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魏瑪觸摸德國文化的靈魂
葉克飛
安徒生曾寫道:“魏瑪不是一座有公園的城市,而是一座有城市的公園”,對于德國人來說,魏瑪顯然不只是大公園那么簡單,它還是德國文化的靈魂所在。
整體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德國魏瑪老城,以小小的國家劇院廣場為中心。這座劇院興建于1779年,當(dāng)時名為魏瑪宮廷劇院,歌德曾擔(dān)任劇院經(jīng)理。1919年,德國議會在這里決定了魏瑪共和國的建立。
此時,廣場中央有一對姐弟在捉迷藏,弟弟剛學(xué)會走路沒多久,于是走走爬爬。在他們頭頂上方,是凝視遠方的歌德與席勒雕像,代表著這個城市第一個文化黃金時代。
歌德和席勒雕像 本文圖均為 葉克飛 攝
公元975年,魏瑪作為城市首次見于歷史。1547年,魏瑪成為薩克森-魏瑪公國的首都。1775年,卡爾·奧古斯特公爵延攬年僅26歲的歌德?lián)未蟪肌8璧略谶@里一直生活到1832年去世,歷時57年,其作品多在魏瑪完成,包括巨作《浮士德》。
歌德是這個時代的魏瑪文化軸心,具有強大號召力,許多友人被他吸引而來,包括德國文學(xué)史上地位僅次于歌德的席勒。在歌德與席勒雕像的斜對面,便是席勒故居紀(jì)念館。這是一棟三層黃色小樓,向街一面都是窗戶,與另外幾棟建筑圍成了一個小院子。內(nèi)部陳設(shè)極簡樸,不少房間只是一床一柜一凳,且都相當(dāng)簡陋,連走廊過道都擺放了女兒的睡床。房子并非席勒所買,而是歌德的饋贈。這對交情莫逆、惺惺相惜的友人,一直境遇懸殊,歌德大富大貴,席勒卻時常窘迫。
歌德贈予席勒的故居
1787年,席勒來到魏瑪,歌德盡其所能幫助他,始終不忘接濟,也得以讓席勒在魏瑪安心創(chuàng)作,寫出經(jīng)典的《威廉·退爾》。
與此同時,席勒也以自己的天才激活了歌德早已被繁瑣政務(wù)磨平的創(chuàng)作熱情,使之完成了《浮士德》第一部。正是他們的交相輝映,成就了魏瑪古典主義。
二人相交十年后,席勒去世。多年后,歌德去世,按其遺愿安葬在席勒身旁。
歌德居住五十年之久的那棟兩層小樓,于1885年被辟為歌德博物館。卡爾·奧古斯特公爵還曾贈他一棟城郊小樓,歌德也常在那里寫作,并用于藏書。
這是一座故居之城,除了歌德與席勒,天才音樂家李斯特也曾在魏瑪長居13年,擔(dān)任薩克森公國的宮廷樂長,使魏瑪成為當(dāng)時歐洲的音樂中心。
德國啟蒙運動最著名的理論家赫爾德曾長居魏瑪,音樂家巴赫客居魏瑪并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作品,故居與席勒故居隔廣場相望。還有尼采,1900年在魏瑪去世……
數(shù)之不盡的人文與歷史,如今都以博物館面貌呈現(xiàn)。魏瑪?shù)母璧聡也┪镳^一直在“擴張”,從最初的歌德博物館開始,百年間陸續(xù)并入十余個名人紀(jì)念館、十余座城堡或?qū)m殿以及三座歷史陵墓。行走于老城中,大可逢門便進,處處都有故事。
魏瑪宮殿建筑群
就這樣從劇院廣場一路晃悠,便可到達魏瑪老城的另一個中心——市政廳廣場。
相比小小的劇院廣場,市政廳廣場可算是魏瑪最開闊的地帶。哥特式的市政廳方正古樸,最早建于1396年,幾經(jīng)大火焚毀,如今所見的建筑建于1841年。與它隔廣場相望的那排建筑人氣最旺,最搶眼的建筑白墻綠紋,對稱式山墻逐層向上,橢圓形山花十分別致,那是舊時的魏瑪市議會。旁邊那棟建筑一分為二,左右結(jié)構(gòu)一樣,區(qū)別在于一半是橙色窗欞,一半是綠色窗欞。歐洲最好的肖像畫家之一克拉納赫就在這里度過人生最后時光,百米開外那座一座造型簡潔、灰墻黑瓦的圣彼得和圣保羅大教堂,其祭壇畫便出自克拉納赫之手。
市政廳廣場上
市政廳廣場另一側(cè)的大象飯店同樣大有來頭,1696年開業(yè)至今,見證了三百多年風(fēng)云變幻。大門上方的小陽臺簡直是個天然演講臺,以希特勒曾站在這里發(fā)表演說知名。當(dāng)然,如今小陽臺上的雕像可不是德國人深惡痛絕的希特勒,而是曾在酒店下榻的名人,每年更換一位。上世紀(jì)末,酒店管理方定制了一批1:1比例的名人雕像,歌德雕像首當(dāng)其沖,在小陽臺上呆了一年。
