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郴障科技有限公司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畢業于中國農大的公益人,為什么這樣多?

2020-06-09 11: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采訪 ▏婁蓬勃

編輯 ▏肖泊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社會創新家( social_innovator 

在公益行業,哪所大學的校友最多?

我們難以做完全統計,但在公益行業活躍度較高的群體和領域中,“中國農大”這一標簽格外顯眼。

據《社會創新家》不完全統計,超過200位中國農業大學(簡稱“農大”)的校友活躍在公益行業,他們廣泛分布在國際公益組織、大型基金會、地方知名公益組織等。他們的身份涵蓋了學者、公益機構的領導者、部門負責人、項目官員,以及公益創業者等,一個“農大公益人”群體呼之欲出。

為什么農大人熱衷于選擇公益行業?農大公益人有什么特點?在農大的求學經歷和公益從業有何相關性……帶著這些問題,《社會創新家》以判斷抽樣的方式采訪了7位農大公益人,以此探尋農大人的公益基因與密碼。

大咖導讀:

 

李小云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小云助貧中心創始人

公益的本質是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無論是國家部門還是市場部門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面都是積極的力量,但是也都存在缺陷。公益的使命不是替代國家和市場,而是補充國家和市場的缺陷,從而實現社會的整合。

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村、農業和農民一直都容易受到傷害。無矯正的現代化對鄉村和農業的傷害會進而傷害到農民。

中國農業大學是在國內最早直接參與中國民間發展實踐的學術機構,也是最早在國內開設民間社會與發展課程并培養研究生的學術機構。20年來,一批批發展研究專業以及其他專業的畢業生走向民間公益組織的行列,他們很多人都已經成為了中國公益事業的帶頭人、思想家和實踐家。

這個訪談集匯集了中國農業大學培養的青年公益家的思想火花和實踐經驗,值得一讀。

農大公益人訪談人物基本信息:

陳紅濤

中國扶貧基金會常務副秘書長

《社會創新家》:為什么會選擇到中國農大上學?在學校有沒有接觸或參與公益?

陳紅濤:我想來首都讀書,在高中老師的建議下報考了中國農大。

在校時接觸公益是在大學生社團——向日葵愛心社。向日葵愛心社的創立來源于長安女子俱樂部對中國農大的捐贈。1998年發生了全國性的洪災,長安女子俱樂部對中國農大捐了一筆錢資助災區貧困生。我老家是松花江的,受災比較嚴重,被列入資助名單。長安女子俱樂部有位捐贈人想到除了拿錢資助貧困生,也應該將受助學生組織起來做些有益的事情,于是推動成立了向日葵愛心社。

大二,我主動申請擔任了社團社長,充分利用捐贈人資源和學校資源來搞活社團活動。當時電腦還不普及,通過和捐贈人申請資金,利用學校提供的場地,社團建立了一個有十來臺電腦的電腦房。貧困生社員有免費上機時間,其他學生可以付費上機。這樣,社團有了收入來做其他活動,社團也用這一年的時間拿到了校內優秀社團評比的第一名。

我能到中國扶貧基金會工作,與在社團兩年多的歷練有很大關系。向日葵愛心社嘗試了一個資助貧困大學生的新模式:通過學生社團的成立和運營,除了經濟資助,還增加對受助學生的能力建設的支持。中國扶貧基金會當時計劃啟動大學生資助的新長城項目,項目負責人做調研時了解到愛心社的資助模式,邀請我去中國扶貧基金會工作。畢業后我就加入了扶貧基金會,一直工作到現在。

《社會創新家》:工作至今,印象深刻的工作內容有哪些?

