來說,上述這三種發展模式各有利弊。但是,綜合來看,還是印度模式更適合韓國海軍借鑒和學習。畢竟對于韓國海軍來說,也承受不起建造和裝備更多數量的核潛艇。那么,就更有必要在一型核潛艇的設計上融合更多武器裝備和作戰用途。
而且,與印度類似,韓國陸軍已經通過“玄武”1/2/3/4等一系列研發計劃,基本上構建起相對完整的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裝備體系。那么,韓國海軍就可以利用陸軍“玄武”系列導彈的成熟技術,研制用于核潛艇的潛射彈道導彈以及巡航導彈。此外,韓國海軍也可以利用新一代“安昌浩”級AIP潛艇作為試驗平臺,來更加穩妥地推進潛射導彈技術的研發工作。
技術外援哪里來
在選定發展模式后,韓國海軍還要面臨一個更為棘手的問題,那就是如何以最低的代價、花費最短的時間,從某個國家獲取核潛艇技術,特別是最為關鍵的艇用核反應堆技術。印度就是在俄羅斯的幫助下完成國產核潛艇的設計和建造的,這對于韓國海軍來說也很值得效仿。
所以,韓國海軍研發核潛艇,很有可能會求助于俄羅斯,畢竟兩國在軍事技術上一直保持著交流和合作。而且,俄羅斯海軍早在2009年下水的“薩羅夫”號潛艇,就很符合韓國海軍的需求。這型神秘的技術驗證艇被稱為“裝備核反應堆的AIP潛艇”,其同時安裝有柴油機和小型核反應堆。在水面航行時,“薩羅夫”號潛艇使用柴油機推進;而進行水下潛航時,“薩羅夫”號潛艇使用小型核反應堆為蓄電池充電,作為推進動力。

“玄武”-2導彈,該導彈配備于“安昌浩”級潛艇
相比真正完全依靠核反應堆推進和供電的核潛艇,“薩羅夫”號潛艇的技術門檻和難度相對更低;而相比使用斯特林發動機和燃料電池的常規AIP潛艇,“薩羅夫”號潛艇擁有更大的航速以及堪比核潛艇的水下續航力。而且,韓國海軍以AIP潛艇技術的名義獲得俄羅斯的幫助,也能夠規避“核技術擴散”的風險。
如果韓國海軍能夠得到“薩羅夫”號潛艇的技術,那么完全可以在“安昌浩”級AIP潛艇基礎上進行新一代核潛艇的研發,增加艙段用來容納多個發射潛射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垂發單元以及核反應堆等。
當然,韓國海軍也可能從其他國家尋求外援,包括法國和印度。不過,法國人再見錢眼開,也不太可能把即將退役的“紅寶石”級攻擊型核潛艇技術轉讓給韓國。至于印度,其本身的核潛艇技術就不太靠譜,更不要說幫助韓國建造核潛艇了。
目前,韓國已經成功研制了“玄武”-4彈道導彈,攜帶2噸彈頭情況下射程800千米,如果換成500千克彈頭,射程至少超過1200千米,若核潛艇搭載該導彈,變成獨具韓國特色的“戰略核潛艇”,可以對周邊幾個大國形成非核戰略威懾。加上“安昌浩”級彈道導彈常規潛艇,韓國水下威懾力大幅增強,對東亞戰略平衡也會產生重要影響。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