著名的大象酒店陽臺
從廣場上可望見一座尖塔,黑色塔身的頂端是綠色鐘樓。沿廣場旁的小路走過去,便可與之近距離接觸。這是魏瑪宮的鐘樓,魏瑪宮始建于10世紀(jì),但屢遭戰(zhàn)亂與火災(zāi),一度只剩斷垣殘壁。1789年,歌德主持了重建計劃。幾棟宏大建筑圍成一個院落,鐘樓下的城門是唯一進出口。如今,這里是魏瑪博物館群的中心。
沿著魏瑪宮建筑群前行,不遠處便是漏斗型的民主廣場,中間一條寬闊石板路通向城郊,我最想探訪的阿瑪麗亞公爵夫人圖書館就在路口處。在星光璀璨、每棟建筑都有故事的魏瑪,它并不起眼,卻是德國文學(xué)的圣地。這是歐洲最早向公眾開放的王室圖書館之一,也是一個研究型圖書館,專注于德國文學(xué)研究,收藏古書和手稿近百萬。
它建于1570年,原是公爵寢宮,后被阿瑪麗亞公爵夫人改建為圖書館。這里當(dāng)然也少不了歌德的足跡,他曾負責(zé)管理這里的圖書長達35年之久,直至1819年才卸任。
因為丈夫早逝,在還政于兒子卡爾·奧古斯特之前,阿瑪麗亞公爵夫人是魏瑪?shù)膶嶋H統(tǒng)治者,熱衷文學(xué)與藝術(shù),魏瑪也因此成為文化重鎮(zhèn)。2004年,圖書館曾因電路老化而遭遇大火,五萬多冊圖書被燒毀,其中包括一萬多套孤本,德國文化界為此哀鳴。據(jù)說當(dāng)時館長冒著生命危險在濃煙中摸黑爬上頂層,救出了馬丁·路德翻譯的1534年版《圣經(jīng)》。
阿瑪麗亞公爵夫人與歌德的惺惺相惜,只是璀璨時代的背景。德國人對那個時代的魏瑪古典主義推崇備至,認為那是動蕩大時代的永恒,既以內(nèi)斂方式表達力量,又兼容了法國大革命呼喚的自由、平等與博愛。
若要在如今的魏瑪尋找阿瑪麗亞與歌德最接近的聯(lián)系,那么就要回到漫步老城的起點——劇院廣場上。歌德與席勒雕像的正對面有一棟黃色墻身、斜頂紅瓦的建筑,那是阿瑪麗亞公爵夫人的寢宮,也叫做寡婦宮。小樓前的長椅似乎是魏瑪人最喜歡的休憩之地,從早到晚總是坐滿了人。
寡婦宮前總是坐滿了人
魏瑪?shù)南乱粋€文化高潮發(fā)生在一戰(zhàn)后。1919年,格羅皮烏斯在魏瑪建立包豪斯學(xué)校,開創(chuàng)現(xiàn)代建筑主義學(xué)派。1925年,包豪斯學(xué)校遷往臨近的德紹,后者也成為當(dāng)代建筑師心目中的圣地。但包豪斯校友沒有忘記魏瑪,常在魏瑪建筑物上留下各種銘刻。
與包豪斯學(xué)校“同齡”的是魏瑪共和國,它承載著人們的某種希望:希望一戰(zhàn)后的德國能痛定思痛,走向共和,希望人文主義和文學(xué)能夠指引德國未來……它甚至十分理想化地要讓德國變成“歌德式的國家”。
某種意義上來說,魏瑪共和國做到了,短短十幾年間,它在人文領(lǐng)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1933年,希特勒上臺,魏瑪共和國名存實亡,短暫光輝戛然而止,德國陷入狂熱與災(zāi)難中,魏瑪也未能逃脫。
如今的魏瑪呢?因為魏瑪古典主義、魏瑪共和國和包豪斯的三重加持,它是當(dāng)之無愧的德國文化之都。
它也安定富庶,無比悠閑。隨處可見的街頭藝人做著即興表演,老城街巷間的咖啡館傳來細細私語,圍繞城市的一個個公園里,大人曬著太陽聊天,孩子們在嬉戲。即使你對歷史與文化一竅不通,也可以在老城里走上一天。
黃昏時,我經(jīng)過一個寂靜街區(qū),窄窄的馬路旁停滿了車子,路兩旁是一棟棟紅瓦斜頂?shù)木滦恰M高^窗戶,可以見到溫暖燈光,主婦正在桌前配餐,孩子在燈前讀書,夫妻在窗臺邊擁吻……電車線在一個十字路口匯集,又如蜘蛛網(wǎng)一般四散開來。
這樣的黃昏太過安靜,連過往車輛都似乎無聲,我甚至?xí)X得那些窗戶如同商店櫥窗,里面的人與物都是不真實的。但它偏偏是真實的,就像這座城市的輝煌過往一樣真實。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