陳紅濤:2002年,我加入中國扶貧基金會,主要工作是完善新長城項目對資助大學生的能力建設,通過建立高校社團“自強社”推廣經濟資助加成才支持的大學生資助模式,在全國100多個高校建立了新長城自強社。

中國扶貧基金會是一個非常棒的事業平臺,用人不論資排輩。2006年,畢業不到4年的我擔任了新長城項目部負責人。此后帶領團隊積極探索公眾籌款,嘗試了商場義賣、公益拍賣和“愛心家庭”“愛心宿舍”“青少年籌款挑戰賽”“愛心賀卡”等公眾籌款形式,一路艱辛,經歷了很多失敗,也收獲了有價值的公眾籌款經驗。2009年,我帶領團隊推出了“愛心包裹”項目。

2010年,我進入秘書處,第一個挑戰的任務是帶領全會抽調的力量組成“2億辦”執行西南旱災“曹德旺先生2億善款資助項目”。

2015年,我開始負責基金會的國際化戰略的落地,組織制定了《中國扶貧基金會國際化發展規劃2016-2020》,帶領團隊實現從出差式援外工作模式到常駐式援外模式的轉變,在緬甸、尼泊爾、埃塞俄比亞三個國家設立了辦公室。

《社會創新家》:在你認識的公益人里,中國農大的校友多嗎?他們有哪些特質?

陳紅濤:公益圈里有很多農大校友,在中國扶貧基金會也有不少,很多人都已經在基金會工作10年以上。我感覺農大人更踏實,更接地氣,對農民、農村、窮人有特殊的情感。從農村來的學生比例比較高,很多人遇到過困難,也得到過幫助,把愛心傳遞下去是做公益的動力源泉。

《社會創新家》:你對個人未來幾年發展的期許是什么?

陳紅濤:未來幾年會努力將基金會的國際化事業向前推進,讓中國民間力量的身影出現在更多的發展中國家。

陳濟滄

湖南方正證券匯愛公益基金會秘書長

《社會創新家》:為什么會選擇入讀中國農大?在學校有沒有接觸或參與公益?

陳濟滄:報考大學時想法很樸實,中國農大是農業相關的最高學府,到農大學一個偏經濟的專業,最起碼再回農村基層應該也會好找工作。

在學校,我加入了學校社團“農村發展研究會”,每年的寒暑假都會帶隊參與社會實踐,算下來每個學期都會參加五、六次。到大三時,已經跑了十來個省幾十個村子。很幸運,大三時參與到了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孤兒救助項目設計,因為有了專業和實踐的積累,基金會領導讓我負責開展項目實地調研、可行性論證和方案設計。因為工作得到了各方認可,2008畢業我就加入了中國扶貧基金會。

《社會創新家》:從加入中國扶貧基金會到現在的工作歷程是什么,印象深刻的工作內容有哪些?

陳濟滄:頭兩年,參與了包括孤兒項目的調研設計、籌款方案,基金會從操作型基金會向資助型基金會戰略轉型的可行性方案論證,基金會資助項目管理辦法的制定。2010年玉樹地震以后我開始承擔更多項目管理工作,參與了基金會汶川地震重建項目的收尾,全程參與了玉樹、魯甸、雅安地震災害救援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2016年負責籌備基金會的成都辦事處,工作內容就比較綜合了。

在中國扶貧基金會,我印象最深的項目是玉樹重建甘達村的汽車運輸隊生計項目,當時村里會開車的年輕人多、重建運輸市場需求大,我們團隊集合這些情況,根據當地人的意愿,組建了甘達村汽車運輸隊。運輸隊通過災后重建物資運輸掙到了第一桶金,到現在每年還在分紅,集體資產從零達到了好幾百萬。

2017年底加入方正證券并參與籌建基金會,2018年任方正證券匯愛公益基金會秘書長,開始系統規劃、運營一家基金會。

《社會創新家》:在企業型基金會擔任秘書長,和之前工作相比有哪些不同?

陳濟滄:在中國扶貧基金負責的是基金會的一塊內容或者一方面工作。擔任方正證券愛公益基金會秘書長,雖然基金會規模不是非常大,卻需要負責整個基金會的運營,需要面對一家獨立機構所要面對的一切,要和各利益相關方去溝通平衡。企業型基金會孕育于企業,作為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平臺,可能天然的會受到企業文化、發展理念的影響,因此在公益目標達成的同時也要兼顧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其中需要更多的溝通和平衡。

《社會創新家》:你認為農大和你認知公益以及參與、投身公益從業有什么相關性?農大公益人有哪些相似特征和共同點?

