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聞專業值得報嗎?高考放榜了,唱衰媒體的人又興風作浪了?

新聞專業值不值得報?
高考放榜了,唱衰媒體的人又興風作浪了!
來源:南方傳媒書院
作者:劉丹彤 陳安慶
有人吐槽說,高等教育伴隨高校擴招大勢也瘋狂擴招,造成目前供大于求的現狀。許多新聞專業畢業的學生不得不進入銷售、行政,甚至其他跟專業毫無瓜葛的行業中謀生。即使進入新聞領域的學生,也被視作“新聞民工”,干著最低級別的活。
每到高考放榜,文科學生最流行的話題莫過于“最好別報體”,這一輿論的流行就是從“最好別報新聞系”的新聞開始的!新聞專業,一個處在劇烈變革之中的傳媒業是一個充滿挑戰、充滿競爭、充滿艱辛的行業。
A是某二本院校新聞學專業的一名學生,在學習了一段時間后,家人的反饋以及自己搜索得來的信息都告訴她---新聞學也許不是一個好的選擇。考慮過后,大一下學期她便轉專業去了漢語言文學。
B是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一名學生,今年在疫情下,新傳學院本科就業率僅1/3,研究生也不到50%,學院已經向校友發出了“求助信”,希望他們能為學弟學妹提供推介等就業支持。
C也是新傳專業的一名學生,相比起傳統媒體,他對新媒體領域更感興趣,也更看好它的發展。在大學學習了新媒體運營方面的知識后,畢業后他便去了新媒體行業參加工作。
過去幾年,受傳媒生態變化的影響,新聞與傳播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趨勢不斷變化,今年在疫情的沖擊下,更是可能面臨“畢業就失業”的問題。
在社交媒體微博上,經常可以看到媒體人自嘲。
2014年,江蘇一名高考狀元遭記者苦勸別學新聞,而后引發了記者的群體吐槽。事實很殘酷: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只有2000元底薪的情況下還能懷揣新聞理想從事記者工作。
在理想漸行漸遠的年代里,如果沒有有著新聞理想的后輩踏入新聞的領地,那么這個行業該由誰來堅守?
一、簡單了解新聞傳播學專業
新聞傳播學是國家一級學科但是進去媒體,下設新聞學、傳播學、編輯出版學、網絡與新媒體、廣告學、數字出版等專業。新聞傳播學是研究執政黨的新聞活動、傳播活動及其他各類信息傳播現象的學科。
各大考生和考生家長首先可以先明確一點,新聞專業是一個文理兼收的專業,只要分足夠,完全不用擔心報考條件。

學習新聞傳播學的專業,要求學生掌握新聞學及傳播學的基本理論,洞察國內外新聞事業的現狀與動態,具備從事新聞采訪、寫作、編輯、評論的業務能力,熟悉有關媒體經營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政策法規。
在就業方面,可以進入傳統媒體在報社、雜志社、廣播電臺、電視臺等部門工作,也可以進入互聯網新媒體行業從事公關策劃運營工作。
985的新聞學生偏學術,精于寫論文,不重實踐。反觀一些高職院校,辦學風風火火,技能在身的學生被用工企業一搶而光。這和新聞專業情形大相徑庭。如果把高職教育的一些理念借鑒到新聞教育中,反而供不應求。
根據不同教育層次,一些院校專門以培養具有獨特新聞技能的專門人才為己任,培養出更多的“新聞技工”來滿足社會的需求,也不失為新聞教育的一條出路。
傳媒相關專業長期面對的已是“三高兩低”的困境:高專業錄取分、高考研上岸分數線、高轉業率,以及對應的低收入、低待遇。
首先來看新傳相關專業理論上可從事的就業方向,多數是與傳媒有關的編輯、記者、策劃、運營等,看上去就業面似乎相對廣泛。

