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 +142
每種真實的網抑云,都值得被網愈云
原創 水原瓜子 虎嗅APP

意識到這個梗已經如此深入人心,是家人打游戲的時候,我聽到游戲語音里一個年輕的聲音飄出來:“沒有健康系統,昨天我一直打到’網抑云’的時候”、“所以我的藍會消失的,對不對?”。
這些“云言云語”都來自最近突如其來的“網抑云”梗,是其核心概念的應用和根據典型句型結合語境的改編。第一句無需再翻譯,第二句改編自“網抑云”經典句式:“所以愛會消失的,對不對?”。
起初,這只是網易云音樂歌曲評論區中常見的一類高贊評論,它妙就妙在,一句沒有特定對象的簡短疑問,卻精確有力地勾勒出這樣一幅畫面:深夜,眼看愛情就要消逝卻無能為力的一位癡男或怨女,打開播放器,聽著歌流著淚,顫抖的手指在模糊的屏幕上打出這行字……
可隨著同質化、明顯不合邏輯的評論文本被玩梗者刻意凸出呈現,在人們眼前的畫面全景變成了這樣:一到后半夜,無數這樣的癡男怨女抑郁開關同時自動打開,他們集體出動,在音樂評論區批量表達自己的抑郁和不如意,對生活和他人心灰意冷,集體的疼痛儀式和自然荒謬。于是人們認為,其中很多傷痛與悲涼并非真實存在,它們只是某些用戶為了獲得更高社交反饋而編造的“抑郁段子”、評論模版。
“抑郁段子”看多了,共鳴變成了吐槽和抵抗,網易云音樂也就成了“網抑云”。人們調侃,這里人均失戀,人均抑郁,人均大考失利,人均永失我愛。“網抑云”被描繪為網易云音樂評論區的主要形態,無病呻吟的年輕人被定義為主流用戶畫像,不斷曝光在大眾的視野中。
這些現象自帶話題被提取出來,成為了諸多內容創作者的素材。有人吐槽這場荒謬的大型刻奇,也有人擔心,這樣群體強行矯情偽裝抑郁的行為,是否會損害大家的共情能力,對真正抑郁患者的關注。
不過這幾天,當我繼續“到點兒了網抑云”,卻發現網易云正在針對這種擔心制造一些變化。12點以后的網易云評論區出現了很多 “抱抱”,這里既有真情流露的留言,也有關心的引導和反饋。到點兒了,這里其實并非單向傾訴的難過留言板,而是一個接納并反饋用戶情緒的樹洞,既有艱難、絕望,亦有光,現在還有無聲的“抱抱”。
一個云村評論區 半部人間浮世繪
對于“網抑云”,如此吐槽不難理解,如此擔心也確有必要。
然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一開始就以音樂社交、情懷評論為差異點打動年輕人的“網易云”真的全然如“網抑云”嗎?年輕人的后半夜只有悲傷和假裝悲傷?還是這些戲劇化的現象因過于搶眼被挑選出來,從而淹沒了真實的全景?
不妨回到這個梗出現前的時候,看看云村評論區原有的樣子。
今年2月,周深在《歌手》節目中唱紅了自己早前發布的一首歌《能解答一切的答案》,有人去網易云音樂找原版來聽,卻發現一條“摸不著頭腦”的評論獲得了2萬多贊1100多條回復,在1萬多總評論中脫穎而出,占據首位。

面對這樣的疑問,最高贊評論由此出現。這條評論引來的更多回復:
“還有我們新聞學生,傳媒工作者也不都是’霉’體。”
“還有我們警校生,我們會努力保護你們的。”
“還有我們文學生~我們會好好教育未來的孩子向善而生的。”
“還有我們師范生,以后會教育好孩子們的。”
“那我們這些制藥的就努力的為你們提供救人的武器吧!”
“工程師也會努力的。”
一個人的真實表達,喚起來自不同行業人群的溫暖回應,在這個評論里,有的是人與人情感連接的力量。
音樂人三畝地的《城南花已開》評論區里,則是另一個有關年輕人痛與愛的真實故事。
故事發生在2017年3月初,三畝地收到了網易云音樂上的一條私信——來自一個ID名為“城南花已開”的粉絲。他說自己是骨癌晚期,大概還有半年的時間。他很喜歡三畝地的音樂,希望三畝地能夠用自己的ID寫首曲子。為了證明自己所言非虛,他還發了很多醫院的照片。
幾天后,一段名為《城南花已開》的純音樂在網易云音樂發布,專輯封面就是“城南花已開”的頭像。更多的用戶知道了“城南花已開”的故事,他們涌入歌曲評論區給他打氣。遺憾的是,堅持治療了近一年后,“城南花已開”還是離開了。不過這首以他的ID命名的歌曲和評論區的留言仍在持續發熱,成為了千千萬萬的普通人失意絕望時抱團取暖的角落。


