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豬肉降價了,跨界養豬的萬科們還能賺到錢嗎?
豬肉降價了。
國家統計局6月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生豬價格下降了8.1%,已連續14周下跌。對此,國家統計局的解讀是“生豬產能進一步恢復,豬肉供給持續增加,加之氣溫升高,消費進入淡季”。
現在關心豬肉價格的,除了養殖戶和消費者們,可能還包括房企龍頭萬科。5月,萬科發布了豬場總經理、聚落化豬場總經理等5個崗位招聘。之后,萬科在被問及是否要養豬時表示,在具體業務開展上會綜合考慮各種可能性。
實際上,企業跨界養豬并非個案,“養豬圈”也從來不缺故事:網易、阿里、萬達等都提出過養豬。只是,并非每家都成功打入了這個市場,這些公司養豬的理由也不盡相同。
跨界養豬,萬科不是第一個
除了萬科,此前僅房地產企業就有多家涉足“養豬圈”。2014年,王健林宣布斥資10億元養30萬頭豬;2018年5月,房地產龍頭碧桂園也公開招聘養豬專家。
除了房企,互聯網企業中也有不少跨界養豬的。早在2009年,丁磊就建起豬圈養小黑豬,取名“網易未央”;之后,京東和阿里巴巴都宣布以人工智能技術進軍養豬市場。
不過,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梳理了相關新聞后發現,有相當多企業跨界養豬屬于“雷聲大、雨點小”。

網易CEO丁磊說想通過養豬來探索農業生產新模式;武鋼面臨產業轉型的困境,覺得賣豬肉比賣鋼材賺錢;萬達、恒大涉足養豬產業的口號是扶貧;而這次萬科給出的解釋是養豬可以增加萬科物業服務客戶的黏性,畢竟“萬科的最終目標是成為美好生活的場景師,食品是美好生活最基本的場景之一。”

德美化工成立的子公司養“生態豬”連虧八年,拖累公司股價后不得不考慮切割;萬達考察養豬企業后發現要想進入生豬養殖業并不容易,不僅前期投入高,后面還可能賺不到錢,養豬扶貧不如擅長的蓋廣場來得有成效。
養豬企業“一年掙一年賠”
雖然在2019年豬肉價格一路猛漲下,很多上市豬企的業績與股價一路猛漲,但市場對豬企未來的發展還是持謹慎的態度,覺得這樣的好時光并不會持續下去。就如王健林考察了國內五大養豬企業后所說:“都沒有掙錢的,基本是一年掙一年賠。”
這種局面源自中國豬肉價格的不穩定。豬周期的存在——肉價上漲、生豬供應變多、肉價下跌、生豬供應減少、肉價上漲——讓豬肉價格起起伏伏。

目前,中國生豬養殖仍處于規模化進程中。500頭以上的規模化養殖出欄占比由2007年的26%上升至2017年的46%,中小散戶仍是中國生豬養殖的主要構成部分,而美國成熟市場規模養殖出欄占比達到了90%以上。

2005年,高盛等外國資本收購中國養豬產業的上中下游;2011年,德美化工從生產精細化學品跨界到養豬業,都是覺得中國生豬規模化養殖還沒完成,可以有所收獲。
有分析師這么評價高盛當年收購中國生豬養殖公司的行為:“他們都不是指望在2、3年內的收益。因此,短期的價格波動并不會影響他們抄底的行為,他們實際上是著眼5年、10年的長遠收益。”
只是,這些公司沒等中國生豬養殖規模化完成時,就被豬肉價格的反復無常勸退。
養豬真的賺得過賣房嗎?
雖然豬肉價格不穩定,但萬科、碧桂園、恒大這些房地產龍頭企業紛紛對養豬展現出興趣,也不禁讓人想問,難道養豬真的比賣房賺錢?
通過比較溫氏股份和萬科兩個行業巨頭的財報,能看到兩個行業的賺錢能力。對比兩家最近14年來的年報就會發現,雖然在2019年,溫氏股份的營業凈利潤率(凈利潤與營業收入的比率)和萬科基本持平,但相比房企較為穩定的收益,豬企的行情非常不穩定,極易受到豬周期的影響。

不僅萬科,已有10年養豬經驗的網易,也還沒有實現規模化養豬。至少現在,還沒有哪家跨界養豬的公司宣布過在養豬這件事上取得了實際的成績。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