(圖片來源:職友集)
新傳專業學成之后真正找到對口工作、且純粹從事傳媒事業的寥寥無幾,多數人只是進入了與傳媒沾邊甚至完全不相關的崗位。
讀了名校是不是可以去新華社人民日報?也不一定。復旦大學新媒體傳播專業碩士項目學生絕大多數進入騰訊等互聯網公司);在就業領域上,教師、公務員、泛媒體以及其他企業事業單位也都有所涉及。
中國新聞教育一直搞不好的癌癥是什么!?高校新聞教育的雷同化,低水平建設,缺乏與業界的無縫對接備受詬病。
中國各大高校新聞學教育,在傳統媒體黃金發展十年的高奏凱歌聲中,一路裸奔。但這幾年,猛回頭卻發現不少大學本科新聞教育不僅沒有獲得“精英教育”的標簽,反而陷入了連培養“新聞民工”的資格都不遠遠不夠的窘境中。
從各地方普通高校來說師資力量、教學設備、生源質量、實習平臺均不理想,新聞專業畢業的學生進傳媒工作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
從新聞學界名聲顯赫人大到復旦,從武大到中大,新聞專業畢業生實際從事媒體編輯記者職業的就業率微乎其微,一個班級三十四五人,真正從事新聞業的也不過三五人而已,甚至不足七分之一。
中國新聞教育發展過快,粗放式的擴張使畢業生供大于求。現實是,新聞系的畢業生,越來越難找工作了。
新聞專業畢業生到媒體行業工作的比重不到10%。很多學生高考志愿填新聞專業,是奔著記者這一職業的理想光環而來的。可是,讀了新聞系,才發現理想離現實是那么遙遠。
很多新聞學子只知道埋頭學習,心無旁騖認認真真學習,以為在大學里得了好成績,拿了獎學金,就可以順理成章地等畢業到媒體工作,其實大謬。
他們并不了解,不少名牌大學新聞院校的所謂教授、講師,相當一部分是從學校到學校、從書本到書本,缺乏業界經驗,既沒有做過編輯也沒有做過記者。
根本沒法做到新聞教育與媒體人才需求的無縫對接,僅有的實踐經驗是在本科或研究生階段在某媒體做過個把月新聞實習生。
許多院校趕時髦一般依然瞄準新聞教育這塊蛋糕,擴張速度過快,師資和教育質量跟不上。
從全國地方院校新聞院系的情況看,師資水平參差不齊,不少講授新聞專業課程的教,有的從中文有的從其他學科轉過來。很多年輕教師由于缺乏教學經驗和新聞實踐,很難勝任教學工作,談不上教出高水平的學生。
從未上過戰場的教官,只能是紙上談兵。新聞專業的實踐性,要求專業課教師特別是擔任實務類課程的教師應該具有相關從業經驗的教師。目前中國新聞專業的教師,有媒體實踐經驗的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很多新聞學子“不愿意陪已經奄奄一息的傳統媒體等死”,向新媒體蜂擁而去。而新媒體呢都是些營銷類的自媒體微信公號崗位,壓根和專業媒體道義擔當,理想情懷,實地采訪,大眾面前露臉,家喻戶曉這樣的愿望,八竿子打不著!去那些企業做公號狗、鍵盤俠,生產一些很low的東西,想想都對不起新聞專業老師幾年苦心教導?!最后是高不成、低不就。
在目前這個傳統媒體衰微、自媒體還沒有大規模集體上位的時機,新聞系的畢業生就業難注定尷尬。
傳統媒體轉型引發崗位減少、門檻提高了。
在互聯網的發展以及由其孕育誕生的新媒體面前,在傳播速度、傳播效果、發展勢頭多方面,新媒體都要更勝一籌,傳統媒體不可避免地被沖擊,紙媒衰落、電視臺倒閉、競爭力不足、市場份額縮減,是這兩年有目共睹的狀況。
還有一個現象——最近幾年,薪酬最高的傳媒專業是數字傳播藝術,普通新聞學根本不值錢!?
數媒就是利用平面、攝影、動畫、游戲、剪輯、特效、三維、投影技術、UI、交互技術等,結合自己的創意,制作出美感足、交互性強、視聽觀感佳、傳播力好的網頁、動畫、影視、游戲、虛擬現實等作品。
數媒專業哪些課程和技能?
主干學科:數理、英語、計算機。
主要課程:數字信號處理、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計算機網絡、數字圖像處理、網頁設計、多媒體信息處理與傳輸、流媒體技術、動畫原理與網絡游戲設計、影視技術基礎、攝影與攝像、視頻特技與非線性編輯、虛擬現實、影視藝術導論、藝術設計概論、設計美學、畫面構圖、數字媒體新技術與藝術欣賞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安排有多媒體網頁設計、攝影與攝像、Flash動畫設計、數字音視頻制作、數字媒體網絡傳輸等多個實踐環節,它們與畢業設計一起構成完整的實踐教學環節。
flash動畫 3Dmax maya 分鏡手稿 劇本 原畫手稿 后期調色 人物精細化修圖…都是動手的。
動畫概論、新媒體概論、數字平面藝術、數字色彩藝術、數字立體藝術、三維圖形設計、數字媒體技術及應用、數據結構、圖像處理技術、計算機圖形學。
程序設計語言、素描、動畫概論、新媒體概論、數字平面藝術、數字色彩藝術、數字立體藝術、三維圖形設計、數字媒體技術及應用、數據結構、圖像處理技術、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網絡、數據庫系統原理、場景設計與表現、軟件工程、Windows編程、CAD技術、JAVA語言、景觀表現技術、動畫運動規律、計算機動畫原理與技術、虛擬現實技術、視覺傳達設計、游戲程序設計、網頁設計、數字媒體后期制作等。
二、報考學習新聞專業要面對怎樣的問題?
坦白地說,新聞傳播學是一個讓人愛恨交織的專業,它隸屬于文學范疇,但卻需要學生文理兼修。并且“新聞無學”一直以來都是大家爭論的話題。
確實,學新聞和學習其他學科非常不一樣,它的理論不像其他人文學科那樣邏輯清晰、體系嚴密。學習它要求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兼備,什么樣的知識都要懂一點,需要的是“通才”。

