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告別網課重回校園,家長如何做好孩子的“心理工程師”?
文:于文娟(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兒童青少年科副主任醫師)
隨著復工復學在各地穩步推進,我們的生活已然加速回歸常態。在此期間,家長一定要注意:家庭是學校有序推動教育教學秩序恢復的重要環節。
要提醒家長,復學后,一定要重視孩子的身體情況,如有異常,要第一時間帶孩子到醫院檢查,必要時配合醫生做核酸檢測,將疫情的苗頭控制在早早期。要知道,每一個家庭控制好了,就不存在學校的“互傳”了。在醫學界尚未徹底征服新冠病毒前,家長始終要保持警惕。從孩子的飲食、活動場所到家長自身的活動范圍等,建議家長要多想一步,在各個環節都要問一下自己“這樣做會不會有被傳的風險”,替孩子把好第一道關。
同等重要的是,家長要明白,心身健康是保持良好學習狀態的載體。突如其來的疫情會對孩子到底造成怎樣的影響,家長應如何做好孩子們的后盾,這里就幾個熱點問題一并探討下。

第一,成績一定不是復學初期的主抓任務
居家學習階段,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并不真正明白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主動性不足,學習效果自然會打折扣。
家長要知道,孩子們都是有自尊的,特別是對一些高年級的孩子來說,有部分孩子面對開學這件事,就已經感到有壓力了。因為有一些課可能的確聽不懂了,孩子自己已經意識到“不好意思見老師和同學們了”,但又不敢跟父母說之前的網課沒有好好上,內心的苦悶油然而生。這一點,請父母一定要關注,要引導孩子接受現實,成績下降是既成事實,從現在開始,盡量追趕補上。必要時,家長要做好與老師的溝通。
第二,手機是否要“沒收”,有待商榷
漫長的居家生活,孩子對電子產品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都偏多。很多家長對此感到氣憤,直接沒收了孩子的手機或平板電腦。但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否適合每個孩子,家長需要各自衡量。養育孩子是一門藝術,沒有公式可以套用。比如,對高年級的孩子來說,手機是他們的社交工具,直接沒收,或許很傷自尊。
所以,如果要解決這一問題,一定要注意方式,了解孩子使用手機的頻次,包括在手機上具體做什么。如果是無聊,用來消磨時間的,不妨先想些辦法讓孩子的生活方式更健康多姿些。總之,要根據自家的情況,找到適合的“戒手機”模式。
第三,有效溝通才能消除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代溝
記得一位小朋友形容自己與父母之間的狀態時說了這樣一句話:“明明沒有共同語言,還要硬聊”,相信這也代表了一部分家庭的真實情況。很多時候,父母跟孩子各自“喊冤”。
家長要明白,跟孩子的溝通不是只表達自己的付出,更應盡量理解孩子在說什么,他跟同齡人比是不是真的很“離譜”。只有彼此感到被理解的溝通,才是有效的。
第四,家長一定是孩子責無旁貸的“心理工程師”
現在的孩子在家長的呵護下,衣食無憂,不知“愁”為何物,似乎只有學習這一件事。沒有經歷挫折,自然也不知該如何面對挫折。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恐怕對疫情還似懂非懂,我們可以借助這次疫情以及疫情對每個家庭造成的影響,跟孩子促膝談心一下,讓孩子們身體力行地體會什么叫困難,且懂得面對困難、迎難而上,提高抗挫折能力。
家長要有意識地不斷提高自己的素養格局,言傳身教,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強大的人格。
當家長縱然辛苦,但沒什么比育人更有意義的了,為了家里的希望,祖國的未來,讓我們一起心甘情愿,滿懷熱情地付出吧。加油,家長們!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