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69億大單要涼?“口罩王”稱“沒損失”
從“印鈔機”到跌下神壇,口罩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而口罩生意卻沒來得及剎住。
早在今年5月,“口罩王”金發科技突發公告稱,此前子公司的KN95口罩買方——美國某公司訂單40%前期款項支付延遲。一時之間,“金發科技9.7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69億元)口罩大單告吹”消息不脛而走。

此時,幕后掌門人袁志敏回想去年,卷入3200萬內幕交易,到頭來只賺了33萬,跟著又被罰了近60萬,縱有一把辛酸淚,也難掩當年悔。
到手的口罩大單要飛?金發科技:公司也有其他客戶
2020年,在押風口概念股這塊,袁志敏幾乎可以說拿捏得死死的。先是口罩,接著是頭盔,都少不了金發科技的影子。
趕上頭盔概念股,金發科技直接漲停,袁志敏確實賺到了一筆。可一輪到口罩,這錢財到賬就沒那么容易了。

于是,5月17日晚間,金發科技宣布這樁買賣后,第二天,股票即漲停,當天成交額為8.88億元。
結果僅僅過了5天,金發科技稱收到買家回復函,買方因資金歸集及大額支付流程,訂單金額40%的前期款項支付將稍微遲延。

在這種尷尬的境地里,金發科技順便補充道,本次合同的交易對方美國公司,之前未與公司發生業務往來,基于商業秘密等因素未披露其詳細財務數據,也未提供國內主體履約擔保措施。并且基于疫情,金發科技也無法對其財務能力進行實地考察。
放在投資者眼里,這是即將到嘴的天鵝肉要飛了的節奏啊。不過,金發科技還是表現得很鎮定。

言下之意,金發科技這波不怕。
然而,金發科技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是,口罩不愁沒人要,只是這口罩又不是茅臺。日前,據業內人士向央視財經記者透露,5月份口罩的出廠價跟4月份相比下降了40%左右,其中KN95和N95下降得最多。而美國買家同金發科技訂的恰恰就是KN95口罩。
靠塑料筑起的342億“大廈”一點也不“塑料”
話說回來,這批訂單對袁志敏頂多是懸而未決,2016年,才是袁志敏真正走鋼絲的一年。
2016年2月,金發科技籌劃實施2016年員工持股計劃及非公開發行股票。按照《證券法》,袁志敏是公司董事長,屬于內幕信息知情人,當年2月3日至3月1日屬于內幕信息敏感期。

處罰決定書顯示,袁志敏在金發科技實施非公開發行的40天前,于2016年1月28日向借款人發送短信,提供了4個銀行賬號,借款共計達3200萬元。借款人就包括這場劇情的關鍵人物王宗明。
在2月3日至15日內幕信息敏感期內,袁志敏借王宗明操作其控制的兩個賬戶買入金發科技262.09萬股。以金發科技2016年3月1日復盤日收盤價計算,上述兩賬戶賬面盈利32.73萬元。

資本市場多見董事長巔峰時期套現離場,像這樣借錢來買自家股票,反倒側面見得袁志敏對金發愛得深沉。有一回,袁志敏的女兒問他“金發和她哪一個更重要”,袁志敏先說了“金發是爸爸的命”,跟著補充“你是爸爸生命的延續,你還可以繼續研發推廣新材料,所以你們兩者都很重要”。
仔細想來,當年,袁志敏一介窮苦書生,非要揣著2萬元,帶領塑料作坊殺出一片天,也頗具民族情懷。

從化肥廠取原料到給海爾、長虹等大企業提供改性塑料,5年時間,倒也讓袁志敏斬獲了2.2億銷售額,一同創業的同學熊海濤最終成了他的妻子。
千禧年之后,金發科技羽翼漸滿,2002年,成功登陸A股。隨后,袁志敏開始將觸角伸向一汽大眾、廣州本田等汽車企業生產所需的塑料,2007年,袁志敏搖身一變成中國最大的汽車塑料廠商。

痛定思痛后,袁志敏擱下了房地產這塊“肥肉”,最傷袁志敏的還在后面。2009年4月,因涉嫌違規買賣金發科技股票,公司三大元老級人物遭證監會立案調查,隨后離職。據21世紀經濟報道,引起元老集體減持恰恰是因為在進軍房地產業務上的經營分歧所致。
好在幾大元老走后,袁志敏倒也把金發科技帶到擁有眾多“第一”,比如中國改性塑料行業第一家國家級技術中心、亞太地區唯一一家材料類的UL實驗室……5月中旬,袁志敏還斥資62億建設新項目,截至目前,市值也新增至342億。
日前,比亞迪因文件問題也遭遇過一次口罩訂單風波,不知袁志敏這次能否一樣化險為夷,將這筆69億完完整整吞進肚里。
原標題:《69億大單要涼?“口罩王”稱“沒損失”,曾借千萬搞內幕交易,只賺33萬反被罰59萬》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