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Z博士的腦洞|前浪?后浪?都是資源錯配惹的禍
最近不少人對青年人喊話,而且都翻車了。
和青年說話,船說翻就翻
2020年“五四”青年節前夕,一向是青年人大本營的“B站”bilibili發布了一段名為“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奔涌吧,后浪》的宣傳片。視頻請來了廣為大家所喜愛的目前無污點實力派演員何冰,聲情并茂向青年人喊了一段,這一段視頻稱得上是“良心之作”,其制作精良、剪輯流暢、配樂優美、畫面高級,配上何冰的人民藝術劇院嗓一級演員表情,在近年來一大堆爛劇中培養的觀眾眼里,堪稱精品。
視頻一出來就全網刷屏,到目前為止,還是最高全站日排行第一名,播放量超過2358.7萬播放,彈幕超過22.1萬。
但是,《后浪》受到的不能說是“追捧”,更多的是“群嘲”。
該片本意是以上一代的口吻鼓勵年輕一代,許多網友卻“嫌棄”其太煽情,不僅批評視頻喊話純屬“自作多情”“一廂情愿”,而且對這種“諂媚年輕人”的態度大為不滿。“后浪”本浪們則說,我們不是后浪,我們是韭菜。有一部分人甚至遷怒演員本人,跑到何冰微博下留言斥罵。
還是B站。就在《后浪》刷屏前半個月,阿里巴巴的官方賬號掛出馬云對阿里橙點公益獎的一個寄語演講,標題為《商業本身就是最大的公益》。那時還不知道自己就是后浪的后浪們瞬間用超過7000條彈幕糊滿了馬云的臉,他們高喊著“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巨浪!巨浪!巨浪!”B站小伙伴們和阿里官方直接對線,阿里甚至置頂掛人,但強大如阿里,也終于不能扭轉滔滔江水的浪奔浪流,撤掉了馬爸爸的演講。
一點不奇怪。
去年底,與馬云同樣酷愛喊話的王石也因呼吁年輕人別急賺錢、先去爬山做公益而引發網絡熱潮,被年輕人的怒潮淹沒。
這些人一定也很心塞。
就在前幾年,他們還是萬眾矚目的年輕人偶像級人物,怎么這幾次對年輕人喊了個話,就落到了此種田地?小船上有沒有友誼不好說,但“說翻就翻”是真的。
一個經濟學道理——資源錯配
“青年”是個不容易討論的話題。
大家卻喜歡討論青年。尤其是“老人”。
為什么?
蘊含著一個經濟學道理。
我小時候聽中年人說事兒,他們說,老教授們工作年限長、級別高、職務高,所以分的房子大,但是家里沒有什么人,孩子也都大了出去讀書工作了,根本用不了這么多屋子,打掃起來還困難,只好把幾間房空關起來。哎呀,你看看,年輕人上有老下有小,正是需要房子的時候,但是什么資格資歷資源都不夠,只能擠在小房子里。
這個故事是老人和青年關系的寫照,叫做:資源錯配。
也就是說,通常而言,一個人年輕時,有精力、有時間、有抱負、有創意,但是沒有物質條件支持。通俗地說,沒有錢權名。一個年輕人,他不但有清雋五官健碩身材,而且有為卿鐘情百死無悔的志氣,愿意為佳人手提行李腳踢地痞,但是沒法提供房子車子LV和GUCCI,只能眼睜睜看心愛的姑娘遠去;一個年輕人,他不但能夠通宵達旦做實驗,而且有翻爛文獻也不放棄的志氣,愿意為課題頭懸梁錐刺股打地鋪,但是沒有一點業界名氣,只能眼睜睜看別人掛執筆。
一個“老人”呢?通常而言,他有了一些積累,在物質上會豐裕起來,但代價是歲月流逝無情老去。無論有多少財富權力,也無法阻止身體的衰老和精神的衰朽。即使能夠請得起一千個朋友吃鮑翅燕,但那種肝膽相照一輩子是朋友下輩子做兄弟的豪情早已沒有了,而且到了十點半,就困得不行要去睡覺了。即使能夠追到心目中美女第一名,但那種非卿不娶海枯石爛驚天動地的深情已經沒有了,而且到了十點半,就困得不行要去睡覺了。
在經濟世界中,資源錯配會帶來什么?
就像是短貸長投,資源錯配會帶來市場扭曲,并且加深供需撕裂。于是,“老人”總想要“供給”自己的醇厚經驗給年輕人,但年輕人說:我、不、需、要!
