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一剪梅》怎么就洗了外國人的腦?
原創 邢逸帆 PingWest品玩

作者|邢逸帆
郵箱|xingyifan@pingwest.com
已經于 2019 年隱退的甜歌天王、媽媽之友費玉清,最近突然成了年輕人之間的新晉潮流風向標,而且還是西方年輕人。
曾經火遍華語樂壇的一首《一剪梅》,在 35 年后魅力不減,再次洗了西方青少年的腦。在 YouTube 上,《一剪梅》MV 播放量已經突破 1600 萬,評論 5 千多條,甚至一度被頂到首頁。在海外音樂榜單 Sportify 上,《一剪梅》沖到了新西蘭、挪威榜第一名,芬蘭、瑞典榜第二名。在 Twitter 和抖音上,最時髦的一群網紅都在刷屏“北風飄飄雪花蕭蕭”。

還有人說,“如果世界毀滅,《一剪梅》應該會在片尾滾字幕的時候播放。”

雖然大部分西方網友都聽不懂《一剪梅》到底在唱什么,但這不影響他們和《一剪梅》優美的旋律和歌詞里豐富的情緒產生共鳴。
說歸說,鬧歸鬧,《一剪梅》誰聽誰知道,在各個平臺的《一剪梅》視頻下,都出現了大量不請自來的西方粉絲,甚至有人為這首歌苦學中文,磕磕巴巴地跟唱。

而在所有《一剪梅》二次創作里,質量最高也最受歡迎的還是來自中國爸媽們的正宗演繹。有不少華裔子女拿《一剪梅》去考驗自家爸媽,事實證明這八個字自帶 BGM,沒有一個中國爸媽能正常念出“雪花飄飄北風蕭蕭”。《一剪梅》甚至成了兩代人之間溝通的新紐帶,讓從小說英語的二代華人第一次發現“我媽拿中文吊嗓子還挺酷”。
各種廠家也趁熱打鐵推出《一剪梅》周邊,普通 T 恤手機殼印上這句歌詞立刻身價倍增,老外買到手里還是樂開了花。

隨著“雪花飄飄北風蕭蕭”的病毒式傳播,越來越多的西方網民發現了這兩句話的妙處:它發音押韻朗朗上口,卻又意境深遠經得起推敲,不管在什么場合都能來上一句。《一剪梅》就此成為少有的互聯網中文梗,晉升文化模因。
萬惡之源“蛋頭男”
直接讓《一剪梅》走紅的,是快手上@蛋哥的一段視頻。
視頻里穿著黃衣服,頭型宛如一粒蛋的蛋哥在大雪中一邊旋轉一邊唱“雪花飄飄北風蕭蕭”。在兵荒馬亂的世界里,蛋哥顯得如此從容,冰天雪地中他淡淡的一笑,宛如《一剪梅》最好的精神注腳。
這段視頻被 YouTube 博主 Buhj 搬運出去后,立刻引發了西方網友的哲學迷思:
為什么他的頭像一粒蛋?
為什么他要在雪里轉圈?
他到底在唱什么?
在群眾求英文版的熱烈呼聲下,有懂中文的網友把“雪花飄飄北風蕭蕭”翻譯成“The snow falls and the wind blows(下起了大雪,吹起了大風)”,表達了一種人生達到了谷底,卻無能為力的脫力感。

是什么洗了外國人的腦?
《一剪梅》的走紅和變異,是典型的文化模因(meme)傳播現象,在中文互聯網上,我們一般叫它“玩梗”。
英國動物學家里查·道金斯在1976年的專著《自私的基因》里,第一次提出模因的概念。和人類的遺傳因子對應,文化模因也可以通過他人的模仿而得到復制,并在傳播過程中發生變異和進化。
舉例而言,當某個觀念(或符號)被人類接受后,可以經由模仿和學習復制到不同人的大腦中。而經過復制的觀念不會與原來的觀念完全相同,進而引發二次傳播。這些彼此相似但有所不同的觀念則在散布時互相競爭,呈現出不同的散播能力,因此出現類似自然選擇的現象。一個歷經數代演化經久不衰的模因范例
而一個觀念想要成為模因,需要經歷同化,保留,表達,傳播四個步驟(Heylighen F., 1998)。
回到《一剪梅》這個例子。
在同化階段,首先看到《一剪梅》視頻的人被蛋哥的造型或者他的歌聲吸引注意力,這段視頻在他的腦中揮之不去,這段旋律在他耳邊循環播放,從而成為模因的第一任宿主。
保留階段,模因會存留在宿主的記憶中。其實,我們一天中聽到看到的許多東西都會被很快忘記,一個成功的模因必須能長時間地留在宿主的記憶中,讓人時不時地想起,回味無窮。模因停留的時間越長,通過感染其他宿主而傳播的機會也就越多。
第三階段,宿主會主動地表達模因。
被《一剪梅》洗腦的宿主不由自主地哼唱,在文章中或朋友圈中使用“雪花飄飄北風蕭蕭”,或者把視頻鏈接發給沒看過的朋友,都可以視作一種表達。
這些表達可以是二次創作,也可以是原樣傳播,每次表達都會為原本的模因增添新的內涵,逐漸變異出“雪花飄飄北風蕭蕭”的不同玩梗形式。

第四階段,模因被更多的人接受,引發新一輪傳播。
綜上,一個文化現象想要成為模因并不容易。成為模因的現象一般至少三個特征:客觀上具有明顯性,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在保留階段具有不變性,可以被忠實地再現;具有連貫性,和宿主的其他經驗互通。

對于非中文網民來說,《一剪梅》的明顯性其實并不優秀。由于不理解歌詞的含義,或對中文文化抵觸,《一剪梅》在西方網絡的傳播天生劣勢,但蛋哥優秀的演繹讓這首歌重獲新生,引發了網友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從側面補足了明顯性,還順便傳播了中文。
“雪花飄飄北風蕭蕭”則是一句可以以文字形式或曲調形式忠實再現的曲段,經過多次傳播仍然可以被立刻識別,不至于變得面目全非。而連貫性則是西方網友將“雪花飄飄北風蕭蕭”納入自己生活體驗的內化過程。

在互聯網走紅后,“雪花飄飄北風蕭蕭”得到了新興詞語詞典 Urban Dictionary 的首肯。

也就是說,哥們兒,別問那么多了,說完一句話加上“雪花飄飄北風蕭蕭”就完事兒了。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
原標題:《《一剪梅》怎么就洗了外國人的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