陳濟滄:農大更多給到的是思維習慣、方法和機會。農大很開放,資源也很多,老師會講全國的、全球的東西,講未來、歷史和現狀。學院的專業訓練很注重和實踐結合,因此就有了更多理論聯系實踐的機會。從農大出來的同學都有一個特性,比較厚重、樸實,整體上不浮躁;同時還能夠有足夠的視野,不僅僅是腳踏實地,也能夠抬頭看路,關注趨勢和未來。

《社會創新家》:你對個人未來幾年發展的期許是什么?

陳濟滄:一是在企業型基金會和企業融合方面希望自己能夠做到更專業,更有特色;第二個是在公益和金融融合方面做一些嘗試探索。

前兩年有一本書叫《公益向右 商業向左》,引起了向左向右的討論。我認為未來的創新更多是以一種開放的心態,注重跨行業的融合?,F在不是流行斜杠青年么,我現在也算是斜杠青年吧。

丁廣泉

北京向榮公益基金會秘書長

《社會創新家》:為什么會選擇報考中國農大?在價值觀層面,中國農大給你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丁廣泉:高考時聽父母的意見,選一所在某個領域最好的大學。在樸素的老百姓看來,哪都離不開農業,就選了中國農大。選擇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是看上了“發展”這兩個字。

我們99級當時是國內第一批學生。學生和老師是伙伴關系,老師都把我們當“黃埔一期”培養,充分尊重學生,大家共同成長,用現在流行的詞語叫為學生“賦能”。作為第一批學生,當時我們還經常給李小云院長寫信提建議。學院也為我們提供去鄉村調研的機會,實地感知鄉村,學習和村民如何溝通,全面了解鄉村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風土人情。這些體驗和學習,仍再不斷滋養著我成長。

總結下來有三點:首要的收獲是一種價值理念,對鄉村的老百姓、困境群體、婦女兒童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平等看待和關切,這對如何看待生命和人生都有影響;其次是一種思維方式,能夠獨立思考,通過多元的視角來看待事物,會得出不一樣的觀點;第三是專業性,了解到了用哪些具體方式方法幫助困境群體更有效。

《社會創新家》:你為什么選擇進入公益領域工作?印象深刻的工作內容有哪些?

丁廣泉:當時想法比較樸素,因為在大學有機會了解一些國際發展機構,畢業就有機會開始從事公益領域的工作,盡管當時社會上還不太有公益慈善的說法。因為自己在大學就在老師的指導下做留守兒童的研究,覺得困境兒童群體很需要得到幫助。過去十五年,我一直從事這方面的公益工作。

向榮公益基金會的工作關注的是鄉村兒童教育,我們分別從鄉土書香校園建設,教師能力提升和兒童健康成長,三個主題助力鄉村教育變革。去年我們還聯合東北師大中國農村教育研究院做了新鄉土課程的研發試點,為鄉村老師“賦能”,側重學習方式轉變,把鄉村學校課堂學習和鄉村日常生活發生有機聯系,做有根的教育。

《社會創新家》:你認為中國農大賦予農大人哪些特質?農大公益人有什么特點?

丁廣泉:現在的農大人在各行各業的都有,大家在交流的時候還是很有共同語言,我想背后是因為有農大精神的底色在,有共同價值理念在,比如對社會的關切,對弱勢人群的共情,這是學院和學校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也有傳承的責任。農大公益人整體的感覺是比較真誠和務實,還有一種生命內在的持續拼搏精神。

董強

小云助貧中心理事長兼總干事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

《社會創新家》:為什么會選擇到中國農大讀書?

董強:我的父母是在農業科研機構工作,他們建議我報考中國農大,將來從事農業科研工作。

《社會創新家》:在學校有沒有接觸或參與公益?如果有,是怎樣的過程?

