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國大蕭條,胡佛總統為何極力反對控制銀行業
原創 豆腐乳兒 非凡油條

編輯:養樂多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GDP變成全球第一,但由于孤懸西半球,影響力尚未彰顯。結果一戰爆發了,歐洲打成一團,美國趁機大發戰爭財,1914-1919年,美國對外資本輸出達132億美元,其中給協約國貸款100多億美元,就連戰前的世界霸主英國都欠美國47億美元 。
這就造成了一個尷尬的局面:美國的GDP已經是全球第一,但美國還是需要幫助英國恢復金本位,幫助歐洲經濟恢復并保持住英國的世界霸權。
畢竟那時候的美國還是一個孤立主義的國家,對舊大陸上的事務基本不感興趣,也沒有做好奪取全世界霸權的心理準備。
這種心態的副產品反應在精英們制定的政策上,就是上世紀20年代中前期,以商務部長胡佛為代表的不少美國經濟經濟官員依然在操心歐洲的經濟增長,希望通過刺激這些老朋友的發展來提高他們購買美國商品的能力,也為美國放出去的主權債務回籠資金。
這個發展思路在今天看來是很奇怪的——用自己的錢,幫別的國家發展,還要穩定其他國家的霸權,以讓他們能來買自己的商品——一看就是老國際主義了。
但是,一戰期間歐洲各國對美國欠下的巨額債務,說到底是很難償清的。雖然各國都在勉強還債,但后來也是靠借新債還舊債維持著。想要美國的投資流入歐洲,美國必須采取寬松的經濟政策。
首先,必須降低利率,只有紐約的利率低于倫敦的利率,大量的資本出于逐利的本性,才會流向英國。其次,美國須實行寬松的信貸政策,對外大量貸款。
但是寬松的經濟政策,低利率的環境可不僅僅影響美國對外投資,也可誘導美國國內大量投機行為產生。畢竟低利率下,把錢存銀行收益不大,還不如把錢投資于股票和債券。
甚至銀行也積極參與到給股票投機者融資的交易中心。聯儲銀行從美聯儲貼現窗口以5% 的利率借出資金,然后倒手以12% 的利率借給經紀人,而經紀人又轉身以20%的利率借給投資者。
連街邊賣熱狗的老太太都看出來泡沫就要來了,美國那些高層能看不出來?
胡佛就是這群明白人里的一個。
由于大蕭條爆發在胡佛任內,胡佛背了很大的鍋。但是胡佛并不是不清楚形勢的人,之前就意識到過經濟過熱的危害,他認為,美國最為迫切的是制止投機,這只能通過提高利率才能實現 ,即使這會影響美國國內團體和英國的利益也在所不惜。
但是,既得利益集團可從來沒有答應過他要為了國家金融安全控制自己貪婪的野心。尤其是那些靠左右手倒錢賺得盆滿缽滿的銀行家們。由于那時候美國銀行涉及的業務非常廣泛,從最傳統的吸儲放貸,到證券代理,再到各種實體和金融類的投資,就沒有銀行不能干的,中央政府對這些財經大亨也缺乏管理的手段,熱錢在大佬們手中來去自如,靠低利率套利就能賺得盆滿缽滿。
有了熱錢,就好辦事。當時銀行業在政府部門里也有很多代言人,像安德魯·梅隆,就是美國的頂級大富豪,銀行界的知名人物,后來更是當上了1921年-1932年三任總統的財政部長。
他們都極力反對控制銀行業。
在這些人的陽謀陰謀運作下,從哈定到胡佛的三任共和黨總統任期內,自由放任的原則是美國經濟主基調。等到胡佛上臺的時候,面對美國國內的投機行為,總統站出來強調要擴大政府的權力,加強對對外貸款的監督和審查來抑制國內的投機,已經是很有擔當的行為了。
所以胡佛雖然當上了總統,卻也不敢把調門定得太高。在控制銀行業的嘗試中,他始終強調的是銀行業的內部合作,而不是強制性的規范,立法也完全沒跟上。
行業自我約束當然是靠不住的,大蕭條最后還是爆發在了胡佛任上。
大蕭條爆發后,有句民謠流傳甚廣:
“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鐘,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朝地獄里沖。”

如果說美國人從這場危機中最終學到了什么的話,那也就是民眾在經歷了忍饑挨餓的慘痛教訓后,終于對銀行家的貪婪有了全新的認識,對政府監管的信任程度也有了一定的提升。這為后來羅斯福政府出手干預利率,加強對銀行業的政府監管做好了鋪墊。
但這多少有些亡羊補牢的意思。
參考文獻:
徐振偉. 國際合作抑或金融監管——以胡佛與斯特朗對歐洲經濟重建分歧為中心[J]. 安徽史學, 2012(02):89-95.
本回完
原標題:《不受約束的銀行業》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