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對不起,你真的不懂我丨面對被貼標簽,該怎么辦?
原創 時差大叔 心理0時差

她覺得特別委屈,努力學習工作時沒被看見,就被貼上了 “只會玩不上進” 的標簽。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好像很容易被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簽。
成績好很容易被貼上學霸的標簽,一提起往往就是那個學霸 XX 呀,而業余愛好,性格往往就被忽略掉了。
不會說話很容易被貼上 “情商低” 的標簽,而除了說話之外,可能我們細心體貼,很會照顧人。
我們很希望別人了解全部的自己,可別人眼中的我們,往往只是一個個標簽 —— “高”、“矮”、“有錢”、“窮”、“情商高” ……
被貼標簽會給我們造成怎樣的影響?為什么我們這么容易被貼標簽?面對貼標簽我們又可以怎樣做呢?

人會變成 “標簽” 的樣子?
大叔小時候學習成績比較好,常常會被老師、父母的親戚朋友夸贊 “好孩子” !
在被貼上 “好孩子” 這個標簽時,一方面覺得開心,另一方面也感受到壓力,覺得自己必須要按照“好孩子” 的標準去要求自己。即使有時候覺得累和煩,但還是覺得父母的話要都聽,老師的交代任務必須要認真完成。
標簽下的我們,有時很難做自己,這是為什么呢?
心理學家 Snyder 和 Haugen,抽取了 76 名男大學生和 76 名女大學生之中的一位交談。在交談之前,給每一名男學生看一張照片,并告知這就是與其交談女生的樣子。其中一半男性看到的是體重正常的女性,一半看到的是肥胖女性。[1]
實驗中,當交談的女性對象被貼上 “ 肥胖 ”、“不可愛” 的標簽后,男學生與其談話的熱情與愉悅度都更低。

也就是說,當這些被認為肥胖的女生,在和男生交談的過程中感知到對方熱情與愉悅度更低后,可能會對自己形成一些負面的評價,比如 “我是沒吸引力的”。
結果,女生的表現確實沒有達成男生的期待,證實了 “不可愛” 的標簽。
從該實驗可以發現,別人貼標簽的行為影響了我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也影響了我們的行動和表現。
大叔在小時候被貼上 “好孩子” 的標簽后,在我的認知里可能覺得自己就是個 “好孩子”,只能按照 “好孩子” 的標準去表現,而壓抑了自己不愿那么 “好” 的愿望和沖動。
02
被貼標簽是無法避免的?
沒人愿意被貼標簽,被簡單粗暴地定義和了解。可當我們想起一個或一類人時,我們還是不禁想起 ta 的一個或幾個特質,給其貼上標簽。就像年輕帥氣的男演員,往往會被我們貼上 “小鮮肉” 的標簽,被認為是靠流量、沒演技。這是為什么呢?我們為什么喜歡互相給彼此貼標簽呢?
研究表明貼標簽 (特質判斷)是自發形成,且發生在無意識之中的。[3]

可是,當之后有人問我們新朋友怎么樣時,我們肯定能快速給出評價 —— ta 很會說話,能力很強 ……
這樣評價得出結論的過程,可能早在開始接觸時,就發生在我們的無意識之中了。
一方面,無意識的貼標簽能幫助我們快速記住社交信息,促進社交。
社交信息并不容易被處理,也不容易被組織記憶,而通過貼標簽的方式判斷對方的特征,能夠組織起社交信息,便于記憶。
可能我們在和新朋友第二次見面時,記不起對方的名字了,但是我們肯定能記住對方的一些特征,從而還記得對方這個人。

