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直播回顧 | 呂敬人LIVE制書實話:承其魂,拓其體
直播回顧 | 呂敬人LIVE!制書實話
小雅君 Artron雅昌

昨晚,「LIVE!制書實話」的首播之夜,實話嘉賓是中國書籍設計界的泰斗級人物呂敬人。他對中國書籍裝幀50年產生了重要影響,并曾受邀擔任2014年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評委。直播當天,他將自己40多年來工作中的經歷、體驗、成敗、追求一一分享給了大家。
LIVE!制書實話
第一話
承其魂·拓其體-書藝問道四十載
實話精彩回顧
“大家好,我是呂敬人,做書人。”直播間里呂敬人笑瞇瞇地和大家打招呼。一直從事書籍設計這種幕后工作,他很少走到公眾面前,這是他第一次做網絡直播。
他被國內許多年輕的設計師們奉為引領者,因此也成為此次系列直播的領頭主講人。對于現在流行的所謂前浪后浪的說法,呂老師認為在他的前面,很多前輩、老師是前浪,“那今天我就是后浪,我這后浪也在追趕前浪。”
他開始娓娓道來自己書藝問道四十載的經歷,前浪們對他產生的影響,讓他至今走在追尋理想的的路上。
入道(1978)
1978年改革開放之際,呂敬人進入中國青年出版社工作。由于平時喜歡畫畫,在出版社里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為文學雜志和小說繪制插圖和封面。
在此之前呂敬人沒有學過書籍設計,他就在職場上一邊實踐,一邊學習。當時他也有為其他出版社完成書稿,稿費是一張插圖5塊錢,一張封面15塊錢。他在工作中不斷摸索嘗試,繪制的插圖涵蓋水墨、素描、水粉、木刻版畫等等。


在70年代的特殊時期,他與中國著名的連環畫畫家賀友直相遇,成了莫逆之交。50年來,賀友直一直指點他的插圖創作,直至94歲仙逝。呂敬人正是在這段師生情誼中,領會到了如何將文本語言轉換為繪畫語言。

呂敬人會把插圖拿給賀友直看,后者會用一封信來詳盡地點評:“他有時候會毫不客氣地指點,對我來說是難得的學習機會。”


除了賀友直外,當時許多前輩的作品也對呂敬人的設計產生很大影響。比如大百科全書設計家張慈中,他設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毛澤東選集》,是當時設計界的巨擘。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大多數書只有封面,沒有封底,為節省版材、油墨,只允許三色印刷。所以呂敬人總是想方設法在三色中找到最佳的第三色、第四色,乃至第五色。
“這跟印版畫一樣,油墨互相疊壓,前壓和后壓產生不同的色彩關系。”呂敬人當時經常騎自行車去工廠,到機臺上和老師傅搞好關系,就在后者的機臺上進行試驗,把各種色彩壓出自己想要的顏色。

1982 《生與死》 中國青年出版社
盡管呂敬人用心地在設計,但當時的圖書外表千篇一律。中國不缺優秀的畫家和設計人才,但那個年代的出版業被經濟、觀念所限,設計只停留在書衣打扮和繪畫裝飾的層面,甚至比不上民國時期的一些設計,信息編輯設計的主動意識相對比較薄弱,呂敬人因此期待尋道求知的機會。

1918年的《新青年》上《狂人日記》的排版,呂敬人認為《新青年》的文本設計、字體運用、編排格式、輔助文本的規欄等,都非常有創意。
尋道(1989)
當時講談社和中國出版協會有合作項目,呂敬人因此獲得去日本學習的機會,并幸運地成為有“日本設計界的巨人”之稱的杉浦康平先生的入室弟子。
讓呂敬人意外的是,杉浦先生并沒有過多地教他設計手法,更多的是形而上的理念探討。比如書籍設計中的盈實和虛無、純化與復合、張力和重力、矢量與定量、純凈和噪音、混沌與邏輯、空間和時間……


