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雷丁簽約黃曉明、微佳碰瓷蔚來,低速電動車企造勢前仆后繼
近日山東一家造車新勢力“微佳汽車”橫空出世,6月13日品牌剛一發布,就因其LOGO嚴重“撞臉”蔚來汽車受到關注。
只是數日后,在一片聲討聲中,微佳汽車6月18日悄悄將微信公眾號的頭像進行更換,由此前“翻轉的蔚來車標”更換成其它圖片,并刪除了原先發布的宣傳文章。微佳汽車方面表示,品牌LOGO在6月17日就已經不再使用,目前手中還有兩個設計方案。

在碰瓷事件發生后,有網友表示,“這LOGO做的,挺省事啊!”、”連設計師都請不起,還怎么造車呢“、“這個LOGO有意思,想把蔚來干翻嗎?”
突然進入新能源造車市場的這家微佳汽車到底是何方神圣?
據資料顯示,“微佳”是山東豐云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專注于為用戶提供微型電動汽車,號稱目前已經具備年產10萬輛微型電動汽車的生產能力。其董事長還發明了“微電轎”概念,并聲稱微佳汽車是中國微電轎新勢力。有媒體統計,這家公司從正式成立到品牌發布,只用了67天。
無獨有偶,今年4月份,另一家山東低速電動車企業雷丁汽車也弄出了大動靜。4月11日,雷丁汽車宣布與黃曉明正式簽約,后者稱為其品牌形象代言人。

2008年國內低速電動車市場悄然興起,2009年國內推廣新能源汽車的“十城千輛”工程啟動,之后的一段時間里,以河北、河南、山東為中心,一家家低速電動車企業相繼成立。
雷丁汽車的創始人李國欣大概也是看準了這個發展的機會。2001年,李國欣創立了比德文公司,2002年,第一輛印有比德文標志的低速電動車下線。在2019年上半年,雷丁全資收購了四川野馬,擁有了生產乘用車的資質;今年8月,三款可以申領正式機動車牌照的純電動車型――雷丁i3、i5和比德文E3正式上市。
不過,從產品定位上來看,這三款車型主要面向的是三、四線城市。
低速電動車能夠存在,自然有它的道理。買一輛普通燃油車,動輒大幾萬元,不僅需要上牌,還需要考駕照。而低速電動車售價較低,兩輪版幾千元就能搞定,四輪版最低也就1萬元左右,且結構簡單,一個排插就能充電,根本就不需要安裝充電樁。而且由于法規滯后等原因,買低速電動車無需上牌。
正如雷丁汽車總經理舒欣所言,“購買的可持續性才能決定市場的可持續性,其背后是需求的推動”。
2016年,雷丁電動車銷量達15萬輛,成為低速電動車行業榜首。2017年,雷丁電動車全年銷量達21萬輛。2018年,雷丁電動車全年銷量更是達到28.7萬輛,總銷售額超過120億元。賺得盆滿缽滿。
而如果不是簽約黃曉明的造勢之舉,可能外界還無法注意到,原來低速電動車企業也可以活得這么好。
所以,也不難理解微佳汽車此番寧愿“碰瓷”也要“出道”的造勢行為。
不過,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低速電動車的安全性和技術含量都較低,同時因為缺乏行業標準,市場亂象嚴重,未來必然會被取締。”
外界分析認為,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打擊下,低速電動車企業意圖搭新能源順風車很難持久。
乘聯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3月,國內微型電動車市場份額僅剩13%,創歷史最低紀錄。另外,隨著越來越多的傳統車企開始涉及這一領域,包括長城歐拉、五菱宏光MINI等,雷丁汽車、微佳汽車也沒太多實力與他們抗衡。
此外,2018年11月8日,工信部等六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加強低速電動車管理的通知》,明確對低速電動車“升級一批、規范一批、淘汰一批”,嚴禁各地增加低速電動車產能,并要求企業從2019年1月起暫停生產直至國標發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