董強:讀大三時第一次知道有NGO,聽同學說到有個NGO在學校里面辦公,叫做“地球村”,我挺感興趣,但一直沒有找到在哪里。2002年秋季,在學院召開的一個扶貧國際研討會上,認識了中國發展簡報的記者付濤。之后作為志愿者參與了中國發展簡報境外NGO名錄的翻譯工作。期間通過中國發展簡報組織的NGO交流活動,接觸了很多NGO人士,還和朱傳一先生有過交流,打開了第三部門的視野。

2003年,我認識了“社區參與行動”的創始人宋慶華。當時他剛剛離開地球村,創辦了關注城市社區治理的“社區參與行動”,邀請我參與了一些調研工作,并為國際項目管理提供技術支持。

2005年,我跟隨李小云教授參加了亞州開發銀行、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共同開展的非政府組織與政府合作實施村級扶貧試點規劃項目。這是國內第一個用財政資金購買NGO服務的項目。

2007年,我留校工作,在李小云教授的建議下把研究興趣定在了NGO組織管理上。通過聯系北京惠澤人公益發展中心的翟雁老師,參與了惠澤人的NGO能力建設工作和機構運作工作。

2011年,基于中國公益領域資訊供給跟不上需求的觀察,創辦了《公益慈善周刊》來提供行業資訊。

2015年,李小云教授創辦了小云助貧中心,我作為理事參與機構工作。2017年接任小云助貧中心總干事,兼任理事長。

2017年,我發起首屆公益評論影響力獎,促進更多的多元有價值的公益思想。

基于長期的行動實踐,我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重點:公益行業發展、公益組織國際化、公益組織與鄉村發展。

《社會創新家》:做了這么多公益行動與研究,有哪些特點?

董強:如果總結一下我的公益行動和研究,我覺得有兩個特點:一是盡量落到實處,在公益行動和研究層面滿足現實需求,填補空白;二是細水長流,我不太追求轟轟烈烈,一件事情不做就不做,做就一直做下去,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公益精神。

《社會創新家》:你認識的中國農大人選擇進入公益的原因是什么?他們有什么特點?

董強:公益領域出現了農大公益人這個群體,首先是因為中國農大的校訓“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很多學生社團關注民生,關注社會問題,提供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第二是在過去,農大招收的學生中有很多貧困學生,很多NGO為貧困學生提供支持,建立了聯系;第三是農大的人文與發展學院通過學術研究工作鏈接了很多發展機構和公益組織。曾經有幾年,發展管理系每年都會組織NGO招聘會,為NGO和農大學生牽線搭橋。

農大公益人很大的一個特點是務實不務虛,在很多公益組織中做一些非常重要但不出頭露面的工作。第二是相對比較扎堆,比如在扶貧基金會、樂施會、壹基金,看到一批工作的校友。最后一個是流動率相對不高,喜歡長期在一個機構工作。

劉會峰

深圳市龍華區慈善會秘書長

《社會創新家》:為什么會選擇到農大讀書?在學校有沒有接觸或參與公益?

劉會峰:高中的時候,通過《中國農民調查》了解到二元體制導致農村發展緩慢,我應該為農民做一些事情,選學校毫不猶豫選擇了農大。專業報考的是生物科技類,后來被調劑到了農村區域發展專業。

學院老師非常重視開放式和參與式的學習討論,同時在大學期間開展了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留守婦女、農村扶貧等基礎性調研。作為志愿者我參與到了中國滋根鄉村教育與發展促進會、友成基金會等教育方面的工作。在專業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對整個公益行業有了一些接觸與了解,逐漸感覺公益慈善是一個可以作為職業發展的長期事業。

《社會創新家》:從大學畢業到現在的工作歷程是什么,印象深刻的工作內容有哪些?