當我們對給一個人貼上標簽 ,比如 “大方”、“小氣”、“溫柔”、“暴躁” 等等的過程時,我們其實也是在給其分類,試圖了解對方的過程。
當我們覺得對方是可理解的,可能就會知道如何與對方相處,從而降低了內心的不確定感,獲得更多的掌控感。
所以,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被貼上標簽或許是無法避免的。
03
面對被貼標簽,我們可以怎么做呢?
我們很容易被標簽所影響,又無法被避免貼標簽,那么我們可以怎么做來應對被貼標簽呢?
1.學會主動給自己貼標簽
我們在被貼標簽時,之所以覺得不舒服,可能是別人的評價和自我評價發生了沖突。
就像開頭被貼上 “只會玩不上進” 的女生,她覺得自己既會玩,也會努力工作。
所以,她想呈現給別人的樣子,就是愛玩和努力學習工作,那為什么不給自己貼上這樣的標簽呢?
標簽效應 (Label effect) 認為,個體傾向與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一致,給個體貼標簽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簽所標定的方向行動。[4]
當她給自己貼上 “愛玩” 與 “努力學習工作” 的標簽時,可能她一方面會玩得更開心,同時更加努力學習與工作,無論生活還是工作可能都會變得更滿意。
我們給自己貼上自己想要的標簽,其實就是告訴自己,我是我想要成為的那個人,從而不斷向理想的自己行動。
當我發自內心認同自己身上的特質時,那別人給我們貼的標簽是不是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課題分離是阿德勒提出的一個概念,即分清楚什么是別人的課題,什么是自己的課題。[5]
吳青峰在剛出道時,被貼上了 “娘” 這個標簽。我想大部分男生被說娘,可能都會覺得憤怒或不滿。
而在一次采訪中,他被問及被貼上娘這個標簽時,他回答:娘為什么會變成一個負義的詞,娘不就是媽媽么?
對于吳青峰來說,他并沒有因為別人給他貼上 “娘” 這個標簽而否定自我,而是認同身上這種溫柔的特質。
這就是一次很好的課題分離,將別人的評價和自我認同區分開,不讓別人給自己貼上的標簽來影響自己。
我們需要社交,所以不可避免的被評價、被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簽。只不過我們要理解,別人的評價是別人的課題,我們怎樣看待自我是自己的課題,不一定要認同別人給自己貼上的標簽。
當別人給我們貼上自己不認可的標簽時,不妨先想一想別人為什么這樣評價自己。
比如,當女朋友評價自己是 “直男” 時,不妨想一想是不是自己不擅長情感上的溝通,沒有滿足對方愛的需要呢?
其次,思考一下這個標簽背后的特質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可能我們不喜歡 “直男” 這個標簽,我們也希望能和伴侶親密溝通的人,那我們可以去提升溝通能力;而同時 “直男” 這個標簽背后,可能也代表著我們專一與負責任,是我們想要和保持的特質。
課題分離并不是一味的堅持自我,別人的評價也不是沒有參考作用,而是說我們要回歸自身去思考:我是誰,我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每個人都不喜歡被片面的了解,甚至是誤解,內心深處希望別人能真正地理解自己。
所以盡可能避免給別人貼標簽,少片面的評價別人。給世界多一點善意,世界可能也會更溫柔的對待我們。
同時我們無法阻止別人去給自己貼標簽、評價自己,但定義自我與人生的權利,其實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祝愿你被溫柔以待,也祝愿你和你的人生,一直由你自己定義,世界和我愛著你 ~

References / 大叔參考的文獻資料:
[1] Snyder, M., & Haugen, J. A. (1995). Why does behavioral confirmation occur?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role of the targe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1(9), 963-974.
[2]侯玉波. (2007). 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材 社會心理學 (第二版). 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材, 社會心理學, (第二版). 北京大學出版社.
[3]Moskowitz, G. B. (1993). Person organization with a memory set: are spontaneous trait inferences personality characterizations or behaviour labels?.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3), 195-208.
[4]Guadagno, R. E., & Burger, J. M. (2007) Self-concept clarity and responsiveness to false feedback. Social Influence, 2(3), 159–177.
[5]岸見一郎, & 古賀史健渠海霞. (2015).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機械工業出版社.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