在杉浦先生指導下設計了《家》
師徒的討論中涵蓋了數學、心理學、邏輯學、信息學、編輯學、建筑學、民俗學等學科知識。 杉浦先生為構架信息最佳閱讀的書籍設計理念讓他感到新奇,醍醐灌頂。
“作為平面設計師來說,設計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色彩構成、繪畫和手段方法,而是信息分析的能力,科學的判斷力和邏輯的思考力。”呂敬人總結道,他認為杉浦康平的書籍設計哲學和方法論可以歸納為以下6點:
1 書籍設計[BOOK DESIGN]
由內向外到書之五感的整體設計,不是裝飾一件靜止的物體,而是營造影響周邊環境的生命體。(舉例:《全宇宙志》)
2 編輯設計 [EDITORIAL DESIGN]
書籍設計是包含時間與空間的信息動態流動的編輯設計是書籍設計的核心意識。(舉例:《人間人形時代》)
3 藝術×工學=設計2
設計公式使設計增值的原理,感性與邏輯,創意與工藝的完美結合,提升設計的價值。(舉例《兩界曼陀羅》)
4 信息設計[INFOGRAPHIC DESIGN]
杉浦信息圖表設計開辟書籍設計的全新領域

時間是無形的,但可以轉換成信息體現在地圖上
5 秩序美學[漢字網格系統]
杉浦網格將西方網格規則應用于漢字排版系統,倍率計算法讓文本在秩序中能夠得到自由的駕馭。

6 亞洲造型[噪音學說]
杉浦“噪音學”理論關注具有生命力的森羅萬象東方視覺元素。

悟道(1996)
回到國內后,呂敬人不再滿足于只為書做嫁衣裳的裝幀,開始對書籍整體設計進行思考。1996年,他在國內找到了知音寧成春、吳勇和朱虹,一起策劃書籍設計四人展,同時出版《書籍設計四人說》。

《書籍設計四人說》指出中國書籍的進步需要經歷從裝幀到書籍設計的觀念轉換,當時業內有認同,但也有質疑,過到現在這些觀念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可。
經過長期實踐,呂敬人獲得的感悟是裝幀≠書籍設計,用一個公式來概括書籍設計,就是:
裝幀+編排設計+編輯設計+信息視覺化設計
=(3+1)整體系統工程
在書籍的整體設計的基礎上,呂敬人進一步提出了“書筑”和“書戲”的概念:
書筑:書籍是信息詩意棲息的建筑,是文本在書頁中時空流動的場所;
書戲:書籍設計師可以擔當起導演的角色,同一文本能夠演繹出不同意境的戲劇來。
總結起來,就是書籍并不是一個平面,書籍設計不停留在裝幀的工作范疇,而是對文本進行一定 “介入”的編輯設計(Editorial Design)的過程。書籍設計非名詞設計,而是動詞設計,書籍設計者要擔當起導演的角色。


《梅蘭芳》原本為50萬字無一圖的傳記文學,呂敬人通過精心的設計使人物“躍然紙上”
問道(1990S~)
到了90年代,呂敬人已經學習了不少國外先進的設計理念,但對于要如何作出自己的作品這一點,他感到如果忽視傳統,設計會像漂浮的落葉,找不到它的根。
當他將目光投向東西方的書籍,發現他們既有區別,也有相通之處。比如從形態上看,西方書籍書脊堅挺,像一座座堅固的建筑,而東方的書紙多布面、紙面,仿佛柔軟的容器。
但不論東方還是西方,都有精湛的裝幀工藝以及多元的文本章法格局,中國古籍的字體造型,文體格律,文本編排,有著豐富的形式格局和閱讀審美情趣,與西方藝術有同工異曲之妙。


90年代末呂敬人參與了中華善本再造工程,將傳統工藝結合現代設計,完成了許多優秀作品。“不摹古卻飽浸東方品味,不擬洋又煥發時代精神”——這是呂敬人對于設計畢生的追求。

“繼承傳統非復制而是創新再造,中國人擁有值得自豪的書卷藝術傳統,但一味模仿傳統,會缺失創造的動力,創新必然是傳統有生命力的衍生。”呂敬人由此列舉了諸多作品,從中可見當代優秀的書籍設計師們,無論是中生代設計師還是青年設計師,都在努力創作出時代語境下的一道東方書籍藝術風景,推動著中國書籍藝術在探索中與時俱進。
傳道(2002~)
2002年呂敬人進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擔任教學,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書籍設計師。2012年他成立了敬人紙語,開辦面向社會的敬人書籍設計研究班。研究班聘請國內外優秀設計家授課,完成從編輯設計到裝幀的學習課程。