劉會峰:2008年畢業時第一份工作是國際計劃(Planning International),當時在國際機構做預防兒童暴力侵害和兒童權益方面的工作。兩年之后來到壹基金做“海洋天堂”計劃,從事自閉癥、腦癱、罕見病兒童及家庭的救助及倡導工作。2016年至今在深圳市龍華區慈善會專注社區慈善領域的探索。

在壹基金從事特殊兒童的救助與倡導工作,讓我深入感受到公益慈善的本質是喚醒每一份善良,幫助弱勢群體走向自助助人。在龍華區慈善會從事三年的社區探索,讓我感受到中國的公益慈善未來還是在本土社區,社區的資源盤活及有效銜接,構建縣區級公益慈善生態。

《社會創新家》:你認為農大和你認知公益以及參與、投身公益行業有什么相關性?農大公益人有什么特點?

劉會峰:在農大,接觸到了前沿的理論、開放的思維方式和扎實的社會調研,為公益從業在理念上留下了種子,在方式方法上打下了基礎。我認識的農大公益人接受了國際發展項目管理的學習及熏陶,相對理性和務實,都扎扎實實地在某一個領域去探索和鉆研,在行動中做研究。

《社會創新家》:你對個人未來幾年發展的期許是什么?

劉會峰:繼續在扎根社區慈善領域工作,打造一個民眾參與社會問題解決的通道,為縣區級慈善會做出可供借鑒的樣式和范本,影響更多掌握大量資源的慈善會系統,讓縣區級慈善會都有意識的推動縣區級公益慈善生態發展。

魏明濤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項目總監

《社會創新家》:為什么會選擇到農大上學?在學校有沒有接觸或參與公益?

魏明濤:我是在陜西農村長大的,身在農村會想中國的農村為什么是現在的樣子,怎么才能發展得更好一些,高考選擇中國農大,是想在這個方面能有更多學習和了解。

大學期間,通過學校提供的社會實踐機會,對中國農村的現象和本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印象比較深的是學院老師組織去北京延慶縣的農村社區實踐,在村里住了半個月,練習學到的參與式評估工具。我的畢業論文也是在農村社區做的調查。通過這些社會實踐找到了做社區社會工作的意義。

《社會創新家》:畢業之后從事的是農村社區相關的工作么?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工作內容?

魏明濤:2005年畢業時尋找在農村發展機構的工作機會,在西安看到一家國際機構招聘社區發展協調員,感覺和專業比較匹配就加入了,主要工作是駐村做農村生計發展項目。2007年,我想要在公益和發展領域看得更多一些,加入了香港樂施會。在樂施會負責社區生計發展項目,參與了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的緊急救災和災后重建項目。2010年,我加入壹基金。

印象深刻的項目很多,比如壹基金在蘆山地震災區參與支持組建社區志愿者救援隊。在蘆山災區開展安全家園項目的過程中,我們希望組建由當地居民為參與主體的社區志愿者救援隊。但即使是在災區,居民對日常防災減災的參與意愿也是非常低的。通過提供專業裝備和培訓、開展演練等項目活動,為志愿者發放紀念勛章等激勵方法的一系列設計,我們激發了居民的參與感和歸屬感,成功組建了社區救援隊。后面遇到山洪暴發等突發災害,社區救援隊能夠很快行動起來參與救災和后續社區安置工作。

包括這次新冠病毒疫情,我們在各地組建的社區救援隊,為志愿者隊員配備了專業的防護裝備,第一時間參與了社區的排查、消殺等防疫工作。

《社會創新家》:你認為中國農大賦予了學生哪些特質?農大公益人有什么特點?

魏明濤:第一個影響是“扎根”。學校提供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我們對基層情況有了一定的認知,具備了底層視角,做事情會更加有底氣。

第二個是相對包容,尊重價值觀的多元性。我們在學校受到了參與式的專業訓練,面對不同的人群,尤其是社會的弱勢群體有更加積極的視角,相信他們自我發展的愿望和動力。

第三個是農大人會更務實一些,做事情講究做到做好,不追求花樣和噱頭。

張超

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微型金融事業部執行總監

《社會創新家》:為什么會選擇到農大讀書?在學校有沒有接觸或參與公益?

