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未成年“入網”,人臉識別封殺游戲消費,療效可能很意外
文|張書樂
“老人一輩子攢10萬元, 上網課的孫子一個月全花光。”近期以來,因為未成年上網課,游戲高額消費投訴居高不下。
此現象也引發相關部門的介入。4月28日,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公開約談網易、騰訊、抖音、虎牙等16家企業,就游戲充值、直播打賞等問題,要求相關企業開展自查。
江蘇消保委介入約談后,提出支付前通過人臉識別進行校驗。
《科創板日報》記者采訪了30多個案例,未成年人年齡主要集中在8歲-13歲之間。通過統計采訪對象所涉及金額顯示,30多位未成年充值總額高達452771元,平均每位未成年人充值為15092元,其中最高一筆高達4.6萬。

中國的家長,真的反對孩子游戲嗎?
對此,《科創板日報》記者戚夜云和書樂進行了一番交流,書樂以為:
家長并非不支持孩子玩游戲,只是凡事皆有度。
準確來說,家長支持孩子適度的游戲,作為一種娛樂活動,孩子適度游戲本身并無問題,電子游戲和其他游戲類型都是如此。
同時,即使是電子游戲,也有不少本身具有寓教于樂的功能,如近年來在國內興起的功能游戲。
此外,孩子用來玩游戲的“工具”(手機、游戲機),本身也是家長購買的,這也可以視為是支持適度游戲的一種表現。
當下的家長,大多是80年代后出生,本身也經歷過紅白機、學習機和電腦游戲的階段,甚至自己現在依然是游戲玩家。且經歷過曾經以“堵”為主的封殺游戲措施的這一代家長,內心更加認同于疏導而不是封堵,因此,主動給孩子建立賬號,并引導他們去體驗一些家長相對認可的游戲,并不是問題。
游戲廠商的防沉迷體系是在十多年前就開始啟動,并在中國并沒有游戲分級制度這個大前提下,以一定的廠商自覺和社會責任感為基調逐步建立健全的,之后通過有關部門、社會輿論和廠商自覺等多個維度的發力,逐步形成現在的體系。
整體來說,達到了一定的防沉迷效果。但任何體系都有漏洞,如果孩子想要“穿越火線”,總會找到漏洞。但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

防沉迷,大家都在盡洪荒之力
2010年2月,由部分網絡游戲經營單位試點啟動了“網絡游戲未成年人家長監護工程”。騰訊、網易、巨人網絡、完美時空等推出了健康系統;2016年,文化部出臺《文化部關于規范網絡游戲運營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通知》,要求網絡游戲運營企業應當要求網絡游戲用戶使用有效身份證件進行實名注冊。
不可否認的是,漏洞一直都存在。
盡管有身份證登記、人臉識別等一系列技術手段進行防范,但總有破解的辦法。因此,僅以有漏洞來否定游戲廠商的努力,甚至歸于游戲廠商陽奉陰違,并不可取。
據江蘇消保委要求,任何注冊用戶進行游戲充值或支付消費環節前,由系統彈出人臉識別界面進行用戶比對和認證,只有注冊用戶信息和人臉識別相匹配時,方可進入游戲充值或支付消費程序,否則不予通過。
這一防護模式,其實已經在試水過程中,而且早前就曾經直接在游戲登錄階段就進行過嘗試,作為防沉迷的一個最新技術手段,自然是可取也是有效的。
在游戲領域,騰訊是最早啟用公安實名校驗的企業。和平精英16+以及兒童鎖,騰訊也是在行業統一標準出臺之前的自發探索。“金融級別人臉識別驗證”于2018年底在《王者榮耀》中率先啟用,并在之后應用于《和平精英》等其他產品。對于經公安認證未成年人,但游戲內特征卻疑似未成年人的用戶,系統將發起人臉識別流程。

人民幣玩家模式,反成利好
在游戲消費領域進行人臉識別,不僅僅對防沉迷有效,且對于盜號或盜竊網絡支付信息等行為也有封堵的意義,保障的也不僅僅是未成年人的利益,也可以是更大層面的消費者權益。
特別是在人民幣玩家的模式下,反而人臉識別等功能,能夠達成意料之外的防沉迷利好。
一來技術上可以封堵,二來由于支付難度加大,且國內游戲大多為“免費暢游、道具付費”模式,不氪金的狀態下,很多游戲的體驗都會讓玩家寸步難行,這自然也會讓沒有實際支付能力的未成年人在體驗差的狀態下,減少甚至放棄游戲。
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2月手機游戲18歲以下用戶群占比為9.6%。以MAU計算,意味著兩款國民度超高的游戲中,未成年用戶或在1500萬以上。
國內游戲的人民幣玩家模式,對于任何年齡的游戲玩家,都有“誘導消費”的影響力,只是未成年人由于自身年齡認識的差異,對于高額消費的認知相對缺乏敏感性,且在現實中無法為自己的高消費行為“買單”。
游戲方的責任主要還在于沒有能有效識別消費來源于未成年人,并有效制止。而監護人無論從何種理由去辯解,依然有監管失察的問題,雙方都有責任,但也不能簡單的用一賠了事、一退了事來解決。
家庭層面,更多的還是以疏導、教育為主,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
更重要的還是在游戲的系統設定層面,真正進行防范。而在指紋識別、人臉識別以及更多支付保護體系在技術加持下,逐步健全的大背景下,應該越來越不是問題。
張書樂 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互聯網和游戲產業觀察者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