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食烹飪改變不了電飯煲產業,巨頭化的市場已缺乏想象力
孔余||撰稿
春節后宅家防控期間,火遍朋友圈的電飯煲蛋糕,并未帶動電飯煲市場的持續火爆。對于今年以來,眾多還想著進軍電飯煲市場"分一杯羹"的諸多企業來說,不管是長期投資,還是短期投機,都不要輕易觸碰這個品類了;當然,對于眾多家電經銷商來說,如果有渠道,附帶性經營電飯煲,也是一條不錯的道路。
進入2020年以來,火遍朋友圈的電飯煲蛋糕等美食,一度讓不少家電企業誤認為,一輪屬于電飯煲產業的市場引爆大門再次開啟,未來幾年電飯煲將迎來升級換代新高潮。不過,來自一線市場的出貨數據,卻讓眾多家電廠商"心里涼了半截"。
來自奧維云網數據顯示:截止4月底,線下市場,電飯煲零售量零售額雙雙同比下跌超過40%,其中零售量跌幅達到了45.76%;線上市場,電飯煲零售量和零售額雙雙增長超過10%,其中零售量增長逼近20%。綜合來看,電飯煲的這一數據,放在整個家電產業并不是最難看,雖然線下大跌近五成,但線上增長卻近兩成。
不過,對于一個早就步入成熟期的小家電品類,電飯煲產業的空間,以及在市場上升的機會,并沒有想象中豐富。從產品類型上看,性價比高的底盤加熱產品仍然占據主導,近90%,但均價只有171元,且呈現進一步跌價的趨勢;而被認為是高端電飯煲的IH加熱產品,目前占比接近10%,但636元均價;這意味著,未來企業既要考慮規模上依靠底盤加熱產品的出貨,同時還要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推動向IH電飯煲的轉型,謀求利潤的增長。
或許一些企業認為,在消費升級浪潮下,IH電飯煲會成為撬動產業格局變化的突破口。但是,看看當前電飯煲市場格局,就不難發現:這顯然比在空調行業打破格力、美的主導產業格局的難度還要大。在價格制勝的線上市場:美的、蘇泊爾、九陽,分居前三位,市場份額分別在30.58%、23.28%、11.34%,而一度想在電飯煲市場搶食的小米,份額只有5%左右。主打低價的半球、榮事達、小熊等品牌,線上份額基本只有1%左右。
在產品體驗制勝的線下市場,美的、蘇泊爾、九陽同樣穩居前三甲,分別為44.41%、28.99%、13.48%。而其它低價品牌基本上只有1%左右的份額,小米等基本在線下沒有地位。同樣,一度受到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熱捧的大松電飯煲,無論線上和線下,基本上都沒有形成規模化氣候,更不要說主導市場競爭了。
可以看到,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美蘇九三巨頭的領先優勢都非常明顯,而且穩穩占據著整體市場70%左右份額。而且在產品均價上,美的548元、蘇泊爾602元、九陽429元,基本上形成了對高中低端的市場全面覆蓋和用戶需求搶奪。當然,在千元以上的IH電飯煲市場上,松下、福庫等日韓品牌仍有一定的份額和優勢。不過,短期內這顯然不是本土新創企業可以突破和進攻的方向。
可以看到,在市場和消費回歸常態之后,格局高度寡頭化、產品高度技術化,以及渠道全面品牌化的電飯煲市場,也全面回歸平靜。無論是雄心勃勃的格力電器旗下大松電飯煲,還是勢頭兇猛的小米科技旗下米家電飯煲,以及想占據中國家庭消費升級浪潮的松下、象印、福庫等外資企業,想要破局并不容易。
一方面,當前電飯煲產業升級和產品迭代的方向,以及消費潮流的趨勢變化,主要掌握在美的、蘇泊爾、九陽等頭部企業手中,去年火爆市場的降糖、低糖電飯煲,正是在美蘇等企業帶動下引發行業跟進和參與推動的;即便小熊等打著創意小家電進軍電飯煲市場的品牌,主打還是低價簡配下的款式設計,功能創新還缺乏力量。
另一方面,作為小家電的電飯煲,屬于耐用消費品,產品更迭慢,而且品牌認知度也偏高。雖然一些小品牌、新品牌,通過低價優勢在一定周期內搶到了蛋糕,但是很快就會因為內膽、按鍵等部件的質量問題,遭遇用戶的不信任甚至拋棄。轉而尋求大品牌的產品。這也意味著,電飯煲市場消費的品牌化已經相對穩定,在一線頭部企業不出現意外、發生錯誤的情況下,進入門檻只會越來越高。
這就意味著,對于電飯煲這個中國家庭必不可少的小家電,雖然未來的空間充足,機會不少,但是要想突破并不容易。這也就決定了,未來一段時間,電飯煲市場格局相對固化的情況下,會讓美的、蘇泊爾、九陽等企業加大產品的科技創新力度,推動IH電飯煲等品類的普及和引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