教學是呂敬人再次學習的過程,他喜歡和年輕人待在一起,向他們學習,覺得自己的心態也變得年輕了。他一面實踐一面總結撰寫書籍設計教材,目前出版的書目有《敬人紙語》和《書藝問道》。

新版《書藝問道》第三次印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造書之道(2020s~)
千禧年后的世界是一個數碼時代,中國擁有十億低頭族,呂敬人認為紙質書若只承擔文本信息傳達功能的話,那么書最終將被電子載體所替代。
而藝術創意圖書的形態,可以為讀者提供多元的閱讀性,彰顯出書的獨特魅力。所以盡管電子書有許多的優點,但他認為傳統書籍閱讀仍不會被“邊緣化”,理由具體如下:
1 數碼載體存在掃描式閱讀的缺陷,人們開始意識到提供慢閱讀載體的重要性;
2 讀者期待高質量的出版物,受眾開始有了閱讀審美的精神需求;
3 設計者正在跟上閱讀美學的時代,設計師對內文編輯設計參與作用的價值認同;
4 人們離不開物化體驗需求:書具有物質性、時間性、空間性、流動性。
展望未來的書籍出版,呂敬人認為數碼產品會替代一定量的出版物,但書還是會正常出版,但選題會更具針對性,品種會減少,書品更講究。
與此同時,紙品書也會出現多元趨勢:比如便于隨處閱讀和攜帶的口袋書、精心打造具有收藏價值的經典書、還有極富閱讀潛力的藝術創意圖書,等等。
目前出版物與Artist Book的差別正在拉近,出版界不滿足于普通的一般性出版物,設計師們創作富有新閱讀概念的書,以嶄新的思維和獨具個性表現形式,為體現文本內涵應用新的編輯手法,采用多種形態、豐富紙材和工藝,帶來與眾不同的閱讀感受。

由劉曉翔設計,雅昌印制的《文愛藝愛情詩集》就是典型的藝術創意圖書,壓凹的字體要在光線下才能細細分辨,體現了“愛情不在于言說,而在于銘刻”的特質。
做書對呂敬人而言是一件快樂的事,他作為書籍設計師的愿望,就是做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從造紙、制圖、書寫、印裝,沒有客戶的限制,自由自在,天馬行空。
“每一個人都可以是作家、畫家、設計家、裝幀家,做書自創,成就自我,惠贈他人。”
從做書回到讀書意義的探討上來,呂敬人引用了作家博爾赫斯的一句名言:“別人都為他們寫了什么而感到自豪,可我卻為自己讀了什么而自豪。”
電子產品并不是洪水猛獸,它們的出現只是順應了時代需求,呂敬人感謝電子時代為做書人提供沉靜下來思考的機緣。而書籍設計也要趕上來,做體現時代需求的好書,相信未來會迎來新一輪的造書運動。
正所謂“承其魂,拓其體”,他將傳承中國書卷的物質性和藝術性,同時也積極創新,去開辟閱讀形態的新途徑。
直播課的結尾,呂敬人回顧自己70年的人生,仿佛瞬息而過,但他的求索之路卻遠未結束:“讀書是修行,做書是苦旅,做好書是一種責任,也是一件善事。書藝問道路還遠,欲速則不達,一步一個腳印,走得慢,走得遠。”

感謝可可愛愛的敬人老師

合作伙伴
聯合主辦方
雅昌文化集團
中國出版協會書籍設計藝術工作委員會
國際藝術家手制書聯盟
協辦方
DDG寰策品牌策劃咨詢(上海)公司
獨家直播平臺
嗶哩嗶哩 bilibili
直播回放平臺
藝術頭條APP
獨家創意合作伙伴
ZCOOL站酷 | 站酷獎
首席新媒體支持
做書
媒體支持
雅昌藝術網 | 藝術頭條 |澎湃號| 湃客 | 絕對藝術
BookDesignExhibition | TOPYS
聯合推廣
建投書局 | 上海三聯書店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藝術與管理研究中心
敬人工作室 | 敬人紙語 | 編輯邦
YO!GALLERY | 灌木 | W.KONG
特別鳴謝
羅逸致德(北京)廣告有限公司
音樂人點?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