在當下,社會分工極其明確細致,典型的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但新傳專業門檻較低,可替代性極強,有很多其他專業涌入。與此相反的是,新傳專業卻很難跨行業選擇其他高門檻的工作。可選擇性小,薪資待遇整體偏低,可以說是一種回報率極低的專業。
新聞傳播這個專業很依賴師資和資源,說白了就是看中這個學校的這個專業是好是壞。
同一個專業,在有的學校就讀就可以跟拍人大會,參與行業頂級媒體發布會,學校提供各式各樣的機會和資源,全力協助學生參與各種實踐與教學,擁有各大媒體的直系師兄師姐人脈。實習,就業,資源,全都是頂配。
但有的學校則是安排了一大堆的理論課,實踐質量極低不說次數還少得可憐。專業培養方向不明確,甚至每年都在做調整。

普通院校與國內頂尖院校差得不是一星半點。但現在的趨勢是許多院校趕時髦一般依然瞄準新聞教育這塊蛋糕,擴張速度快到師資和教育資源跟不上。
從全國地方各類院校新聞院系的情況來看,師資水平良莠不齊,甚至有的專業課老師都是從中文或者其他學院調過來的。
老師缺乏教學經驗與新聞實踐,教學工作難以勝任,更談不上教出高水平的學生,隨便應付的態度讓專業課變成了“水課”。
三、并非新聞專業才可以從事媒體行業
1、先學一門其他專業更有利于做媒體
想從事媒體工作,僅靠新聞專業知識遠遠不夠,先學一門其他專業是有利于做媒體的。對于新聞系的學生來說,不可否認在進入媒體實踐以后,他們進入的狀態和套路會比較快;但是作為其他專業的學生,他們在后勁方面會更好。
采訪和對新聞專業的理解可以靠新聞實踐彌補,但是新聞專業想要彌補其他專業常識相對困難也需要讀更多的書。
2、有助于記者定位
想做一名成功的新聞從業者,肯定得在某一方面有超出他人的優勢。專業性確實是一種優勢,“人有我優”自然很不錯,但是報社等記者多半有自己跑的對口,比如教育、法律等等。擁有自己的專業,入行比較容易給自己定位。
3、極度建議新聞專業學生輔修第二專業
《南方日報》曾在一篇報道中提到,新聞專業的學生知識面廣,但都不精通,和經濟、法律等專業的學生比起來專業性不強,沒有核心競爭力。

