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片單 | 夜晚的江湖,為吃而來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夏日的夜晚,總容易讓人饑腸轆轆。人們放下白日的匆忙,走進夜晚的市井小巷,來一盤蒜蓉小龍蝦,擼一把串,干一碗干炒牛河或者再配一杯冰鎮啤酒,酣暢淋漓之后,舌尖的滿足讓人愉悅。
同時美食之余,人們吃的是新鮮、吃的是義氣、吃的是回憶和情懷。澎湃新聞私家地理為您送上一份“香氣噴噴”的美食片單,帶您前往夜晚的江湖,品嘗城市深處的美味。
《江湖菜館》:藏匿在市井小巷里的人間美味

《江湖菜館》
對于許多“吃貨”來說,藏在城市犄角旮旯里的美食才是這個城市真正的美味。于是,紀錄片《江湖菜館》帶領觀眾前往長沙、南寧、自貢、青島、廣州等8處美食之地,探訪藏匿在市井小巷里的人間美味。
在長沙的江湖餐館里,有“水井風FA”的缽子菜、頂級Rapper李叔的“下崗牌臭豆腐”、“不逗霸”四嗲的長沙最強“口味雞”、還有天寶兄弟的“愛馬仕”小龍蝦;在南寧的江湖餐館里,有北泉姐的老友粉、許老大的北海肥佬大排檔,低調鳳姐的燒烤和蓮姐的檸檬鴨;在自貢的江湖餐館里,有王二哥的鹽幫菜、龔叔的艾葉雞腳、張哥的香酥肥腸、

好吃和實在是江湖菜館贏得口碑的重要因素,而對于食客來說,在江湖餐館里用餐還要遵循一套“江湖規則”——人不到齊不能進店;明星來了也要乖乖等位;莫要催單,不能等就下次再來;限量不能打包,賣完了就是真的沒有了……就在這日積月累的磨合中,食客與店家之間也形成了一份無堅不摧的友情。

江湖里的大廚,每個人物也有著自己的故事。
而在“舌尖”之外,每個人物也有著自己的故事。李叔下崗后,在街頭風雨無阻叫賣臭豆腐25年;許老大頂著腳痛也要招呼客人,20多年沒有回家陪父母過春節;二哥用17年把店從一道菜7塊錢做成了座無虛席的網紅店;蓮姐收攤了還要碎碎念,只為能將店鋪順利交接給兒子……艱辛的背后往往凝聚著普通人對生活真摯的熱情,而這就是江湖,有“人情味”的江湖菜館。
《尋味東莞》:品嘗東莞的城市地道風味

《尋味東莞》
東莞地處南海之濱,依山傍海,是廣東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外貿口岸,也是中國最具活力的國際化城市之一。過去的二十年來,東莞以高速發展的制造業為人所知,成為“世界工廠”,全國打工者紛至沓來,聚集在這里,而這樣的獨特身份也讓東莞成為口味豐富,品種多樣的美食之都。
如果你想問東莞到底得天獨厚在哪里?第一集就告訴你這里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帶來了四季豐富的食材:艾草作為春季時令的野菜,是東莞人飯桌上的“常客”,當地人喜歡把它做成艾草煎蛋、艾葉粿、艾草鯽魚湯;到了夏季太陽直射,三十五度左右的高溫天氣持續三個月以上,珠江入海口的青蟹開始成熟;在深秋干爽的季節,東莞人開始制作家常美味——灌腸和臘豬頭皮;在冬至,紅薯、紅糖和雞蛋熬煮的糖水又成了東莞人的美味補品。

東莞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帶來了四季豐富的食材。
同時,當地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通過質樸又奇妙的搭配,創造出了許多只能在東莞見到的美味——在東莞的大嶺山,丘陵的經典地貌則為鵝提供了適宜的生活環境,大嶺山人發明了酸梅鵝、白斬鵝、大嶺山燒鵝等一道道關于鵝的美味;在水鄉麻涌,當地人的生活離不開香蕉,香蕉燜鵝、香蕉鯽魚湯、香蕉扣肉、香蕉紫菜糖水是麻涌人對香蕉的無限創造力;對以打漁為生的東莞疍家人來說,海鮮則是他們的食物首選,疍家海鮮干、虎門蟹餠是世世代代保留下來的美食記憶……