張超:年輕的時候對農村有很多想象,向往農村那種田園詩畫和牧馬縱橫的生活。我從小喜歡小動物,對生命科學這塊感興趣,就報考了中國農業大學的動物科學專業。在學校沒有接觸過公益,剛剛工作后對公益的了解也非常有限。

《社會創新家》:你是如何進入公益領域工作的?

張超:2003年,我大學畢業后在一家貿易企業工作,代理國內大中型畜禽繁育場成批地從國外進口豬、牛、羊、鵝、雞等種畜禽。我接觸到一個散養戶,很窮,全家五口人就靠貸款買的一頭奶牛來吃飯。買牛的貸款需要他們省吃儉用好幾年才能還清,并且還面臨牛奶產出質量不達標、奶牛生病或死亡的風險,從國際貿易代理到一個散養戶的脆弱生計,會明顯感覺到這個世界的張力。

整個社會其實是在一個密不可分的聯動系統里面的,一個人靠物質財富不可能和系統里面的困難群體完全隔絕。

2007年,我下定決心要去做促進包容性發展的事情,并確定了一個原則,按照現在的說法,叫做‘雙重底線’,即希望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能夠創造社會效益,還要有財務上的可持續性。當時了解到孟加拉格萊珉銀行做的小額貸款,接著留意到樂平基金會的前身北京富平學校,在國內開展小額貸款項目,我聯系加入了這個團隊。從加入至今,都在從事小額貸款有關的工作。同時我也不斷拓寬自己的邊界,參與新的探索,比如參加《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中文刊的編譯。

《社會創新家》:你做人生選擇背后的價值理念是什么?

張超:我個人比較理想主義,做事情是從一種美好的想象開始。選擇到農大讀書是對田園的想象,做小額信貸及公益從業是對包容性發展的想象,有了想法就去做,在實踐中和想象做一個鏈接,適時調整。

我十來年的公益從業一直有得道多助的感覺,當你有一個美好的愿望去實現的時候,全世界有著相同愿望的人都會集合在一起,推動這個事情。

《社會創新家》:你對個人未來幾年發展的期許是什么?

張超:現在我還是很相信“窮人越窮、富人越富”這樣的世界運行不下去了。我愿意成為促進社會包容性發展和均衡發展中的一員,通過產品和服務,讓弱勢群體獲得發展機會,同時滿足財務上的可持續性要求,會嘗試影響力投資、設計思維這樣一些具體手段。 END

作者簡介:

婁蓬勃,《社會創新家》研究員,

2011~2017年就讀于中國農業大學農村發展專業,獲碩士學位。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原標題:《畢業于中國農大的公益人,為什么這樣多?》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五星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蔬菜配送公司| 百家乐官网娱乐城代理| 百家乐接线玩法| 星空棋牌舟山| 百家乐如何投注| 百家乐官网试玩活动| 棋牌类玩具| 威尼斯人娱乐cheng| 属狗的和虎的做生意好吗| 挖掘百家乐官网赢钱秘籍| 网上娱乐城注册送彩金| 联合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注册赠金| 百家乐官网哪家有优惠| 博狗| 百家乐什么方法容易赢| 钱百家乐取胜三步曲| 百家乐官网娱乐城怎么样| 8彩娱乐| 八大胜开户| 乐透乐博彩论坛3d| 百家乐娱乐网佣金| 真人百家乐官网赌场娱乐网规则| 38坊| 老虎机单机游戏下载| 百家乐娱乐平台官网网| 百家乐六合彩| 至尊百家乐官网娱乐| 宝马会网上娱乐| 92棋牌游戏| 大发888pt| 百家乐真钱送彩金| 百家乐游戏类型| 百家乐娱乐城游戏| 太阳城百家乐的破解| 在线百家乐安卓| 百家乐在线娱乐场| 御匾会百家乐娱乐城| 大发888娱乐城欢迎lm0| 土豪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