不可否認,新聞專業是一個有門無學但其實什么都要學的專業,作為新聞記者你需要有十分廣博的知識儲備,這是單純的新聞專業學生無法企及的。
因此,國外大部分一流新聞學院都會提供雙學位,比如新聞加法律、新聞加經濟。但是反過來說,單純的法商理工等專業學生即使不是科班出身,在訓練之后也照樣能當好記者。
四、新聞專業值不值得報考?
1、新聞專業也有自己的優勢
想成為新聞人,到底要不要讀新聞系呢?滿腔的新聞理想就能支撐自己一直走下去嗎?
在談到這個問題時,中山大學新聞系王海燕副教授則認為,新聞專業的教育也是讓新聞從一個專業變成一個職業,讓這個行業進入規范狀態,在新聞教育中對新聞操作的邊界進行定義,并且讓這個專業的人可以更好的維護和遵守這個邊界,讓新聞專業主義更好地體現在新聞實踐中,讓新聞行業更加專業。
要問值不值得,它的回答將會是:當然值得!
學習任何一個專業對自己最大的幫助就是學會用專業的眼光看待世界。不同專業的人,不同閱歷的人,看待世界與問題的角度和觀點都是不一樣的。

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學習新聞,就不僅僅是歷史的參與者,同時也是歷史的記錄者。接受過新聞專業訓練的人,真的很不一樣。就拿搜集信息這一點來說,新聞專業的學生一般習慣大范圍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并且作出對比,我們都知道在當下社會信息不對稱真的可以打敗很多人。
“學新聞的過程中你會明白,大事做不了,也要從小事做起,不僅謀求個人價值,也要兼顧社會責任。與其咒罵空氣,不如改良土壤;與其天天抱怨,不如日拱一卒。”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范以錦在其著述《新聞微茶座》中提到,新聞學生應該選擇“泛媒體”就業,現在很多單位都需要具有媒介素養的人才,新聞專業的學生除了無報社工作,還可以從事單位內刊采寫、企業文化宣傳、市場營銷策劃等和新聞有關的工作,而這正是新聞專業學生的優勢所在。
2、行業看中的是人,而不是專業
新聞傳播專業被唱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個專業處于各個學科的“十字路口”。涉及社會學、政治學、文學、心理學等等學科。
再加上每個行業賺得多的人都是有限的,大部分處于中低部分的人滿腹牢騷。媒體行業目前處于一個轉型的狀態:傳統媒體疲敝、發力明顯不足,只能暫時依靠深度報道的優勢;新媒體、自媒體加大馬力,激活整個業態,擁有更多的創造財富的方式并在不斷地創新。
可以說這是機遇也是挑戰。
都說“時勢造英雄”,接受挑戰并且越戰越勇的人肯定會受到“時勢”的恩惠。不應該因為自己沒有接收到這樣的恩惠便埋天怨地,讓大家對整個專業甚至整個行業都產生誤解。

拿新聞與傳播專業的一個熱門分支——網絡與新媒體來說。這塊門檻較低,想要單憑自己在學校里面學到的東西遠遠不夠而是必須要找到網絡風口,比如當下的短視頻與直播。
在學校里面教的或許是關于一些軟件的應用,但是并不會教得過于精通,學校只是讓你去了解,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方向自己去挖掘,做到一精多能。此外,我們同時需要精通的,是當下流行的熱門APP平臺。
新媒體公司希望看到的,不是在專業里面學了什么,而是需要大學期間的作品。如果你擅長寫文章,就需要閱讀量很高的文章拿得出手。如果你有創意,就去拍短視頻,需要你有一個運營得相當不錯的視頻賬號拿得出手。

這個專業不能說好或不好,只是專業老師并不能明確告訴你當下或未來的風口在哪里,因為即使是擁有千萬流量的大型IP也不一定能夠準確預測。
這個專業或許會成為主流,但有大部分外來者會進入這個行業,專業的學生若只是滿足學校學到的東西,他們的形勢也會變得相當不利。
新聞行業看的不是你學的是什么專業,而是你自己本身個性是否適合這個行業。