一條條評論,是年輕人情緒世界的一塊塊拼圖;一個云村評論區,可以拼出半部人間浮世繪。
“網抑云”&“網愈云” 每種情緒都值得被看見
還是回到“網抑云”,雖然“網抑云”并不是網易云音樂評論區的全部,但這一次它能夠成為熱點話題被反復討論,說明評論區傷痛矯情文學的存在真的也不容忽視。
粗制濫造的“抑郁段子”之所以存在,一個重要原因是大量用戶最初的確是以真情實感給那些哀傷疼痛故事投票的。一個被一代代年輕人反復驗證的事實是,種種傷感情緒在變味以前,對于年輕人確有天然的吸引力。對于年輕人來說,他們情緒是豐富的,感受力是充沛的,表達欲也是旺盛的,與此同時,由于生活環境和“非社會期”經驗所限,在更大的現實壓力到來之前,能讓他們產生難以磨滅的情緒波折的,也就是戀愛和學業上的不如意,一些生活里的挫敗了。
簡單來說,當一個人有大量的情感需要投射到現實中,自己卻又處在閱歷尚淺的階段,就只能將挫折放大,涂上青春傷痛文學的色彩,把情緒雷達對準僅有的人生際遇,當然,這些挫折在心智更成熟的人看起來,有時難免略顯青澀和矯情。
可是,哪一代人不是在自我感傷和生活真實沖擊的交替中,才最終走向成熟的呢?從貼吧、QQ空間里的葬愛家族,到人人網上的青春疼痛日志,年輕人們都曾在悲哀中自我折磨和陶醉之中,嘗試為自己尋找歷經滄桑的獨特感。
這個角度來看,“網抑云”背后,一方面有互聯網社區文化解構的周期性狂歡,另一方面,也是網易云音樂產品本身持續“破圈”過程的一部分。在地鐵樂評、年度聽歌報告等營銷事件獲得成功后,網易云音樂幾次破圈,用戶群體不斷擴大,從營銷話題的中心、走到社會情緒的中心,從互聯網產品的視角來看,無疑也某種程度上說明了社區建設的成功,社區影響力和話題度走到了一個新的節點。
用戶之間的生活閱歷、感受力的不對等在“網抑云”現象上集中體現。
你可以調侃“網抑云”,但別輕易人云亦云,玩梗去嘲諷表達本身,因為一部分假裝矯情的背后還有更多真實的情感,它們需要也值得被看見。對于那些愿意真誠在網易云音樂評論區里投射自己情感的用戶來說,正是因為他們感到自己的表達欲在這個社區里被保護得很好,才因此對社區產生了信賴感,暢所欲言。
這種推動力下,這個地方才能成為他們后半夜的情緒出口,借由音樂的名義和感染力,年輕人的悲歡在這里相通。快樂并不驕傲,悲傷并不可恥,誰能否認小矯情也是人之常情?無論哪種小情緒,年輕人正是在這種暢所欲言的社區,才能安放自己充沛敏感的感受力,交出自己,真正被看到,因而獲得被治愈繼續上場前行的可能,網易云又有了“網愈云”的稱號。
每位用戶都有機會在這個社區里自由表達,并且,能獲得溫暖的回響。
有一個地方,可以傾聽和被傾聽
為了讓真實的情緒表達欲不被娛樂化的傷痛所淹沒,針對“網抑云”現象和隨之而來的種種討論,網易云音樂在8月3日推出了“云村評論治愈計劃”,邀請心理專家、心理專業志愿者加入“云村治愈所”,還推出了“抱抱”彩蛋功能。

互聯網時代,不同人之間的感受和情緒,看起來可能天差地別,但往往都是真實的。每個人之間可能無法完全互相理解,但不妨礙更溫暖的態度對待每一種情緒。無論“云村評論治愈計劃”,還是“抱抱“彩蛋,背后或許契合的都是平臺的這一調性。
“網抑云”想做“網愈云”,讓真正感到孤獨和悲傷的人們,可以在評論區繼續表達,互相安慰。從“網抑云”到“網愈云”,也是網易云音樂面對更大規模用戶群體時的一次社區完善建設。
聚光燈放大了年輕人在社交網絡一隅里描繪悲傷自我沉醉的一面,但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嚴肅地定義、標簽化,甚至污名化某個年輕人群體和行為。
“網抑云”是一種偏見,互聯網的本質其實就是偏見,我們擁抱互聯網,事實上就是在擁抱每一種偏見。感受力豐富的年輕人,有矯情的權利,也有權力找一個樹洞表達這種矯情,或是調侃這種矯情的權利,他們的郁結和沖動,理應被允許。
慶幸的是,有個地方仍愿意傾聽他們、治愈他們。
原標題:《每種真實的網抑云,都值得被網愈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