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夜讀︱方言可以小眾,但不能斷了根
“00后的同學都不會說方言”。閩南語《大田后生仔》里這句歌詞,是否觸動過你?你會說方言嗎?你多久沒有機會說方言了?你的孩子還會說方言嗎?
6月2日,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徐曉萍回答澎湃新聞記者的提問時說,推廣普通話和使用傳承方言并不矛盾。
方言不僅擁有獨特的發音,還是地方思維與文化的傳承方式。比如,很多方言都有區別于普通話的專有詞,廣東話的“埋單”,滬語的“白相”,就不僅是表達形式的特殊,還深刻地體現了地方思維習慣和地域特色。方言還是許多文學家的靈感源泉,陜西作家賈平凹的《秦腔》、上海作家金宇澄的《繁花》等當代名作都有明顯的方言痕跡。
不過,對于生活在城市的年輕人來說,方言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很多年輕人在青少年時期缺乏接觸和使用方言的機會,長大以后也不會說方言。前些年有數據顯示,杭州、蘇州、寧波、溫州這幾座城市的年輕人使用方言的比例極低,蘇州6-20歲能夠熟練使用方言人群比例僅2.2%,排在倒數第二的寧波則是4.6%?!皩幝犔K州人吵架,不聽寧波人說話”,語言的生命力在于使用,如果方言在市民生活中是“死的”,其傳承難免淪為奢望。
“00后的同學都不會說方言”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現象。
有人將方言衰微的原因歸結于推廣普通話。此言似是而非,畢竟,普通話作為一種通用語,對人才流動、市場貿易等許多方面起到促進作用。沒有推廣普通話的有力措施,甚至很難想象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們如何溝通交流。一個人掌握普通話,與其是否學習和使用方言,并非天然的矛盾。
問題在于,一些城市在推廣普通話的過程中,忽視了對方言環境的保育。學生在校園里固然要說普通話,但校園外的家庭成員交流、親友交流中,方言完全可以成為日常溝通用語。同樣,一個地方的主流媒體應當使用普通話,但不妨開設講方言的電視廣播頻道、視頻網站,讓熱愛方言的本地人找到歸屬。
誠然,越是外向型的城市,在保育方言環境的過程中就會面臨越大的壓力。比如,在本地人與外地人混雜的工作環境中,如果本地人在工作場合經常使用方言,就會給人留下“抱團”“一小戳人”的印象,影響同事之間正常溝通。因此,真正善待和熱愛方言的人,也要注意使用方言的場合,如果不區分場合地使用方言,反而會制造分歧,對方言傳播造成傷害。讓更廣大的人群理解和容納方言,才能守住方言的命脈。
要求每個人都掌握一種方言并不現實,像隨家庭遷徙到其他城市的第二代,既脫離了原籍的方言環境,也難以融入自己成長所在地的原生方言環境。但是,為消除社會交流溝通的障礙,是以犧牲方言為代價,那么對地方文化也未免是一種不公??傆幸蝗河兄居诘胤轿幕S娜?,以講原滋原味的“老話”為樂趣,把說方言當成構建身份認同感的方式。
方言可以小眾,但不能斷了根。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