又一個經濟學道理——補償
更重要的是,這里還內涵了經濟解釋第二波。
那就是,這是一種補償。
補償有很多種。比方說,“老人”走過這條路,知道哪里可能走彎路,哪里可能有陷阱,把這些告知年輕人。這是對年輕人的補償,減少他們的時間等成本。
但也有另外一些種類,比方說,“老人”是為了補償自己。
很多被年輕人厭惡的“說教”都有著這種底蘊。像是說“你們現在的條件比我們那時候好多了,你怎么就不能夠……”“我那時候條件多差,就憑著我艱苦卓絕冰雪聰明玉樹臨風才突出重圍杯酒斬華雄建功立業……”等等。
這類喊話一般有三個特征,第一是“老人”年輕時條件不好,或他覺得不好,主要想表現自己非常有能力,改變了不利條件;第二是“老人”現在條件好了,或他覺得好了,主要想表現自己的權威性;第三是對年輕人不滿意,覺得年輕人不如自己而且不容易知足還不聽自己話。“補償自己”的特征很明顯。受到青年人的反感也很明顯。
“后浪”視頻之所以“翻車”“翻船”,大抵也就是這個原因。
有些人不明白,《后浪》視頻也堪稱一部“諂媚青年”的作品了,怎么還會被青年們“鏟翻在地”?因為無論“我們不如你們”還是“我們過得不好,你們過得很好”,其目的都是直指人心的自我補償而已,不管用多委婉的華麗包裝。
及至馬云的演講,總是在反復強調:年輕人應該多努力,年輕人應該996,年輕人應該多加班,有工作是福報等等,三個特征十足十全中,這不但是自我補償,而且可以說是一種“過度補償”——“炫耀”。比能力炫耀更刺眼的,是權力炫耀,加上不由分說的“扣帽子”,不翻車才怪。
網友們甚至“挖”出他過往“失信”的“語錄”,例如“餓死也不做游戲”“絕不賣阿里股票”“永遠不涉足物流”等等。其主旨,并不是“潑臟水”,而是破除其“權威”性,打斷其自我補償鏈條。
再一個經濟學道理——稀缺即價值
青年節那天,或青年并不過節的時候,全世界都在討論青年。
但青年人是不討論這事的,因為他們眼里,自己就是全世界。
從經濟學意義上很容易解釋。青年是稀缺品。
青年尤其珍貴嗎?很多人都會引用一句話來“回敬”:我們都年輕過,但是你老過嗎?
看看,你有的我都有,我有的你沒有,分明我才是更珍貴的那個。
所以,“老人”就應該理直氣壯地向青年人喊話、灌輸自己“珍貴”的歲月沉淀。
但這個邏輯是不對的。
按照這個邏輯,大家都活過,有的人死了,難不成死反而比活更珍貴?
不不不,正是因為有死亡的存在,我們才知道生命如此脆弱,需要好好珍惜。正如正因為有老朽的存在,我們才更能體會青春稍縱即逝,所以它特別珍貴。
因此,對于全世界都關心青年,青年們要理解。對于“老人”尤其關心青年,青年們要理解。畢竟,你們是真正懷瑾握瑜的人吶。
而且,你們確實還沒有老過、不曾老去,何不多聽聽那些已經吃了很多苦、踩了很多雷的“老人”們講講他們的人生經驗,讓你年輕的生命在前人豐富多彩的照映下更熠熠生輝呢?
對于那些總想著要給你們講道理、樹權威、洗腦筋的人,也沒有必要憤恨。
說真的,急于對青年們說教,正顯示了一些人的虛弱。當年輕人為“正需要錢的時候卻最沒錢”而煩惱,資源錯配何嘗不也日日夜夜煩擾著“老人”。終于可以騎最貴的馬喝最貴的酒和最美的姑娘聊天,到了十點半,卻就困得不行要去睡覺了。好不容易有了錢卻沒有了需要,是不是更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困境?
當王石呼吁年輕人去爬山,青年真的沒有必要憤怒。你仔細想想,他絕對是出自于真心的,在羨慕嫉妒恨你們這些人有年輕的健碩身軀。
諒解“老人”吧,即使他們中的一些在青年問題上絮絮叨叨得不能自拔,每天不作一場演講以明志就沒法過下去十點半困得不行還睡不著。在他們急吼吼“喊話”的時候,憤怒他們的“自我補償”,但也諒解他們其實心存嫉妒,對時間、對光陰、對年華。
對青年,他們的“強勢”本身就是一種“諂媚”。
后記
說什么后浪前浪?
浪就是了。
(作者萬喆為經濟學家,澎湃新聞特約評論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