大嶺山燒鵝
《尋味東莞》分為《得天獨厚》、《山水相逢》、《歡宴流轉》三集,分別從順應天時、依山傍海和遷徙交融三個角度來展現東莞的美食風貌,講出東莞人關于美食品味的不同理解,帶領觀眾探訪東莞的城市地道風味。
《辣子曰》:一場關于“辣”的武林爭霸

《辣子曰》
辣椒于明末清初才傳入中國,算起來只是個姍姍來遲的外來戶,然而火辣辣的個性,讓它一路“攻城掠地”,時至今日,全國嗜辣地區已遍布大江南北。辣椒實屬良材,從夜市燒烤到食肆酒樓,既能做調味的配角,又能當美食的主角,并且在“酸甜苦辣”中,“辣”是一種極具性格的風味表達。

“辣”是一種極具性格的風味表達。
《辣子曰》以辣為切入點,從江湖、良材、道行、奇招四個方面,展開對以“辣”為名的美食江湖的一場深入研究。然而有了江湖,自然也免不了門派之爭。在眾多無辣不歡的江湖門派中,巴蜀子弟“尚滋味,好辛香”,以千變萬化的味型獨樹一幟;湖南人有三絕——豆豉、臘八豆和剁辣椒,豆豉的“香”、 臘八豆的“鮮”和剁辣椒的“辣”讓湘菜味道深刻,回味無窮;在云南,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有自己對辣的理解,再配上各種奇特的食材,吃的新奇,吃的酸爽……

江湖各地,無辣不歡。
而單純從“好吃不好吃”的角度一較高下,其實是得不到一個能服眾的標準答案的。在辣味江湖,能吃辣比的只是蠻力,會吃辣拼的卻是道行。最后高手過招,想立于不敗之地,拼的還得是真材實料。

云南地區特殊的食材制作的美食。
《辣子曰》說:“在以辣為名的江湖只有兩種人,一種能攻,霸道純粹,拼的是前程;一種善守,隱忍固執,謀的是生計。攻守進退,遠慮近憂,江湖之道,誰能勘破。”身在江湖里的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和不卑不亢的故事。
《老廣的味道》:一部被“低估”的粵菜百科全書

《老廣的味道》
有觀眾說這是一部被低估的美食紀錄片,從第一季拍到第五季,每一部的豆瓣評分都未低過8分,攝制組以獨特視角介紹了許多經典的傳統粵菜,發掘老廣們真實鮮活的日常美食之美。
《老廣的味道》第五季第一集中,以“流傳”為題開啟了對粵菜的探索。的確,在歷史上,廣東人一直有出去“討生活”的習慣,在遷徙的過程中,廣東人也把家鄉的美食文化散布到了全國各地,乃至世界——蛋撻早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誕生于廣州,流轉到香港后,已經成為香港茶餐廳里最有代表性的美味;在東京闖蕩十幾年的梁建庭將珠海乾務的琵琶鴨帶到了日本食客的飯桌;客家人蕭振泉的炸肉椰漿飯捕獲了許多馬來西亞吉隆坡食客的胃;在越南峴港,歐培標傳授弟子順德特色“野雞卷”;……

廣東人把家鄉的美食文化散布到了全國各地,乃至世界。
一部好的紀錄片除了靠精彩的人物和內容,也少不了匠心的制作。片中,為了拍攝到最好的海釣鏡頭,攝制組“暈過了最浪的船”、“曬過最毒的太陽”,但在拍攝手記里,導演這樣寫道:“要么不拍,要拍就來猛的。”于是,一部“色香味俱全”的佳作誕生,讓觀眾們見證了老廣人最地道的美味。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