有這樣一種說法:“只有爛的人,沒有爛的專業。”
再熱門的專業畢業找不到工作的大有人在。所謂的就業如何,待遇如何,都是取決于你大學四年真正干了什么,學到了什么。
看的是你本身是否具有一定的核心競爭力,是否擁有行業所要求的精神品質,而不僅僅看你學的是什么專業。
3、做一個堅持理想的人,有所勇氣舍棄一切,即便手中的黃金變成了砂礫,但若放手出來,空掌仍能握鐵。
“我的理想就是做一個新聞人,”那年17歲的江蘇省理科高考狀元坐在媒體面前說。
2014年高考成績出來的那個晚上,這位新晉江蘇省高考理科狀元被帶到校長辦公室接受采訪。當現場七八個記者聽到他“想當一個新聞人”的志向之后,采訪的氣氛變得不同尋常。
“累,薪水低,報道常常受限……”開始是一兩個人講述職業辛勞,最后大家伙七嘴八舌在吳呈杰面前“開了個吐槽會”,“所有采訪我的記者都不建議我報新聞”,吳呈杰說。
記者們苦苦相勸其莫入錯行,這個事情被媒體報道出來后,在網上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前輩”們也紛紛加入“千萬別報體”的填詞造句中來,以詼諧的語氣吐槽自己的專業,規勸選報專業時左右為難的準大學生們。
這個江蘇理科狀元吳呈杰志愿就讀北大新聞系,卻被采訪他的記者苦苦相勸。很少人會有吳呈杰那樣的經歷:剛捧著夢想跨出第一步,就被當頭潑了一壺冰水,他至今記得那個時刻,吳呈杰回憶道。
作為一個有著新聞夢想的學霸,吳呈杰最終選擇了進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學習金融專業,許多人于此看到了媒體人的悲哀,但這其實是傳統媒體斷崖式衰落最初的焦慮期。
既有信息權力結構的解體。媒體介質、信息權力結構發生變化。互聯網帶來跨界浪潮,正以前所未有之勢顛覆傳統行業,傳統媒體贏利模式在互聯網沖擊下難以延續。傳統媒體人在這變革的浪潮中不免產生自身生存的焦慮。
從記者勸狀元莫入新聞業,看到媒體人焦慮的同時,也讓人看到了新聞不死。理想和工作是陪伴我們走過漫長人生路的一雙槳,一對好兄弟,離了任何一支,單獨任何一支在人生之途中都無法抵達盡頭,此生終有遺憾不得圓滿。
“郎怕入錯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自身選擇的根本否定。媒體人最大成就感并不全部在于收入,它主要來源于自由和存在、體驗和見識。
在以傳統媒體主導的傳媒時代,一名記者在完成了一篇酣暢淋漓的大作之后,一位總編深夜編完一疊報紙之后,其走在回家路上的感覺以及對次日洶涌的社會反應的再體驗,是其他職業難以體驗的。
媒體從來都不是收入最高的行業。應該說,一份相對不錯的收入、相對自由的空間以及新聞所帶來的存在感,才是吸引人們進入或者留在媒體行業的根本原因。
當黑夜只能給媒體人黑色的眼圈,而看不到希望之時,身心俱憊的媒體人轉場離開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心中的遺憾和糾結難以名狀。因為,這既是一次自我否定,又需要一次再出發。
人們常常敬佩敢于追夢的勇士,但時常又向現實低頭認輸,說做了縮頭烏龜實非吾愿;然而他們又萬分羨慕所謂的成功人士,一邊追捧著書店中的成功學書籍,一邊繼續茍且的現實的活著,暗嘆時運不濟。
殊不知那種普世認知成功并不被成功人士所看重,那只是在實現理想之后的一點點附屬品,真正能令人內心得到滿足的,是親手實現對未來的美麗構想,是做自己夢中想做的事情。更妙的是,他們工作著的,是他們所熱愛的!
愿我們,都做一個堅持理想的人,有所勇氣舍棄一切,即便手中的黃金變成了砂礫,但若放手出來,空掌仍能握鐵。
參考文章:
【眾議】怎么就讀了新聞呢?——新聞專業大家談
中國高校新聞專業爭相辦,紙上談兵,誤人子弟,師資力量跟不上!
做記者,新聞專業值不值得讀?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